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梦晗

今年夏天,许多城市周边鲜为人知的密林山涧搭着互联网大V的博文,成为了旅游经济中的一匹匹黑马。“野趣”这一关键词搭配着“露营”“户外徒步”“户外探秘”等热门项目在各种旅游推荐中显得有些势不可挡,催生了无数“野生景点”。但随着这些曾经的无人之境走上网红化的道路,加上事故频出,“野生景点”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临近国庆,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搜索“露营秘境”“冷门景点”“小众游玩”等关键词,仍有上千条博文在推送非景区化管理的“野生景点”。这些“秘境”是如何进入大众视野,成为互联网宠儿的?在褪去网络滤镜之后,这些地方是否还能保持吸引力?

运营机制背后的虚假“乌托邦”

生活在上海的方坤第一次听说“野生景点”这个词,是在今年夏天。作为一名新晋露营爱好者,方坤想找那种环境幽静、未被开发管理的“野生景点”搞一次露营。然而今年8月,他根据某网络博文的推荐去了一处森林营地,却发现现实与想象相差甚远。

“哪是什幺野外秘境,简直是人山人海,开车上山都被堵得死死的。”方坤看到,这个地方确实没被开发,但连厕所都没有,有家长直接带小孩去离人不远的草丛里解决大小便。路边的溪水也是干的,周围到处都是帐篷和人,杂草丛生。方坤和朋友们兴趣寥寥,只在离湖很远的几棵树下支了露营椅小坐一会儿便离开了。

方坤回去后发现,推荐该地的许多博文内容都很类似,甚至有些人连附带的图片都是一样的。他怀疑,这些博主可能根本没到这里实地考察过,只把别人的内容复制到自己的账号下。

记者根据方坤提供的账号,发现这位博主隶属北京一家MCN公司,该机构是新浪旅游运营和红人扶植计划下的旅游MCN公司之一。

记者搜索发现,该公司签约的100多家自媒体中,旅游类自媒体占比近90%,几个头部账号有近百万的粉丝数量。方坤所看到的账号粉丝只有10万多,在该公司属于粉丝数量较少的起步账号。而与这类账号同等级粉丝量的账号,在近期发布的内容都高度相似。

“旅游自媒体不同于美妆、影视、吃播这类内容,前期投入成本非常高。一些公司发现,文章相比视频类来说,有内容规模化复制的优势,所以他们捕捉到某种能带来流量的内容类型后,会让自己旗下的账号飞速复制,最终在网上形成某旅游方式、地点的‘网红风。”就职于一家MCN公司的工作人员苏向彤向记者透露,旅游MCN公司的孵化一般都要经过筛选—签约—细分定位—内容策划—平台运营—品牌建设—商务变现的流程。

苏向彤告诉记者,对于一些头部账号,已经有成熟的账号风格,“可能会蹭热点,但是不会复制内容”。但对于刚刚起步的小账号,一些MCN公司在为他们打造品牌之前先要有一定的积累。而内容相似则是为了减少策划运营成本,让客户端有更多机会被精准推荐。“对于旅游博文,‘视觉冲击力是第一生产力。”

“旅游账号归根结底也是自媒体,也要想尽办法避免被流量机制淘汰。现在特别是城市中产群体喜欢追求‘野趣的感觉,他们也是变现的主力军,围绕这个概念进行垂直深化还可以增加这类用户的黏性。”苏向彤说,不过,互联网的弱边界性得以让许多人都能够来分“野生景点”这杯羹。

记者查阅某平台户外旅行、“野生景点”相关博文发现,一些非旅行博主也会以生活分享的名义发布此类图文内容,但这类博主的博文往往对“野生景点”的危险性只字不提。苏向彤认为,很多人对“危险”嗤之以鼻,认为这会影响博文所要营造的氛围感。“他们的目的是通过打造城市之外的‘乌托邦来换取点击率,造网红人设,有没有人去不重要。这个地方到底美不美、好不好玩、能不能去玩儿都不是网红们关心的,还提危险干什幺?”

短途旅游成为流量新宠

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旅行社基本经营情况表》显示,2021年全国旅行社亏损53.44亿元。记者通过相关行业人士了解到,在疫情影响下,长途旅游市场受到冲击,许多旅行社纷纷转型,将周边游、精致小团与新媒体平台运营模式相结合,有的旅行社也转型做起了旅游MCN公司。

家住成都的徒步爱好者温思义从大学起就开始关注徒步运动,同时也经常关注网络上的相关话题。他告诉记者,有不少的商业团队围绕“户外”这一主题打造旅游产品,比如露营、探险、徒步、溯溪等活动,而他们的推广阵地主要是社交平台。

“户外项目在社交平台的火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当下的休闲需求。”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旅游休闲研究中心主任、旅游经济学博士李劲松认为,在疫情的大背景下,远途旅行的便利性与风险性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考验。并且,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也愈发希望能够以返璞归真的方式体验自然,因此户外项目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除了流量变现,有些旅游公司或者户外旅游的商业化团队在谋求转型,希望借助社交平台增加曝光度,他们的目的是通过打广告形成品牌效应,凭借产品优势进入市场。这样一来,“野生景点”能成为流量的宠儿不足为奇。

全职旅游博主杨扬曾经是一名旅游从业人员,在所属旅行社授意下,今年刚刚转型开始做旅游自媒体博主,她所在的旅行社也在今年年初加入了旅游MCN公司的行列。她告诉记者,公司以前的周边游项目中就有户外项目,并且配有专业的户外向导,她自己就是本地登山协会的会员,有十多年的户外经验。在公司谋求转型,在互联网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后,收益确实有显着的提升。

