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

6月6日,四川理工技师学院2022年毕业典礼举行。院长赵勇寄语毕业生“以大国工匠为榜样,不断磨练技能,涵养品行,用家国情怀点燃青春梦想,铸就匠心事业”,目送又一批毕业生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

对于四川理工技师学院而言,这是个硕果累累的毕业季,“今年,学院就业率98%。”赵勇说。近年来,四川理工技师学院毕业生人数保持在每年800人左右,毕业率99%、就业率98%、专业对口率70%,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占比超6%,进入规模以上企业、上市公司等占比达66%,毕业生月均薪酬超4500元。

今年毕业典礼当天,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工学一体化”教学教研基地在四川理工技师学院成立。这让赵勇很是欣慰,“近年来,学院符合产业链需求的专业毕业生深受用工单位好评。下一步,我们要更好推进四川省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优化一体化教学资源、用好工学一体化教学教法,培养更多契合地方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自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赵勇便与职业教育结缘。近30年时间,他几次工作岗位变动,却始终未曾“出圈”。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赵勇与学校一起经历着职业教育的辗转、起伏,但即便最艰难的时刻,他也从未想过离开。相反,他想尽各种办法更好地前行,而且,他相信一切会更好。他将原因归结为“情怀”:“职业教育是在人成长的十字路口,引导人、教育人,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

今年五月,赵勇获得第七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校长奖”,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界的最高荣誉。

在职业教育中思考职业教育

今年,是赵勇参加工作第29年。对于自己身处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教育、培养领域,他不断思考、实践,有了越来越深入的理解。

1994年大学毕业后,赵勇被分配到四川省教委职教中心就业处。上世纪90年代,高中升学率并不高,一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一类是当时数量很少的高职院校,一类是中专和技校,还有一类是职业高中。“这其中,中专和技校有统招生、委培生,这些学生毕业后管分配工作。另外一部分是职高生,在当时就已经打破了分配体制,需要自谋职业。”那时,部分大型企业、厂矿,也会自办技校,结合自身需要培养技能人才,解决企业用工需求。这种技校既招本企业子弟,也会在社会上招收学生。“这类技校的特点是规模不大、招生量较小,开设的专业以企业需要的专业为主。”

当时,赵勇认为,“职业学校的办学都围绕毕业生就业而设计”。在他记忆中,那时,不论哪一类学校的毕业生,就业都不是太大的问题。

赵勇参加工作第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出台,完整而具体地提出了加强职业教育内部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的政策。也是这一年,四川省经济管理学校成立,赵勇和几位年轻同事调到这所新成立的中专工作,从此开启了职业教育生涯。发招生简章、按成绩录取,“学校第一年入学率就超过90%”,年轻的赵勇觉得,办职业教育好像也不难。

日后回想,赵勇慢慢认识到,学校之所以起步顺利,是因为第一符合市场、企业需求,第二契合了学生和家长需求。“这两方面,恰是中国职业教育办学的根基。”

1998年,教育改革深化,职业院校可采用多种方式招收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生。“职业院校由统招改为自主招生,毕业生也不再包分配,而是改为自主择业,这对学生和家长冲击很大。”赵勇说,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上普通高中。与此同时,大量民办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加之彼时职业院校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尚不完善,曾出现过一些违规办学问题;专业规划不充分,大量同质化专业开设,这些都使得职业院校公信力受损。“因为自主择业,很多职业院校毕业生涌入东部沿海地区,进入企业,成为流水线工人,就业质量不高,影响了学生报考热情”,职业教育一时间陷入困难局面。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赵勇和同事们走家串户招生,“真是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他还记得,一次,他和同事到农村招生,顶着烈日从中午一直走到下午四点,实在饿得不得了,看到一家药店,就推门进去,给了店主20元钱,请人家给炒了一大盘饭,几个人狼吞虎咽吃完了。

那几年,很多人改行,赵勇没走。“所有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除了培养人才外,还要促进人的就业,‘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他在困境中思考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技工教育,“技能”与“教育”并重

2002年,赵勇调任四川理工技师学院(时称四川省化工技工学校)担任校长助理。从职业教育转向技工教育,他发现两者有相通之处,也有很大差异。“首先归口就不一样,职业教育归教育部管,而技工教育归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管。”以此为起点,技工教育的院校定位、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毕业证书等,与职业教育均有区别。

