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珍子

李小棚,乡村免费幼儿园创办者,1971年生,2012年8月27日逝世。

整个上午,我的电话一直在响。远在西安的家人们罕见地集中打电话给我,他们张口便问:“还记得你写的那个办幼儿园的老师吗?他死了。”

我怎会不记得。事实上,就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我还收到了他发来的短信。和一年来一样,这位陕西老乡感谢我的报道让幼儿园得到关注,祝我“好人一生平安”。

“好人”,比起他,我离这个词还很遥远。

2008年,陕西蓝田的山沟里,一家幼儿园挂牌成立。该园免费提供课本、学习用品,冬季免费供暖,不收取任何费用。全镇13个村,这是唯一一家幼儿园。登记在册的40多个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

在很多同乡看来,创办这家“蓝桥幼儿园”的李小棚简直“疯咧”。他当代课教师,每月工资200元,拖着上学的女儿和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家里3间土坯房,没有粉刷,裂缝在墙上蜿蜒。

“咱穷,但精神很富有。”他始终在卑微的生活中努力昂着头,仰望理想。这唯一的理想,便是让村里娃和城里娃一样上幼儿园,在4到6岁的“黄金年龄”接受早教。他说孩子们不一定要“成才”,但一定要“成人”。

我采访李小棚时,40岁的他头发花白,鞋上全是泥巴。见到我,他腼腆地笑着,带着乡音问:“路上还好走不?”

我与这个质朴的西北汉子对坐于幼儿园一角。粉蓝相间的小桌子、小椅子包围着我们。我顺手往桌兜里一摸,摸出一把彩色蜡笔和几册印着童谣的课本。

他很想款待我,便拿出一袋核桃,叮叮当当地砸着,亲手剥去硬壳。而我实在不忍,抓起一把塞入口中。他立刻面露喜色,仿佛受到了莫大鼓舞一般,讲起自己的故事。

这不是李小棚第一次办学。1989年高中毕业回乡后,他痛心村里70多个学龄儿童无学可上,就要来村委会的3间仓库,创办了“六郎官小学”。

眼见校舍风雨飘摇,他又跑慈善机构,拉来资助帮学校盖起了新教室。2010年蓝田县合并乡村小学之前,他已辗转4所学校,拉募捐、盖校舍,而他的身份始终是一名“代课教师”。

省里慈善机构的办事人员“怕了”这个在大雨里站上几个小时的“愣头青”。而许多装车卸货的打工者们也对“苦力老李”再熟悉不过。为了补贴幼儿园的支出,李小棚每到寒暑假就在西安打工。他凌晨开始干活,每天十几个小时,累了就一头倒在市场的水泥地板上。

“老师们的工资不能欠,”李小棚对我说,“城里娃们有啥,咱娃也要有啥。”他带我参观幼儿园活动室里的滑梯、蹦床,脸上闪现出难得的豪迈。

我想象不出,在这些色彩明丽的玩具背后,是多少个李小棚用肩膀扛起的暗夜。我更想不到的是,一年之后,这个媒体口中的“苦力教育家”,戛然停止了自己跋涉的脚步。

8月27日,刚从煤矿打工返乡的李小棚早早便出发去县城,给孩子们采购课本。他一整天没舍得吃饭,跟同伴念叨着一周之后的新学期。

然而,在带着课本返家的途中,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令他倒在了血泊中。

姐姐在领取他遗物时,拿到一纸染血的清单和一捆新书:语言、数学、拼音、常识、美术、音乐游戏。那是他给孩子们最后的馈赠。

车祸前,他曾打电话回家,山中秋意先浓,这个瘦弱的汉子“只想吃碗热汤面”。

许多人前去送他最后一程,不少明星和无数网友在微博中转发他的事迹:“人追求的东西决定了灵魂的高度,李老师一路走好。”蓝田县慈善会长也承诺,将设立“李小棚幼儿助学基金”。

而那个曾握住他粗糙双手的我,只是呆立着,脑海里不断浮现他剥着核桃的情景。在我看来,他就是一颗山里的核桃,身上布满苦难留下的沟壑,却仍用坚硬的壳,守护着丰盛的精神内核。

记得采访结束时,我与他在山中走着,他捻一片草叶,痴痴望着公路尽头。“我也有机会上大学。”他对我说。他喜爱《平凡的世界》,读了好几遍,直到“被书里的思想境界笼住了,再也转不过来了”。

这便是他从未回头、直至最后一刻的理想主义道路。

(摘自《中国青年报》)(责编 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