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北辰

据有关史料记载,药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时期,宫廷内就有“食医”专门为帝王后妃们配膳,以求长生不老。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在《本昧篇》中就有姜、桂是调味品,也是发汗解表之药的记载。“食疗本草”、“饮膳正要”等词汇古已有之。《素问·脏器法时论》中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宜、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经补精益气”也都阐明了“医食同源”的道理。秦、汉以后,由于封建帝王贵胄的重视,药膳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三国时代的大政治家曹操就曾留下议论这个话题的《四时御食制》一书;到了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更着有《千金方》一书,书里提及: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明确提出了“食疗”这一概念。到了宋、元及明、清时代,药膳更是日臻完善,世代相传了。

到了现代,药膳更和一般平民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蔬菜、水果都有药用价值,如葱、姜、蒜、莲藕、山楂、西瓜、杏等都可人药,且有颇好的疗效。“药膳”顾名思义就是既可饮食,又可为药治病,它首先讲的是“膳”以食为主,其次足药。根据中医“养生补气”的理论,药膳注重的是人的“元气”和“脉络”,即“元气盛、脉络通”。故每道“药膳”都各有不同的功效,或提神醒脑,或清热解毒,或养肝明目,或补气益肾,或润肺补虚,或安神补脑,妙不可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商家无孔不入,挖空心思,思量生财之道。药膳自当是商家发财的又一宝贝,许多经营药膳的商家,将此中华文化融入商机,开办了许多专营药腊的店堂。这些店堂布置典雅,堂内满嵌名人字画,古色古香,顾客落座后,服务生送上的简介,对药膳评述得体,更引起了顾客的极大兴趣。一介绍中有这样的文字:从老祖宗造的汉字来看,药的繁体字是‘草字下面有繁体的‘乐字”,其意思就是吃了有疗效的草,能药到病除,病好了,安能不乐呢?经此“引经据典”的开导,谁还能不乐吃药膳呢!

药膳之所以广泛受到欢迎,还因为它所提及的药已不是我们平常所吃的苦口的药了。其已融汇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华,所做出的冷菜、热菜、面点和汤饮等,均为色、香、味俱佳的佳肴。如北京龙华药膳的佳作:八珍甲鱼盅、参茸鹿鞭盅、“佛爷笑纳”、“爱妃四宝”等,不胜枚举,并无药味,有的只是清香可口,鲜美异常。药膳不仅在国内受到消费者青睐,而且已走出国门,在日本、东南亚一带很有影响,广受当地华裔与华人的青睐,成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饮食文化的又一奇葩。

(编辑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