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珍

“我们的工作,有点像医生给病人拍CT,医生通过片子能更清晰地了解人体构造,为治疗提供证据。我们给地层拍片子,是为石油勘探打前站,寻找哪里有石油。”秦宁常常这样解释这份在别人眼中神秘的工作。

秦宁所说的拍照片是“物探”,也就是她所从事的工作。给地层拍照片,对采集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之后呈现出一张完整的照片,为勘探人员寻找石油提供依据。

秦宁,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首席专家兼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副总工程师,自2015年以全优成绩博士后出站,入职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以来,从事勘探科技领域的地震资料处理工作。她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实现复杂隐蔽油气藏和非常规油气藏“高精度CT成像”,为推动油气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几年来,她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等研究课题22项,出版专着3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7项,获得软件着作权登记1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兼任《Applied Geophysics》《石油物探》等6家国内外权威期刊审稿专家。获得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山东省三八红旗手、中国石化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石化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中国石化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一定要去油田一线经受考验

1985年出生于山东青岛平度的秦宁,是典型的青岛“大嫚儿”,性格直爽,说话快人快语。说起与油田的缘分,秦宁总喜欢回忆青少年时代,“经常听到周围有放炮的声音,有时在放学路上,还会看到几个身穿工装、背着一捆捆线缆的人。”好奇的她向别人打听,才知道放炮是在找石油——距离她家20公里外的昌邑市柳疃镇,有一个潍北油田,那些放炮的在找石油。“放个炮就能找到石油?”她感到不可思议,但也被这种神奇的技术深深吸引。“如果真能依靠这种方式为国家找到石油,那是一件多幺了不起的事情!”

正是那些年经常听到的炮声,决定了她在报考大学志愿的时候郑重填下“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尽管她不知道这个专业以后具体做什幺,但直觉告诉她,这是一份与找石油相关的工作。按照当年高考分数,秦宁原本可以填报中国海洋大学,与大海为伍。或许是青少年时期放学路上听到的隆隆炮声留给她的印象太过深刻,没有怎幺纠结,她果断选择位于山东东营的中国石油大学。

2013年,秦宁以优异成绩从石油勘探专业博士毕业。外国知名公司抛出“橄榄枝”,导师希望她留校从事科研工作。秦宁却认真思考未来,她知道,唯有一个人的事业融入社会发展洪流,才能迸发出更多的生命激情,完成人生使命。

她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给年轻人的人生寄语:“青年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这些话,她想了又想,最终一个清晰的想法形成——胜利油田是贴近生产的勘探一线,拥有全世界最复杂地质环境,是最有可能诞生新技术、推动油气进步的地方。她还年轻,她想要去那里发挥自己所学。青少年时期隆隆的炮声又在耳边响起,似乎在提醒她:一定要去油田一线经受考验。

于是,她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职胜利油田。进入油田后,她发现从事的地震资料处理工作与校园的科学研究区别很大,十多年钻研的理论知识与现实工作无法产生直接联系。有时候,看到同事们都在忙碌,而对生产实际相对陌生的她,就像局外人,想发挥作用却无处可用。她也为此郁闷过,可是不服输的她很快化被动为主动。在办公室紧跟有经验的师傅,熟悉实际工作技能。她认真学习的态度赢得办公室一致好评。师傅亲自带着她修改材料,片子一张一张地过,剖面一张一张地审、文字逐字逐句地斟酌、数据一个一个地核对;在机房,师傅手把手教她建流程、改参数、看剖面、找构造,短短半年,笔记就记了满满三大本。在师傅们帮助下,秦宁仅用国家规定的最短时间——21个月就完成博士后课题研究。她的科研项目在实际油田应用中也开始落地应用。

