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璞

处暑后风雨

〔元〕  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诗词赏析】

疾风驱赶着急雨,残留的酷暑被一扫而空。好像这些风和雨,因为感受到天气要从炎热变得凉爽,都顷刻间汇集来到这里。纸糊的窗户被风雨吹打出了缝隙,好像在笑话细绢削成的团扇已经没有用武之地,因为已经不需要再用扇子扇风驱热了。孩子朗读着《秋声赋》,让人回想起了它的作者——“醉翁”欧阳修。

这是元代文学家仇远的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处暑时节诗人居家的所见所感。读来令人仿佛也和诗人一样,感受到处暑疾风骤雨带来的清凉,听到小儿在朗朗初秋中诵读诗书的声音,可谓身临其境。

【养生解读】

今年8月22日迎来“处暑”节气。处暑,就是指“出暑”,暑将退伏而潜处,即 “暑气至此而止”,炎热退去。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第十四个节气。处暑之后,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太阳开始偏南。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会随之减弱,这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这个时候养生要注意养肺、防“秋乏”和防霉菌。处暑之后的养生保健要注意以下几点。

饮食润一点,助养肺

处暑后,天气由热到冷交替转折,昼夜温差变大。虽然中午依旧较热,但是早晚凉意明显。由于降水减少,空气湿度低,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证。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而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因此,此时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适宜的膳食有百合莲子汤等,可补肝益肾、开胸润燥、益气宽中、安神养心。

处暑后,民间十分流行吃鸭子,特别是老鸭,它味甘性凉,属胃肺经,对驱燥热特别有帮助。南方人在处暑节气爱煲萝卜薏米蜜枣老鸭汤,由于南方湿气重,人们在饮食上非常注重祛湿。萝卜性凉,败火清热,配上老鸭,这碗汤就成了处暑的去燥“利器”。

睡觉早一点,防“秋乏”

处暑后,天气由热转凉,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经过昼长夜短的炎热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出伏以后容易感到疲乏,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特别是老年人,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

中医建议,为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比夏季多增加1小时的睡眠时间。晚上睡觉应关好门窗,腹部盖上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此外,不宜急于增加衣物,但在夜里外出时要注意增加衣物,以保护阳气。

运动慢一点,心放松

处暑后,还要加强锻炼,如早晚散步、慢跑、打拳、做操、爬山等。在这样的天气到户外去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这些锻炼方式的运动量不大,却能使人全身都运动起来,适合体质弱、有心脏病、高血压等无法进行剧烈运动的中老年人。

这些运动方式能帮助活动全身的肌肉和骨骼,还能加强心肌的收缩力,使血管平滑肌放松,从而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运动前,应先舒展一下筋骨,进行深呼吸,然后再慢慢开始,以便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散步时要放松,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样,全身的气血才会畅通。

运动时不要匆忙,保持从容不迫的状态,还要忘掉所有的烦心琐事,令自己心神放松。运动的强度要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不要有疲惫不堪的感觉,也不要运动到气喘吁吁的地步。尤其是年老体弱的人群,更要把握好运动强度,否则会适得其反。

古人有云:“散步者,散而不拘之所谓,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须持一种闲暇自如之态。” 散步还有助于促进消化腺分泌和胃肠蠕动,从而改善人的食欲和消化功能。同时,多散步还能增大肺的通气量,提高肺泡的张开率,从而使人的呼吸系统得到锻炼,改善肺部功能。散步时,应身着舒适宽松的衣物,切勿因穿得过于单薄而受寒。老人或体质弱的人,出于安全考虑可拄一根拐杖。

散步要把握好速度,不宜太快,每分钟六七十步最好。可以走一会儿停下来稍事休息,然后再接着走。

通风勤一点,少发霉

处暑以后,气温逐渐下降,雨水逐渐增多,这给霉菌创造了适宜的繁殖条件。三伏天的时候,空调大开,会减少室内的通风次数,微生物就容易在室内聚集。因此处暑以后,应经常开窗使空气流动。

准备换秋装的人,应把衣物从箱中取出来暴晒,或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吹一下,也可以用蒸汽熨斗熨烫一下,以减少衣物上微生物的繁殖,然后再穿。衣物挂起来要保持一定的间隔,以保证良好的通风。

(编辑    林    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