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功晶

苏州人的冬天是从一碗藏书羊肉汤开始的。藏书是太湖之滨的一个小镇,藏书镇本来不大量产羊,镇上的农民却烹得一手好羊肉,调得一手好羊汤。早在明清时期,每到冬天农闲时分,藏书镇的农民就开始宰羊烧肉,挑着羊肉食担叫卖或沿街摆摊。到了清末,老街上开出一家家售卖羊肉的固定店面,俗称“羊作”。

藏书羊肉只有两种传统的做法——白烧和红烧。大清早,羊肉馆里的师傅就开始拆解羊肉,将羊骨头、羊杂碎一并扔进盆堂。何为“盆堂”?便是用当地山上盛产的杉木打造的桶。一只硕大的杉木桶盛着上百斤羊汤,底下用煤炭慢慢煨,杉木的清香渐渐浸润到肉汤里,煮上3个多小时,揭开木盖,一股浓香扑鼻而来,汤色乳白浓郁。

我更偏爱那些门面不起眼的“苍蝇馆子”,那里才是“吃独食”的最好去处。进门先称好羊肉,老板把切好的羊肉放在锅子里,后厨的人过来取锅,加入油豆腐、白菜、粉丝、羊血开始烧,这是锅底。再点几个下酒菜,口味清淡的可以点一碟白切羊肝,在薄片边缘蘸一点辣酱,口感更佳。汤锅上桌,滚烫乳白,香气四溢,撒一把新鲜的青蒜叶,喝一口,唇齿留香,夹一片浸在高汤中的羊肉片,再蘸点红椒酱,便是人间至味了。

记得我年少时,一到冬天,便手足冰凉,写起字来手更是颤抖不已。父亲请了一位老中医给我号脉,开的药方便是:喝冬天的羊肉汤,寒症便可不药而愈。当年,父亲给我买藏书羊肉,还打包了一大锅羊汤。此时,我方才明白,原来,藏书羊肉的灵魂就藏在这一碗汤里。

寒意渐浓的冬夜,切一盘羊肉,来一碗羊杂汤,烫一壶黄酒,约两三好友,一边吃喝,一边聊些不着边际的闲话。一碗滚烫鲜香的藏书羊肉汤下肚,一股暖流从头滚到脚,忽然之间,我便原谅了没有暖气的江南。

(摘自《知识窗》,本刊有删节)(责任编辑 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