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扶贫系统干部不到一年有17人离开;另一个县的扶贫信息员有1/3辞职;还有的村连换3名第一书记都干不下去,调离后自感“脱离了苦海”……据《半月谈》报道,部分基层扶贫干部反映,考核压力大、问责风险高、工资待遇低,让他们不堪重负,渐生退意;又时逢地方机构改革关键期,面临是去是留的选择。

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某县,扶贫系统干部约有120人。去年该县先后有17名县乡扶贫人员辞职或调走。县扶贫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人以事业编制人员为主,其中一个镇扶贫工作站的两任站长辞职。”

一名站长辞职后去了广东工作。她说,刚到扶贫工作站时觉得工作光荣,后来发现上级部门什幺事情都扔给乡镇,个个都急要,做得不好或不及时就被通报。

西部某深度贫困县扶贫办副主任透露,2017年该县招聘了85名扶贫信息员,基本上每个村有一人,截至2018年底,大约1/3的人已经辞职。

该县一名扶贫干部说,县里公务员、参公人员宁可在原单位苦熬资历,也不愿到乡镇。而县直单位事业人员想去却去不了。“前段时间机构改革中,乡镇副科岗位空出20个名额,只有三四个岗位有合适人选,其余位子碰到了选人难。”

广西大学中国贫困治理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莫光辉等专家认为,近期各级减负政策效果的显现,特别是涉事业编制人员的改革效应,仍需要过程。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可适度加大对基层扶贫干部提拔、任用方面的倾斜。对长期坚守在扶贫一线的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和扶贫工作站干部等,可不受年龄、身份、学历、级别等因素影响,给予破格提拔使用。专家还建议,加强与扶贫干部的“心灵对话”,开展情怀教育,扭转消极思想情绪。要让他们明白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的价值,积极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