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有超过一百万女性参战。她们是15~30岁的年轻女孩,却担任起被视为“男人的岗位”的职责,她们是医生、狙击手、坦克手步兵、冲锋枪手……本书是一本二战时苏联女兵和女性医护人员等的回忆录。她们眼里的战争远比男性眼里的更加恐怖。每年的9月21日是国际和平日,愿世界永无战争,和平鸽飞过每一片天空。

我在写一本关于战争的书。

我的书将要说些什幺呢?又一部战争作品吗?为什幺还要写?已经有数以千计的战争作品,薄薄的和厚厚的,大名鼎鼎的和默默无闻的,更有很多人写文章评论这些作品。不过,那些书通通都是男人写男人的,女人们都沉默着。除我之外,没有谁去问过我们的外婆、我们的妈妈。连那些上过前线的女人也都缄默不语,就算偶尔回忆,她们讲述的也不是女人的战争,而总是男人的战争。只有在自己家里,或是在前线闺密的小圈子里涕泪横流之后,她们才开始讲述自己的战争,那些我完全陌生的经历。不仅是我,对所有人都是陌生的。

在采访过程中,我不止一次成为见证者,是那些闻所未闻的故事的唯一倾听者。在这些女性的叙述中,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我们过去习惯于读到和听到的那些事情:一些人如何英勇地打击另一些人,并取得了胜利,或者另一些人如何失败。也没有讲述军事技术如何对抗或将军们怎样指挥。女人的战争有自己的色彩,有自己的气息,有自己的解读,有自己的感情空间。她们都是在用自己的语言说话。没有英雄豪杰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壮举,只有普普通通的人,被迫干着非人力所及的人类事业。当时,不仅仅是人在受苦受难,就连土地、鸟儿、树木也在受苦受难。它们无声无息地默默承受着苦难,这让回忆显得更加可怕。

第一批采访完成之后,让人惊讶的是,这些女人曾经是军中各类专业人士:卫生指导员、狙击手、机枪手、高炮指挥员、工兵,而现在,她们却是会计师、化验员、导游、教师……此刻与当年,她们扮演的角色毫不相关。她们回忆过去时,好像不是在说自己,而是在讲述其他女孩的故事。今天,她们也都对自己感到惊讶。

经常,我在一座陌生的房子或公寓里,一坐就是一整天。我们一起喝茶,一起试穿新买的衬衫,一起聊发型和食谱,一起看儿孙们的照片。接下来……过了一段时间,你也不知道通过什幺方式,或者为什幺,那期待已久的时刻突然就出现了。一个人远离了那些像纪念碑一样用石头和水泥铸就的清规戒律时,就回归了自我,直面了自我。她们首先回想起来的不是战争,而是自己的青春,那是一段属于自己的生活……然而,往往在度过充满话语、事实和泪水的漫长一天之后,只有一句话留在我的脑海中——“我上前线时,不过是一个傻傻的女孩子。所以我竟然是在战争中发育长大的啊!”虽然录音磁带绕了几十米长,足足有四五盒,但我只把这句话留在了笔记本上。

她们叫我“姑娘”“闺女”和“孩子”,如果我和她们是同一代人,大概她们就会以另外的方式对待我了。采访时,她们是平和而冷静的,没有任何青年与老年相遇时所特有的那种高兴和苦恼。她们当年都很年轻,现在则成了回忆往昔的老年人。她们这一生都是在回忆中度过的。只有在四十多年后,才小心翼翼地对我敞开了内心世界,还生怕伤害它:“战后我马上就结婚了,躲在了丈夫的身后,躲在琐碎的生活和婴儿的尿布中。我心甘情愿地躲起来。我妈也求我‘别说话,别出声!不要承认自己当过兵啊。我对祖国履行了我的责任,可我却因为自己打过仗而忧伤,为我所知道的一切而难过……你还只是一个小姑娘,我都不忍心对你说……”

战争是一种很私人的体验。这种体验如同人类的生命一样无边无际。有一次,一个女人(她曾经是飞行员)拒绝与我见面。她在电话里解释说:“我不能……我不想回忆。我在战场上三年……那三年我就没有感觉到自己是个女人,身体像死了一样,没有月经,也几乎没有女人的欲望。我那时还是个美女呢……当我后来的丈夫向我求婚时……当时已经是在柏林的德国国会大厦,他说‘战争结束了。我们还活着,我们是幸运儿,嫁给我吧。可我当时只想哭,想大哭一场,还想打他!怎幺结婚啊?就在这当口?周围就是这副样子,我们处在黑色烟尘、破砖烂瓦中间,就这样结婚?你瞧瞧,我都成什幺样子了!他是第一个让我做了女人的——给我送花,向我献殷勤,花言巧语。我多幺想要这些啊!我等待了很久!我真是差点没打他……好想打他……他被烧伤了,有一边脸颊还是紫色的,我看出他是懂我的,他脸颊的那一边流下泪水,沿着新鲜的伤痕流淌下来……最后,连我自己也不相信,我竟然回答他‘好的,我嫁给你。”

“请原谅……不能……”

我当然理解她。但这也是我未来书中的宝贵一页,哪怕是半页。

(摘自《战争中没有女性》,出版:中信出版社)

《破碎的生活》

作者:[美]康拉德·H.雅劳施

译者:王晨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魏玛一代”德国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后重建、冷战分裂,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私人生活与历史进程罕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回顾一生的经历时,有人忏悔,有人以无知和被蒙蔽作为开脱的借口,也有人声称德国人同样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本书讲述在充斥着杀戮与死亡的剧变中,普通人如何重建破碎的生活。

《昨日的世界》

作者:[奥] 斯特凡·茨威格

译者:徐友敬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在这部作品里,茨威格把个人命运与时代融为一体,通过自己所经历的人与事,展示了他生活过的城市和国家的文化生活风貌,记录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动荡的欧洲社会。茨威格从出生的城市维也纳和自己的犹太家庭写起,一直写到1939年9月已满60岁的时候,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认为,这是“我们这些六十岁人的时代彻底结束”。

编辑|温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