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细节中的常识

本刊记者 康琴

记者眼

近日,一名某度认证原创体育资讯作者发布了一条令人哭笑不得的消息:国乒女队员们在澳大利亚结束比赛后,等车时集体穿着羽绒服,并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都到了7月澳大利亚竟然还出现了低温天气”。评论区有网友吐槽道:连南北半球气候相反的基本常识都不知道,竟然还敢干这行?

记得在一次前往某县采访的路上,长达两个小时车程经过的都是一片干涸谷地。太阳当头暴晒,一车人都口干舌燥,突然见到路边打出一幅标语:建设绿水青山家园。一车人顿时哄然大笑,“这里气候这幺干燥,环境不允许,要绿水青山不是强人所难嘛?”但也有人认为合理,因为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要号召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如此说来似乎也无可厚非。不过有人认为放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乍一看去实在是有些违和,“如果非要打标语,简单明了地打一句‘保护生态环境’岂不是更好?”

就像前段时间的垃圾分类,媒体各种宣传,政府出台各种办法,还不是为了让人们对垃圾的分类形成常识,能准确地投放。但每个地方分类标准不同,北京人出差去了上海,还真不一定能分清什幺是“干、湿垃圾”。常识的养成,离不开环境和习惯的土壤。

常识躲在细节当中,细节当中又往往藏着魔鬼。缺乏常识,有时候会闹笑话,有时候却很致命。

记者曾在采访中,听某县委组织部的一名干部介绍,早年间在该县一次山火中,几名民间救火队队员前去扑火,本来已扑灭的火又被山风吹燃,裹着浓烟往他们的方向压来。后来他们被找到时,已经在一低洼处全部窒息而亡。根据推断,几个人顺着山风的方向躲到了这个低洼处,而火灾当中最致命的就是这种烟,比空气质量重,会沉降到低处。这种悲剧本来是可能避免的,却因为常识的缺乏导致了人员的牺牲。当地痛定思痛,后期开展了大量的日常培训,以后又发生过山火,所幸没再有人员伤亡的事故发生。

正如这名干部所言,常识问题背后的问题,才真正值得警醒和反思。<E:\2019年\14期\Image\2018廉-0211112_1_1.psd>

本刊记者 许秀莲

也说干部带队拆违

近日,河南漯河郾城区小李庄棚改项目中,有居民因对拆迁补偿标准不满意,在工作人员凌晨拆除其家中违建后,驾驶私家车撞人,导致一人身亡,一人受伤。事后,该居民被刑拘。

几乎同时,记者听到这样一个事例:因为当地要进行征地拆迁,一夜之间,群众纷纷在自家房前屋后搭建起彩钢棚,或又加盖一层楼,以期获得更多的赔偿。但这些建筑物没有相关手续,都属于违规建筑,理应进行拆除。

有关部门按程序组织了人员欲进行拆除。但老百姓哪儿能愿意呢?前期修建的费用已经投入,拆违后得不到赔偿,相当于白费了人工和材料费。

利益面前,阻工不成的部分群众就走了极端——拆违人员前脚拆除,后脚就在半路上被群众围住暴打,甚至还有群众站在自家二楼往他们头上砸砖块。这得多大仇?脆弱的脑袋和坚硬的砖块无异于鸡蛋和石头,若是砸中,不死也得重伤。拆违人员报了警,民警赶到制止群众的“围殴”,一名激动的群众冲上去两手一伸,大吼:“你铐我啊!”

这从两个事例来看,群众和拆违干部本身并无仇怨,甚至此前都不认识,当二者发生冲突时,群众将个人利益未得到满足的怨愤转移到了直接拆违的人员身上,若当天带队拆违者是其他干部,也是一样的结果。

带队拆违是得罪人的活,很多干部都不愿意做,“保不齐就是自己出事,或者老百姓出事,哪个都承受不起。”一名带队拆违干部告诉记者,事涉个人利益,群众站在家中开着煤气罐,扬起打火机,换谁都会“心脏不好”。

事情再难,总要有人去做。带队拆违的干部有他的职责和使命,一方面提前做好宣传和思想工作,面对群众时,多沟通、多交流,增进互相理解;另一方面拆违也要依法,杜绝暴力拆违,才能让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