李琳

芯片短缺只是汽车产业供应链现存的风险之一,未来几年内,一波优质电池荒也将席卷而来。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车用芯片供需失衡就成为车企面临的难题。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自然灾害的突袭,让殴洲和东南亚的主要芯片供应商不得不降低产能或关停工厂,这直接导致整车企业减产,甚至停产。但事实上,芯片短缺只是汽车产业供应链现存的风险之一,有业内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内,一波优质电池荒也将席卷而来。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北汽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董扬,同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余卓平,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CEO&CTO卢放就“如何构建安全稳定的汽车产业供应链”展开了讨论。

供应链“新三大关键词”

伴随着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汽车产品的定义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与之相对应,汽车供应链条也进入了变革期。汽车生产阶段的低碳化、汽车供应链的安全问题、产品开发和零部件供应模式转变成为汽车供应链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内燃机时代,汽车产业节能减排主要集中在使用环节,进入全面新能源时代后,汽车产业碳排放主要来源转移到生产阶段。徐和谊表示:“对于传统的燃油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使用阶段,其中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占其生命周期的总量大约在80%左右,而纯电动汽车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生产阶段”。

智能化成为行业公认的发展趋势,汽车软硬件协同也正在催动汽车供应链条发生变化。对此,董扬表示:“汽车产业链需要更加注重产业安全。”他认为,过去全球布局的精益生产实行零库存、产业链全球布局,这种方式存在两大漏洞:第一是全球灾难的冲击,第二是地缘政治的影响。

技术创新是不变的竞争力

新趋势下,汽车产业供应链对关键技术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首当其冲的是,汽车生产制造环节的低碳化需要技术创新。徐和谊表示:“供应链实现碳中和是趋势,也是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减少碳排放的关键在于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因此,在供应链中,从零部件的开发设计到研究试制,从批量生产到原材料选用,几乎每个环节都有深入挖掘的潜力。”

其次,在汽车产业面向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动力系统技术的革新同样迫在眉睫。在余卓平看来,动力系统技术突破的要点应该是从电池转向电驱动。动力系统一直是汽车的核心,以前,电动汽车的发展主要受电池制约,现在电池研发技术已经取得一定进步,电驱动系统应该得到更多关注。

余卓平还提出,除了纯电路线以外,插电混动、增程式混动等技术路线也值得业界关注。过去,汽车要做轻十千克都非常困难,但现在,为了更长的续航里程,轻量化概念正在被忽略,汽车“一下子就重了几百千克”,汽车能耗也相应提升,得不偿失。相比之下,增程式、混动系统耗电少,续航里程长,对于市场来说接受度更强。

此外,针对汽车供应链在智能化领域的转型,余卓平认为聪明的车必须要有智慧的路,同时也需要智能的指挥枢纽。他分析:“未来交通系统,是数字车、数字路、数字云构成智能交通系统,车路云一体需要数字一体化。未来,所有车必须走一张图、一条路,因此将来汽车智能化资源一定要集中。”

中国零部件将面临巨大机遇

疫情之下,中国汽车市场风景这边独好,这为中国零部件产业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由于疫情控制情况良好,中国汽车市场恢复很快,中国汽车零部件采购也大幅增加。“全球车企对于汽车供应链安全性的需求,让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拥有了新机遇,不止中国整车厂这幺想,外国品牌也如此认为。”董扬以芯片为例分析,“未来十年,中国芯片产业或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有望建成全世界最大的芯片设计、生产、分装和检测全流程产业链。”

在董扬看来,中国汽车供应商面临的机会也将推动着中国制造走向高端化,高端汽车零部件完全由外国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会很快改变,中国品牌零部件在今后几年内会大力提升。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CEO&CTO卢放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单一市场,汽车产业链做大做强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