为了积累一线资料,她申请野外跑现场。给地下岩体做CT,需要打孔放炮,将收集到的地震声波转化成形象的图像语言。“勘探放炮大多是冬天施工,因为冬天农田都收割了,会减少农民损失。”华北平原冬天很冷,又是在旷野,要在户外工作很久,风直往身上扑,她每次去,穿着好几层棉衣棉裤都冻得嘴唇发紫,野外也没有固定的厕所,对女同志来说不方便。有人对她说,你一个女孩子,留在驻地就行了,不用到现场。她腼腆地笑笑,继续埋头在风里布设仪器。她知道,如果不到现场,就无法了解实际情况,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现场工作中,秦宁发现没有速度自动拾取流程,给工作造成极大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她拾起英文软件,咨询国外专家,结合现场实际,自主设计了一套拾取流程,用时缩短一半,降低了人工成本。这套流程在现场处理大规模推广应用,大幅提高了处理效率,节省软件购置费用上千万元。她体会到科研在实际应用中带来的成就感,也被这种成就感激励着,以更大热情投入工作。

要想挺直腰杆做勘探,必须自主研发

“我参加过中国石化对科威特石油公司的投标,由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理软件,人家不允许我们拿商业软件去投标。”这件事给秦宁触动很大,也让她切实体会到:任何核心技术都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要想挺直腰杆做勘探,就必须走自主研发之路。

秦宁把研发软件的想法告诉同事,有人劝她要慎重,毕竟研究一套地下油气藏CT成像系统,比医学CT成像难得多。但秦宁觉得,不能再让关键技术卡脖子了,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她的想法得到单位大力支持。山东省委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大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胜利油田党委为她申报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山东省博士后创新资助基金,解决了后顾之忧。

秦宁和同事们全身心投入研究,查文献,推公式,编代码,常常为了一个程序问题的解决、一个参数的调试,反反复复几十次,加班加点,但关键技术还是没有突破。那段时间,秦宁吃饭在想,走路也在想,整个人沉浸在系统研发的思考中。有一天,她结束工作,深夜开车回家,由于实在太疲倦,车轮一下陷到大坑里,把车胎扎爆了。下车后,她围着汽车犯起难。突然,汽车大灯的光束给了她灵感,一个灯的亮度、范围有限,多个灯叠加到一起能照亮照远。“这个方法可以应用在系统研发中呀”,灵感在刹那间迸发,她当即决定不回家了,即刻返回实验室,顺着这个思路继续研究。

受到那晚汽车光束的启发,秦宁自主研发了高精度成像软件模块,类似于将单个光束成像变成多个光束成像,极大地提高成像精度。这项研究技术在石油勘探地震成像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受邀在美国SEG和欧洲EAGE国际会议做技术报告,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并在后续集成到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平台中,在实际生产、对外招标项目中均获得显着的应用效果,为国家东、西部油气发现提供关键技术保障。

身穿白大褂的秦宁常常被同事称为“科学家”,她则谦虚地摆摆手。秦宁觉得,她就是油田基层一线工作的科研工作者。也有人说,取得这幺多科研成果,去高校当教授是很好的职业路径。她再次摆摆手,这幺多年,她未曾改变的初心就是为国家找石油。

2019年,秦宁去北京参加中国石化举办的第一期青年干部综合能力提升示范班。一次研讨会上,有一个环节是畅谈“未来工作目标”。轮到秦宁时,她站起来,很认真地说:“我就想把物探技术搞好,为祖国找到更多石油。”说出那句话时,她感受到内心的激荡,那是能激发起她全部生命激情的事情。“浩浩荡荡又秩序井然,势不可挡又从心所欲,喷涌而出又不会四处洒落”,正如契克森·米哈赖《心流》中所总结的最优体验状态,秦宁处在这样一种状态:所有念头都相互支持、相互关联,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地往同一个方向前进。

这份全然投入的激情状态,源于她内心的使命感。她知道,我国对外石油依存度达到72%,远远超过50%的安全警戒线。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重要批示,党中央将能源安全纳入“六保”范围,中国石化党组和胜利油田党委作出持续加大高质量勘探力度的部署,她感受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压力和挑战,更感受到强烈的责任和使命。

她所在的胜利油田是一个60年的老油田,如何能更快地提升勘探开发力度?

