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云霞 整理/张春燕

河汇百流,终成大海;点滴善举,终成大爱。在赵金凤的人生长河中,潺潺如溪流般的小爱,凝聚成柔远河上饱经风雨的“金凤桥”。她就像一只从大山飞出来的金凤凰,将爱与温暖带给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

30年前的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妇女,和大多数辛勤劳作的劳动人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对于赵金凤来说,这种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1981年,赵金凤跟随丈夫,从玉门油田来到长庆油田驻地——庆城县,由于她当时没有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只能靠老伴一人的工资来维持,孩子们还要上学,生活过得很艰苦。于是,她和老伴商量,可以利用油田驻地常住人口多、消费水平高的有利条件,做点小买卖。老伴拿出家里仅有的2000元积蓄,在一间不到7平方米的小铁皮房里开始了赵金凤的经商生涯。

经过大半辈子的辛苦打拼,如今,69岁的赵金凤经营着一家超市,经济收益较之前虽改善了很多,但她们一家仍然住在只有60平米的小屋里。她常对家人说:“咱们挣钱是为啥?一个是为了生活,一个是贡献社会。”

一个都不能少

2009年,镇原县上肖乡西■村读高中的辛倩因失去父亲,欠了一大笔债务而面临辍学,赵金凤了解到情况后,一次性资助学费1.2万元,让她完成了高中的学业。3年后,辛倩高考取得526分的成绩,超过文科一本的录取分数线,这本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儿,但上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却成了一个难题,辛倩思前想后,又一次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时,赵金凤再次走进了她们的生活,将1万元学费送到她的手中。

如今的崔道富是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他现在拥有的一切,都离不开自己心中的“赵妈妈”。一岁半时母亲离他而去,从那时起,他就与父亲和瘫痪在床的爷爷一起生活,为了能让他上学,家里欠下了8000多元的债务。一个偶然的机会,赵金凤听说了崔道富的事,就主动负担起了他的学费和生活费,直到他读完大学、成家立业。

像崔道富这样的贫困学生,赵金凤已经资助过180多人,资助金额超过210多万元。2005年,以资助贫困学生为目的的“赵金凤救助贫困女童助学奖励基金会”在桐川初中成立,她每年出资2000元,专门用于资助奖励10名桐川乡贫困女童和品学兼优的学生。

风雨“金凤桥”

2004年,赵金凤当选为庆阳市人大代表,在市人代会期间,当她得知庆城县玄马镇孔家桥、北源头两个行政村7000多名群众和200多名学生被柔远河一分为二,出行很不方便后,萌发了为孔家桥、北源头架桥的念头。在老伴的支持下,她拿出20万元的积蓄,修桥工程就正式开工了,但还不到20天,20万元的工程款就花光了。修桥需要的资金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想,她就借亲戚朋友的存折向银行抵押,贷款48万元。经过3个月的幸苦奔波,一座长75米的过水桥在柔远河上建成了,乡亲们为它取名“金凤桥”。然而,1个月后,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将刚刚修成的大桥冲毁,这位在困难面前从未掉过泪的女人,第一次流下了痛心的泪水。

但赵金凤并没有放弃,她一边向银行贷款25万元,一边四处找人抢修,大桥的修复工作终于完成了。可是,当她发现上游一些群众因一条大沟出行不方便时,她再一次拿出3万元,修了一座长15米的过水桥,两座桥前后共投入资金68万元。

一直在路上

付出的是爱心,收获的是荣誉,赵金凤先后获得“全国光彩之星”、“五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在她的影响下,全家人都参与到帮助他人的行列中。从2006年开始,她和老伴每年拿出5000元,资助10名定西市漳县中学的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2008年,定居西安的儿子韩建中专程赶到庆城县桐川中学,也资助了1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13年岷县和漳县地震,她和家人向灾区捐赠了价值6万多元的生活用品。

20多年来,赵金凤和她的家人一如既往的帮助着需要帮助的人们,她先后安置下岗职工和贫困农民工就业达360多人,扶持和带动周边地区1000多名个体户走上了经商致之富路,她和家人就这样默默奉献着,以小家促大家,带领大家共同走上幸福路。

(实习编辑 亦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