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守冬

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我国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39 摄氏度以上,加上夏季降水量大,湿度较高,容易形成高温、高湿环境。超过35 摄氏度的生活环境和超过32 摄氏度的生产劳动环境通常被视为高温环境,相对湿度超过60% 的环境被称为高湿环境。当人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时,就容易发生中暑。

现代医学认为,中暑是指暴露在高温、高湿、不通风环境中,或剧烈运动一定时间后,人体由吸热、产热、散热构成的热平衡被破坏,机体局部或全身热蓄积超过体温调节的代偿限度而引发的一类疾病。

根据病因和易感人群不同,中暑可分为经典型(非劳力型)和劳力型两种。前者主要是因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可以在没有体力活动的情况下发生,例如在热浪期间。这种中暑常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幼儿、孕妇、年老体弱者、少汗症患者,伴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如精神障碍、脑出血后遗症患者),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等。

劳力型中暑主要是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与经典型中暑相比,劳力型中暑患者更易并发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肾功能损害等,多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比如在夏季参训的官兵、在室外作业的建筑工人等。尽管劳力型中暑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但环境条件并非必需,其致热因素主要来自机体的内源性热。

如何快速识别中暑

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或进行一段时间剧烈运动的人员,如果出现下列症状或体征中的至少一项,应高度怀疑发生中暑。

1. 头晕、头痛、反应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

2. 口渴、心悸、心率明显加快、血压下降、晕厥。

3. 恶心、呕吐、腹泻、少尿或无尿。

4. 汗或无汗、面色潮红或苍白、皮肤灼热或湿冷、肌痛、抽搐。

5. 发热。

中暑可从临床特点、意识改变、核心温度(以直肠温度为佳)3 个方面,分为3 个等级。

轻度中暑,或称先兆中暑。有上述5 种情况中的一种或几种,核心温度正常或轻微升高(低于38 摄氏度),无新发意识障碍和器官损伤表现。轻度中暑者如体内热量继续蓄积,病情可能会进展。

中度中暑,即热衰竭。当中暑者出现器官功能不全的失代偿表现,但又没达到热射病诊断标准时,就是中度中暑者。此类人常出现血容量不足的特征,如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心率明显加快、血压下降、少尿等。有些人可有晕厥,但在数分钟内能自行恢复意识,无明显神经系统损伤表现,核心体温升高(38 至40 摄氏度)。中度中暑如处理无效或不及时,可发展为热射病。

重度中暑,即热射病。出现下列临床表现中的任意一条,且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即为热射病:1.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 如昏迷、全身抽搐、谵妄、行为异常等。2. 核心温度超过40 摄氏度。3. 多器官(≥ 2 个)出现功能障碍表现。4.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热射病虽然发生率不高,但病死率极高,可达26.5% ~ 63.2%。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职业性中暑,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职业性中暑的诊断》提出,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可直接诊断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预防中暑有招儿

与其他危重病不同,中暑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环境,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脱水。

1. 重点关注人群。

儿童、失能老人:避免让这两类人单独待在汽车或密闭空间内。

某些疾病患者:有感冒、腹泻、发热等症状的人;患有肥胖、严重皮肤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的人;接受抗组胺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利尿剂等相应药物治疗的人。

2. 减少太阳辐射。

穿轻便、浅色或反光、宽松和透气的衣服等,可显着减少中暑的发生风险。

3. 减少热暴露。

夏季气温超过30 摄氏度时,中暑的发生率会升高。有时候,气温虽然没有超过30 摄氏度,但由于特殊着装(如穿着透气性差的衣服、防化服、防核辐射服、防火服等),特殊岗位(如救火等高温作业)或特殊环境(如温室、封闭的厂房和操作间、坦克内)等原因,人体局部温度往往会超过30 摄氏度,也容易发病。

大家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必要时使用空调降低室内温度,同时通过冷水浸泡或喷洒、使用冰袋等措施散热降温。

4. 注意休息。

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得到放松,是预防中暑的重要措施。

5. 注重补水补盐。

当身体水分丢失超过体重的2%时,极易发生热射病。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进行高强度运动时,每小时脱水量可达1 ~ 2 升,建议每小时补充1升含钠饮品。

6. 热习服训练。

热习服训练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提高个体耐热能力的措施。高温作业行业应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热适应和热习服能力。

中暑者该如何科学救治

对于轻度中暑者,要迅速给予现场处置。

1. 立即休息。劳力型中暑者应立即停止各项作业或运动。

2. 立即脱离热环境。迅速将中暑者移至通风、阴凉处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扣、腰带,脱去外衣以利于呼吸和散热,有条件可送至有电风扇或空调的房间。若穿戴运动装备,应第一时间拆除。

3. 快速测量体温。条件允许时,测量核心温度。

4. 补水补盐。

经上述处置后,中暑症状一般数小时后可基本缓解。

对于中度中暑患者,推荐先降温后转运,护送途中持续降温。当降温与转运存在冲突时,应遵循“降温第一、转运第二”的要求。经现场有效处置后,可将中暑者送至医院进一步诊治,包括积极有效降温、快速液体复苏。正确处置后数天,中暑症状可基本消失。

对于重度中暑者,除以上现场处置外,应将昏迷患者的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及误吸。同时,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保持中暑者的呼吸道通畅,禁止喂食物或水。此外,重度中暑可致命,应将中暑者尽快转运至医院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