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家住安徽全椒的李女士,今年43岁,一年多来,长期反复腹泻和不明原因的低蛋白血症使她日渐消瘦,不能工作,饱受困扰。辗转就诊多家医院,多次接受了胃镜、肠镜、B超、CT等多种检查,始终不能查明病因,得不到对症治疗。

一个月前,李女士来到省城医院消化科求医。医生仔细为她做了检查,分析她的病变可能在小肠。然而,由于小肠结构狭窄,位于腹腔深处,胃镜和肠镜都不能深入到小肠,一直缺少明确有效的检查方法。为此,医生向她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消化道检查方法——胶囊内镜,是小肠疾病诊断的好助手。李女士听说这种检查无创无痛,欣然接受。

检查时,李女士穿上了一个带有图像记录仪的特殊背心,接着,在医生指导下轻轻吞咽下了一颗看起来像感冒胶囊一样的胶囊内镜。之后,内部携有微型照相机的胶囊内镜便在李女士体内“勤奋工作”,从口腔经过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多个腔段,一直到肛门,胶囊内镜借助胃肠肌肉的蠕动而前行,以每2秒拍摄一张照片的速度高频率地拍摄,并以数字信号无线传输给体外携带的图像记录仪,为医生诊断病情提供重要依据。

8个小时后,胶囊内镜顺利排出体外。整个过程无创无痛,无导线,无需麻醉,李女士正常地生活,没有任何不适。

医生根据胶囊内镜提供的清晰的图像资料,发现李女士小肠内有多发性溃疡,推断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小肠克隆恩病。医生为李女士进行了手术治疗,病理报告证实了克隆恩病的诊断。李女士经过术后的调理治疗,顺利康复出院。

知识链接

“胶囊内镜”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用无线内镜”。其工作原理是:患者像服药一样用水将智能胶囊吞下后,它即随着胃肠肌肉的运动节奏沿着胃→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结肠→直肠的方向运行,同时对经过的腔段连续摄像,并以数字信号传输图像给病人体外携带的图像记录仪进行存储记录,工作时间达6~8小时,智能胶囊被吞服8~72小时后就会随粪便排出体外。医生通过影像工作站分析图像记录仪所记录的图像就可以了解病人整个消化道的情况,从而对病情做出诊断。

传统的消化系统疾病检查手段是胃镜和结肠镜,只能查看患者胃和直肠的情况,运用胶囊内镜,医生不仅可以检查食管、胃、直肠等腔段,而且在小肠检查方面有独到之处,连接上下消化道的小肠有4~5米,是胃镜、肠镜检查不到的部位,借助胶囊内镜,可以检查到患者的全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个部分,使疾病检出率提高到70%~80%。

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把胶囊内镜误作为胶囊胃镜,胶囊内镜对胃的检查效果比不上胃镜,胃病患者不必要做胶囊内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