杨扬说,公司会统一培训旗下的旅行博主如何拍短视频、发图文以及如何直播带货。这个带货不仅仅是实体商品,还有公司的旅游服务产品。“有的人看到我的探洞(洞穴探险)视频会联系我们团队,我们则可以提供向导服务。”杨扬向记者介绍,因为团队背靠旅行社,有较多的线下运营经验,非常清楚这些项目的危险性,会着重强调此类活动的安全风险,并给参与者购买保险。但有些MCN公司并没有自己的线下旅行产品,主打线上分享和带货,流量和曝光度比线下引流更重要。因此,为了获取流量,这类公司会不断挖掘一些未经开发的非常规旅游地,并用“秘境”“小众景点”等概念进行包装。

“问题是,‘野生景点和户外旅游的边界很多商业机构把握不住。”杨扬认为,一些平台和博主抓住两者的共性,模糊两者的差异,让普通人暴露在户外运动场景的危险中。

有着近20年户外经验的高山向导颜诗告诉记者,户外运动属于特种旅游项目,专业性极高,并且有相关协会以及行业管理部门。“在‘野生景点,虽然看上去露营、踩水这些只是相对静态的活动,但人们所在的环境因为未受到相应的监管,仍然是不安全的。”

但在市场环境中,一些商业团队一直试图将普通人带领进户外徒步、探险等特种旅游项目。温思义说,他大学毕业之前就一直在关注杭州某户外游商业团队,到他现在毕业,该团队的经营范围已经扩展到西部一些城市。“这类团队有自己设计的户外游玩项目,但同类型的商业团性质界定模糊,有些私人团也在收费,不清楚是否有经营许可。此外,向导的资质认证、团费定价、装备收费等也不透明,定价差异巨大。”温思义说。

李劲松认为,从旅游业的发展阶段来说,当消费者对成熟市场打造下的产品需求趋于饱和,那幺一些所谓的“小众”休闲方式必然会开始受到关注。这些旅游机构能够通过流量变现或者衔接线下的运营带来直接的收入,围绕“野生景点”联动相关旅游概念,为自己的旅游产品造势。同时,由于目前缺乏行业认证的规范机制,加之平台监管的滞后性,一些机构盲目追逐流量的行为也导致了“野生景点”走向野蛮生长的道路。

“野生”能否变“家养”

现实中,有的“野生景点”既不属于商业开发的核心景区,也不属于某一大风景区范围内,应该由谁监管?发生危险由谁救援?救援之后的经济损失该由谁承担?

成都应急·山岳救援队是成都市38支市级应急社会救援队伍之一,属于民间组织,其外出救援任务由成都市应急管理局指派。该救援队培训部部长黄硕涵告诉记者,在疫情前,该救援队几乎每月都能接到来自“野生景点”的报案,虽然大多数情况是“有惊无险”,但报案数量远高于常规开发的景区。黄硕涵从救援经验中分析,许多“野生景点”发生事故是由于游客对当地了解不深,自身准备不充足,户外经验和专业知识不充足,对“野生景点”存在侥幸心理。

“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在‘野生景点的救援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黄硕涵说,一些地方为保护自然环境,规定民间救援队不能擅自进入“野生景点”,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和协调。除此之外,救援队本身是非营利性的,不收取被救人员费用。但如果救援造成了一些经济损失或因游客违规产生不良影响,有关部门可能会收取罚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野生景点”救援,一些户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如四川、新疆、云南的部分地区,规定将特殊救援费用如出动直升机救援归由游人自行承担,并出台了关于有偿救援的地方法规。至于网络平台或MCN公司是否要承担“误导”游客的责任,有律师表示,现在还缺少法律依据。

9月7日,在经历了半个多月的内容限制要求后,杨扬得到了公司的授意,将之前自己的野外徒步、探险视频重新上架。与之前不同的是,上架的视频经过重新剪辑与配文,删掉了暴露具体地点的相关信息,在视频中打上了“非专业人士陪同,请勿前往”的字样。

“以前只是我在口头上做了提醒,现在公司更加重视强调安全性了。”但杨扬发现,网络上仍有推介“野生景点”的博主对安全性只字不提。

李劲松认为,在“野生景点”的宣传中,一些博主过分强调美景而忽略危险性,地方相关部门在收集到举报或相关信息后,应该主动澄清,加强宣传引导。“一些‘野生景点在出现大量人群涌入前可能已经有小部分游客出现,应当引起警觉,尽可能做好预案准备或及时发出警告。”

既然“野生景点”如此有吸引力,那幺“野生”能否变“家养”,被纳入当地旅游开发范围呢?一名县文体旅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还得看该地点是否符合条件,“特别是文体旅局所管的A级景区,首先由主管单位进行申请,其次由我们的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评估,评级有严格的标准与程序,涉及方方面面,不仅仅是景区的商业价值。”

该工作人员说,对于“野生景点”的安全保障,属地相关部门有巡查职责,特别是当该地人流量变大,一般来说应加派人手,并且在文体旅局的指导下与有关部门联动制定应急预案。“当地文体旅局对普查到的本地旅游资源一般会有备案,定期也会连同有关部门进行联合检查,但要让文体旅部门对所有野外旅游资源进行大包大揽地监管并不现实。”

“‘野生景点管理是目前户外休闲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但是随着这种旅游形态形成新的行业动向,相关政策和管理规定的出台只是时间问题。”李劲松说。(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