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春

高血压对我们而言已经不是陌生的名词,而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与死亡的第一危险因素。由于我国人口年龄的增长、饮食结构变化和盐摄入量的增加,我国高血压患者显着增加。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已达2.6亿,每年约有940万患者死于高血压导致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同时,我国高血压患者有着“三不”的特点,即不规律服药、不难受不吃药、不爱用药。由于高血压患者个体情况的差异,所以在用药时,需要区别对待。

长效CCB,降伏晨峰高血压

刘师傅患高血压病五六年来,每天早上起身头晕、后脑勺痛、心慌等,血压波动在160~170/100~108毫米汞柱。他长期服用北京降压0号、美托洛尔,血压一直控制得不理想,且波动较大。

后来,刘师傅听说硝苯地平缓释片效果不错,于是便服用该药,但血压控制仍然未达标,并出现心动过速、踝部水肿。他再到医院心内科诊治,经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脏多普勒超声、心电图等检查,被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2级(勺型血压)、窦性心动过速、高胆固醇血症。医生开给他非洛地平缓释片5毫克和比索洛尔5毫克,每天起床一次顿服。经治一个多月,刘师傅血压(尤其早上飙升的血压)被控制在正常范围,早晨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亦渐消失,刘师傅甚是高兴。

用药指导:有人戏称每天早上6时至10时是高血压患者血压飙升的“魔鬼时段”。从患者一睁开眼皮,交感神经兴奋性便被激活,随着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等分泌高峰的到来,血压像脱缰的野马一路飙飞。未服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清晨时刻收缩压平均升高25毫米汞柱,甚至最高可飙升80毫米汞柱。这引发血管痉挛收缩,使心脑肾重要脏器血供减少,加之血管内血压的剧烈波动,可能会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脱落,血液中血小板赶来“修补”,致使血栓形成并越积越大,一旦阻塞生命通道的冠状动脉或脑动脉,便会酿成凶险的心梗或脑梗悲剧。

因此,平稳控制魔鬼时段的晨峰高血压,是控制心脑血管事件的关键。有学者指出,有效控制好清晨血压(低于135/85毫米汞柱),也就意味着控制住一天的高血压。而有效控制晨峰高血压的首选药物是长效钙拮抗剂(CCB),如该“地平家族”中第二代成员非洛地平、第三代成员氨氯地平等。

夜间高血压,早晚分次吃药

年届六旬的李会计患高血压十多年了,她的血压不仅白天偏高,尤其到了晚间10时至第二天早上6时血压仍高于140/90毫米汞柱。经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脏彩超、心电图等多项检查,发现其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不足10%,且伴有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壁增厚和尿微量白蛋白,被诊断为非勺型高血压,亦称夜间高血压。她先后吃了多种降压药

(都是清晨一次顿服),夜间血压始终控制得不理想。后经专家会诊,嘱她早上吃80毫克1粒替米沙坦(ARB),晚上睡前吃5毫克1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络活喜)。2个月后,李会计夜间血压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尿检复查正常,头昏、失眠、乏力等症状也明显好转。

用药指导:正常人血压具有昼夜节律变化,从清晨起,收缩压迅速升高20~80毫米汞柱,舒张压升高10~15毫米汞柱,分别在上午8~9时、下午4~6时出现2个高峰,然后开始缓慢下降,于凌晨2~3时降至最低,即血压由日间的峰值降低10%~20%。这种在24小时内血压呈“两峰一谷”的状态波动,且夜间血压下降幅度超过白天血压的10%,称为勺型血压;不足10%称为非勺型血压。

约33%的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接近于白天,其下降幅度不足白天血压的10%。由于失去昼夜节律,本该夜间是心脏“休养生息”做功少、血管充分“放松”的时间,却仍要“劳顿”不息。不言而喻,非勺型血压的人更容易发生左心室肥厚及肾、血管结构和功能性损伤。

由于不同降压药对血压昼夜节律影响不尽相同。专家会诊后给李会计早服血管紧张素Ⅱ受专拮抗剂(ARB),晚睡前加用长效钙拮抗剂(CCB),这种个体化用药方案,不仅可以控制住夜间的血压,而且使患者靶器官的损害得到改善。

巧用半片,灵活用药

王师傅每天早上服用氨氯地平和比索洛尔各一片后,血压一直控制得不错。可是今年夏天酷热难耐,他到社区医院多次测血压为90~100/60~70毫米汞柱,时有头晕、乏力等症状。于是,医生建议他将降压药剂量减半。自从服用氨氯地平和比索洛尔各半片后,他的血压控制在120~130/70~80毫米汞柱,头晕、乏力等症状也离他而去了。随着天气变凉,王师傅还想这样少吃半片,医生却严肃提醒他,这只是暂时性的,还需根据情况恢复至一片用量。

用药指导:因个人血压水平、肝肾功能、心血管危险因素、有无合并症等不尽相同,对各种降压药耐受性、个人意愿、长期承受力又各不相同,因此吃降压药,就得个体化。夏天骄阳似火,周身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不少血压轻度升高的患者会比天凉时要低,有的甚至不吃药血压也在正常范围,有人便因此自觉将药停掉。殊不知,这是错误之举。正确的做法是,像刘师傅一样将降压药适当减量,既能控制住血压,又可避免过量药物引起血压偏低。另外,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以最小的有效剂量达到平稳降压便最好。也不必过于追求降压药越贵越好,对他人降压好的药,未必适合于你;只有适合你的,能使血压达标、血压波动小、副作用少,最大限度降低心脑肾靶器官损害风险,阻遏或延缓脑卒中、心梗、肾衰发生的降压药,才是最好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