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晰

石祥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革天津师范大学支部主委。在课堂上,他是深受同学们欢迎的石老师;而在寒暑假期间,他拥有另外一个身份——“中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行动”志愿者。

从2015到2018年连续四年,他都利用寒暑假期间投身古籍普查志愿工作中,跟随普查队赴河北、广东、上海、四川进行古籍普查工作,先后在定州市博物馆、梅州市剑英图书馆、五华县图书馆、兴宁市图书馆、蕉岭县图书馆、上海黄浦区明复图书馆、上海市文庙管理处、山东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等收藏单位,完成了大量古籍的编目普查工作,一本一本、一页一页,为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摸家底”。

为线装书建立电子“身份证”

我国现存的古籍究竟有多少?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开展了大规模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其中心任务是通过每部古籍的“身份证”——古籍普查登记编号和相关信息,建立国家古籍登记制度,对古籍的题名着者、版本、版式行款、装帧形式、册数、存卷等重要着录项逐一做登记,并最终形成可以公开检索的数据库。

石祥介绍,古籍普查是古籍抢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环节,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和机构所藏的古籍情况,有利于国家今后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保护与研究工作。然而,该项工作开展了10多年,进展较为缓慢。截至2015年,这项“摸清家底”的基础性工作完成了近2/3。按照规划,国家要在“十三五”时期基本完成古籍普查工作,而目前距这一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任务也相当艰巨。为此,2015年,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决定发起中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行动。

当看到中国古籍保护协会贴出招募志愿者的通知后,石祥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他看来,这个机会很难得。“古典文献学中有一个方向叫版本学。这门学科最重要的就是要接触古籍,不然就是空头理论。手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知识,即便老师讲得多幺细致,也不及亲手接触古籍。”

参与古籍普查需要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志愿者队伍,与其他志愿队伍不同的是,队员必须具有古籍专业背景,其中大多数志愿者为古典文献学、历史学等专业出身。由于普查工作包括调查古籍存藏状况、对古籍进行除尘整理、逐册登记着录、根据需要扫描书影等,因而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是“内行人”才能胜任。“即便是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学生,有的也不太明白如何登记着录。”因此,志愿者队伍中像石祥这样的指导老师必不可少。每一次服务行动开始前,石祥都会和其他老师一起,给志愿者们做培训,为之后的普查工作扫清障碍。在普查活动中,针对同学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要为他们一一解答。

这项工作是一项具有较高专业含量的工作,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古籍版本鉴定是一门学问,拿到一本书,要在当下给出一个大致方向,很考验老师们平时的学术素养和积累。“如果自己经常拿不准,一个个现去查,或者是判断错误,那就会大大拖慢普查进度。”

在志愿服务中,石祥渊博的古籍知识与认真严谨的态度令各收藏单位和志愿者们印象深刻。2015年的活动结束后,北京大学志愿者朱姗博士在总结中写道:“我们要将最诚挚的感谢,献给本次活动的领队、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石祥老师。石老师对古典文献的精深知识、对同学们的谆谆教诲和耐心指导,无不令我们受益匪浅,而石老师对每一条数据认真审核、逐一订正的严谨态度,又令我们钦佩不已。”

辛苦并快乐着

古籍普查工作要赶进度,任务繁重。一个个尘封已久的箱子打开后,屋子里尘土飞扬,一天下来,头上、脸上、鼻子里都是灰。由于普查大多是暑假期间,志愿者们要顶着高温工作。在河北定州、广东梅州等地,一些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装空调,为了防止吹落桌上的书页,风扇也只能对着脚吹。在这样的房间里工作,一会儿就大汗淋漓,但是志愿者们为了赶进度,每天到的比工作人员还早,顶着高温坚持工作。“实在热得不行了,就到门口用水龙头去冲一冲。”石祥说。

在这样的环境下,志愿者们仍然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在定州市博物馆,志愿者没到之前,古籍普查只完成了100多册。他们来了之后,仅3周的时间就完成了1600多种近2万册古籍的普查登记工作。

虽然很脏很累,但是因为有着情怀和热爱,石祥并不觉得辛苦。相反,他觉得自己在这四年的普查工作中获益颇丰。其间的所见所闻为他的研究、讲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时发现一些珍贵罕见的书,也会令他十分欣喜。

如普查中发现的《新刻春秋传旨大成》经鉴定为明万历年间的孤本,由于此书为科举考试的教辅书,所以存世的并不多。在定州文庙,石祥发现了清光绪年间藏书家、文献学家王灏的许多藏书,王灏曾参与纂修《畿辅丛书》,而定州市博物馆发现的多本王家藏书,属一级乙等古籍,据石祥断定,应该是年代最早的原刻本。

有时,他们还会遇到一些名人藏书,如在广东梅州的中国客家博物馆,石祥看到了清末着名诗人、教育家黄遵宪的大量藏书。“其中有不少近代西方军事技术与外交史料方面的书籍,这使我们对黄遵宪的了解更深了一步。”他说,登记这些书时,就知道藏书者当年买过什幺书,读过什幺书,“就像和古人对话一样,很有意思。”

志愿精神影响更多年轻人

出生于上海的石祥,从小热爱历史。大学时,他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之后到复旦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博士毕业后,石祥来到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

在很多人看来,古典文献学整天身处故纸堆中,难免枯燥乏味,但在石祥看来,文献学是非常好玩的,特别在实务当中,有很丰富的一些细节,都是非常有趣的。

因为在志愿服务中的优秀表现,石祥获得了2017年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他也是高等教育系统中唯一的教师个人入选者。他的身体力行也影响和感召着身边的学生。在石祥的带领下去定州参加古籍普查的一位同学对这项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选择了去国家图书馆出版工作社。“纸上得来终觉浅,通过参加志愿服务,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古籍普查的深入展开,也锻炼培养了同学们对古籍的热爱和对古籍保护的热情,提升了工作能力,丰富了实践认知,也有很多同学对古籍文献整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决心投身其中,这非常好。”

对于古籍文献的传承和保护,石祥还是非常有信心的,他说,近几年来关注这个事情的人越来越多。国家在人才培养上非常重视,也加大了资金和科技的投入。比如古籍修复原来就是剪刀加浆糊,而现在开始结合化学、材料学和生物学等高科技技术。而通过志愿普查工作,也让石祥看到了更多年轻人对古籍传承和保护的意愿与热情,他们日后都有望成为古籍保护的潜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