“就是不断发现新储量、新阵地。这对我们搞物探的人来说,更是义不容辞。”秦宁说。

让她欣慰的是,这些年胜利油田物探技术在不断进步,从三维高精度到高密度,从单点高密度到全节点高密度,一次次技术上的突破,带来的是石油储量新发现,还有自主研发技术带来的底气。

天高地阔 心灵丰厚而开阔

身在物探工作一线,秦宁常常在办公室加班加点,陪伴女儿的时间很少,有时想想,心生歉疚。有一次,她正在单位加班,很晚了,接到母亲从平度老家打来的电话,说孩子发高烧,不肯吃药,一直在家喊着找妈妈。“我开车上了高速,回家看女儿,那是我第一次晚上走高速。夜里12点多到家。女儿说,‘妈妈你回来了,不会再走了吧?第二天早上大概五点钟,我又开车从平度老家赶到单位,同事可能都不知道发生了什幺。”

秦宁说,工作走不开,孩子也需要妈妈,她只能两边奔波。更多的时候,孩子交给老人带。她相信,一个工作很努力的妈妈在孩子心目中会是很重要的精神陪伴。

她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上学时,班里老师要求每个孩子去学校晨跑,小秦宁发现,有的孩子可以不参加晨跑,只要家长心疼孩子,去老师那里请假说身体不好不适合跑步,孩子就可以免了这项任务。秦宁的妈妈从来没有去找过老师。后来,妈妈给小秦宁说,我知道怎幺做,但是我觉得没这个必要,“你每天晨跑,看上去吃苦了,但受益人是你自己呀”。

镇上的学生,小学期间都有勤工俭学任务,每到收麦季节,学校都要求学生每天放学捡麦子交到学校来。“那时候人工收割,地里的麦子收得挺干净,要捡够学校安排的任务挺难,班里好多同学都从自己家里拿麦子交给学校完成任务,省下时间去学习。我妈不,她不许我从家里拿现成的麦子,一定要我去麦地里捡。当时天很热,我捡麦子时心里暗自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以后不再捡麦子。”秦宁回忆,当时也会埋怨妈妈为什幺不让她从家直接拿麦子,而让她冒着大太阳在地里捡,后来明白了,那是妈妈在磨炼她。

秦宁在镇里上初中,每年镇里考上县重点高中的学生屈指可数,很多家庭把孩子送到县里教学质量好的初中读书,为的是孩子有更大的希望考上县重点高中。秦宁说,“妈妈说了,只要好好学习,在镇上也能考上县重点高中,如果考不上,那就回家”。秦宁憋着一股劲,努力学习,以优异成绩考上县重点高中。

回头看看自己的青少年时期,秦宁很佩服妈妈的教育方法,让她从小就知道,唯有努力,唯有靠自己,才有更好的未来。从小没被娇生惯养,养成了秦宁吃苦耐劳的品格,遇到事想办法自己扛着往前走,从不会去抱怨什幺。“我和妹妹好像都是‘散养长大的,现在她也在国外读博士,也没让妈妈操心。相比我们当年,现在的孩子教育复杂多了”。秦宁笑着说,“我女儿现在也上各种课外班,上了这个上那个,每天好像都很忙。我对她的期望就是健健康康、开心快乐。”

从事物探行业的女性不多。上大学时,几十个人的物探班,女生不多,属于“珍稀品类”。到工作岗位,身在物探工作一线的女性更少,她早已习惯这样的工作氛围。“我们的工作对象更多的是机器,是野外,同事之间相处也非常单纯。”

或许是经常看着来自地下几千英尺的地质信息,或者是经常在空旷的野外工作,物探工作者性情中带着几分豪迈,比如秦宁。地质地貌的书籍中提到的时间概念不再只是一个数据,而是真实地展现在眼前,她常常能从仪器拍摄的诸多画面中感受大地的力量。所有的地质概念,都不是过去时,而是以“现在进行时”的方式呈现,这无形中也滋养秦宁,心灵随之丰厚、阔大、丰盈。

人来一世,总要做点什幺,秦宁说,她很骄傲,选择物探这一行业,将理想与事业结合,将个人发展融入家国命脉中,为大地拍照,为国家找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