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柳

很多家长怕孩子突然发烧,常常会在家中备一些退烧药,如美林、泰诺林等,孩子一发烧就让其吃退烧药。事实上,大家都知道退烧药有很多副作用,一是体温过低,二是大量出汗造成的身体虚弱,三是肝肾功能损伤,因此使用退烧药有很多限制,比如体温超过38.5℃才能使用药物、间隔不能小于4小时、不能使用两种及以上的退烧药等。如果孩子吃了退烧药还是高烧不退或是发烧反反复复,家长们肯定会选择去儿童医院或者综合性医院的儿科门诊,但儿童医院常常人满为患,医疗资源非常紧张,排队看病需要等待数小时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对心急如焚的家长来说不仅心理上焦躁不安,身体上也疲惫不堪。

传统疗法安全又可靠

近年来,为了缓解各大医院儿科的就诊压力,有居民家庭医生之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越来重视儿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一些基层医院的中医师还掌握有一种不吃药就能让孩子退烧的法宝,这种方法既简单有效又安全可靠。首先它不用药物,不用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家长们也不用为孩子不吃药而发愁;其次可以就近治疗,每个基层医生都可以学会并熟练运用这种方法,让家长们不用去大医院来回奔波;最重要的是疗效肯定,其是中国传统医学数百年的经验积累与传承,并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它就是我们传统中医的一种独特疗法——放血疗法。

常选耳尖放血疗法

最常用的一种退烧方法就是耳尖放血疗法。很多家长一听放血就十分害怕,其实耳尖放血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十分安全,特别是随着现代制造工艺的进步,刺血针可以是极细极短的,一枚小小的采血针藏在采血器里,内设弹簧,可以控制深度,针身最长也不超过2毫米,只要轻轻按压采血器就能完成一次放血的操作,然后再挤出数滴血即可。一般发烧的孩子耳尖血都呈暗红色或者深紫色,当血色变淡时热邪即会随血而出,烧也能随之而退。

耳尖穴的位置也十分好找,就在外耳廓的正上方,只要将耳廓向前对折,耳廓上方的尖端即为耳尖穴。耳尖穴在传统中医中素有清热解毒、祛风、解痉止痛、清脑明目、镇静降压的作用,适用于胸膈以上的热性疾病,凡是属于实热之症都可以治疗。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刺激耳尖穴有抗过敏、抗炎、抗风湿、提升身体免疫力的作用。

耳尖放血操作时要注意先安抚孩子的抵触和不安情绪,轻轻按摩耳尖处使之局部充血发红,用酒精棉球或者酒精棉片进行简单的消毒,然后使用采血器轻轻点刺一下,挤压局部使血液流出,待血色变淡后用干净的棉球或棉棒按压止血。因孩子皮肤娇嫩,操作时需要动作轻柔快速,放血后当日需要注意保持伤口的干燥清洁,不能沾水,以免造成皮肤感染。除了耳廓有红肿、冻疮、溃疡等局部皮肤破损以及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等造血系统疾病者,耳尖放血可以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孩子,而且耳尖处痛感极小,孩子看不见针,也减少了有些孩子惧针的心理。耳尖放血疗法最大的优势是它不像退烧药那样是通过药理作用来退热,不用担心药效过后热度会死灰复燃,它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动全身的免疫细胞,促进其释放对抗外邪的免疫因子,让免疫细胞去吞噬病毒细菌,不仅能够退烧,还能够治愈疾病。

咽痛明显针刺少商、商阳二穴

孩子在感冒发烧时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就是咽痛,有可能是扁桃体发炎或者咽喉发炎,可以选用少商穴和商阳穴,其分别是相互表里的肺经和大肠经上的穴位,对于肺系的热病也有很好的疗效。这两穴是肺经和大肠经两经的井穴,中医认为井穴均在四肢之末端,为阴阳两经之交接处,针刺井穴能够交通阴阳,使气血运行恢复如常,故有“急救取之井穴”一说,亦可在孩子出现高热惊厥昏迷时作为救急之用。

两穴的取穴也十分方便,少商穴的定位在大拇指的内侧,距指甲角一厘米左右的距离;商阳穴的定位在食指内侧,距指甲角同样一厘米左右的距离,操作过程同耳尖放血,消毒后分别用一次性采血器按压放血,挤出数滴血液,直至血色变淡即可。其缺点是取穴在手指末梢,疼痛感略大,孩子容易有抗拒心理,所以可以在病情较重或者咽痛明显时使用。

此外,传统针灸中还有一个退热效果极好的穴位就是大椎穴,其取穴在低头时,颈部突出的最高处为第七颈椎,其下凹陷处即是。大椎穴是人体督脉的穴位,又是6条阳经交汇处,是阳气通行的重要关口,针刺大椎放血可以通阳解表、退热发汗、醒脑安神,除点刺放血,还可以在大椎穴处刺络拔罐,这种方法适合年龄偏大的孩子。具体方法也很简单: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针点刺数下,加拔火罐,使之出血3~5毫升,放血完成后清洁血污,加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保持伤口干燥,一般1日后即可揭去纱布。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亦可在大椎穴处重揉20~30次,同样有清热解表的作用。

大白穴亦有退热奇效

最后一个对退热有奇效的穴位名为大白,定位在大拇指与食指之间,距虎口底外开5厘米左右处,一般年龄较小的孩子在此处可以看见一条非常明显的青色静脉,刺其血络放血对小儿高热、肺炎、气喘均有特效。此穴不仅位置在大肠经荥穴二间与腧穴三间之间,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可取其清泻肺热的作用,亦是儿科观察孩子病情轻重的标准。中医儿科称此处络脉(从虎口沿食指内侧所显现的脉络)为指纹,是儿科的特殊诊法,适用于3岁以下的小儿,在临床上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临床上可以根据指纹的浮沉、色泽、推之是否流畅及指纹到达的部位来辨证,并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作为辨证纲领。浮沉,指纹显而可见则疾病表浅,病情较轻;若是隐而不见则疾病入里,病情较重。红紫,指纹显红色,多为寒证;若显紫色,多为热证。淡滞,指纹推之流畅,血管充盈迅速,多为虚症;若推之不流畅,血管充盈缓慢,多为实证。三关是食指三指节横纹分为风、气、命三关,食指根(连掌)的第一指节为风关,第二指节为气关,第三指节为命关,若指纹所显现的部位达风关之内则病轻,达气关则稍重,达命关则病重。若“透关射甲”即指纹穿过风、气、命三关达到指甲部位,则病情危重。但若病症的轻重与指纹不相符合时,应当“舍纹从证”。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形体和功能均较脆弱,对疾病的抵抗力也很差,加上寒暖不能自调,因此外邪非常容易从皮毛而入,侵犯肺卫而易于外感。加之孩子年幼,不懂表达身体上的不适,所以家长们自己也可以学习一些基础的中医学知识,通过观察小儿指纹,可以及早发现孩子的不适症状,判断病情的轻重,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需提醒的是,如果放血治疗后仍有高烧不退或是病情迅速加重者,还需结合西医药物治疗;家长们也勿自行施针,以免操作不当,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