“简单地讲,技工教育不是学历教育,而是类型教育,更强调技术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这样的认识,让赵勇对技工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更加坚定。

四川理工技师学院前身是1975年创建于泸州的泸州化工技工学校,1990年更名为四川省化工技工学校并搬迁至成都温江。2008年,学校从中级技工学校,升格为四川化工高级技工学校。

2015年,赵勇担任四川化工高级技工学校校长。此时,学校发展处于低潮,“课程设置比较陈旧,不能满足企业技术人才需求,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竞争力不足。”每天走在校园里,陈旧的教学楼和教学设施,都让人感到动力不足。赵勇决定,把创建技师学院作为首要任务,从学校发展规划、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入手,把技工教育的路坚定地走下去。“那段时间,我主动请企业来到学校座谈,一方面为设计学校课程了解企业需求,一方面也是让师生提振士气,展现出朝气蓬勃的样子。”

发展的机遇就在赵勇努力找寻出路的当口不期而至。2015年,学校所在地成都市温江区提出以医学为“创新中心”、医药为“价值中心”、医疗为“需求中心”的“三医融合”发展理念。理念之上,温江将大健康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确立了以“三医两养一高地”为特色的产业定位。作为化工类高级技工学校,赵勇契合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决定将学校建设成以医药健康产业为核心的医药化工类技师院校。

经过调研和学科申请,学校新增了化学制药专业,主要面向药品制造、流通企业培养技工人才。时任温江区领导闻讯,专门请赵勇到区委进行座谈,“随着越来越多大型医药企业入驻温江区,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高级研发人才可以从外地高薪聘请,但大量的高素质技工人才还需要本地培养,我们正好能够承担这个功能。”赵勇还记得,区领导鼓励他多多培养本土高技术人才。

2017年,四川理工技师学院创建成功,并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办学平台升格到技工教育最高层次。

为了让学院真正与“技工教育最高层次”相匹配,2017年,赵勇组织老师们到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向职业教育发展快的地区学习。而后,他又带领45位专业课教师,前往德国调研、学习“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德国,约六成的学生初中毕业后选择接受职业教育。他们与企业双向选择,彼此选定后,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模式,每周分别在学校学习理论和到企业实操训练。三年到三年半后,合格的毕业生到实习企业工作。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教学与实践无缝对接,是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核心理念。

“在德国,几乎每种职业都有政府认定的职业教学大纲,被纳入‘双元制模式培训体系,形成了成熟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那一次,赵勇一行行程21天,“白天调研,晚上开总结会,形成文字记录,马不停蹄。我们从‘双元制的分段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理念、学校课程设置,到考核评估机制、学生实习场景等,方方面面认真学习,包括学习德国人一向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精神,对有价值、可借鉴的东西一点都不错过。”

“取经”归来,赵勇与老师们反复研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新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方向。“那段时间真不知加了多少班。每天早上7点到学校,下班时早已满天星斗。”通过调整专业设置、成立医养产教联盟、新建产学研用人才培育基地,四川理工技师学院得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学院将“以德为先,技能为本”作为办学理念,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坚持实行毕业证和技能等级证“双证书”制度,致力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德技双馨的高素质劳动者。

工学一体化,为企业量身打造技能人才

有了契合区域发展的专业设置,培养出的学生在能力、素质等各方面是否满足企业需求?在主张大力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建专业、共育人才”的办学模式下,“校”和“企”、“产”与“教”,是否能够真正合作、融合、共建、共育?

新的首要课题接踵而至,摆在赵勇面前。“随着温江区‘三医产业迅速发展,几年间就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医药中上游产业的知名企业纷纷而来,化工、医药类高素质技工人才缺口很大。”

赵勇没有坐等,而是主动走进入驻温江区的医药企业,介绍自己的学院、学科和学生,询问企业需求,主动谋求校企联合、合作培养。“开始,他们一听说我这里是技工院校,就不感兴趣了。”赵勇劝说对方,先招一名毕业生试试看。

终于,四川理工技师学院有了第一名走进知名医药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从事实验室检验工作。“他们发现,我们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在实验室里工作效率、质量,甚至比一些名牌大学毕业生还强。”从此,四川理工技师学院毕业生开始在温江区内医药企业中形成口碑。

信誉建立后,企业开始走进校园,主动向赵勇寻求合作。从推荐毕业生,到共谋产教融合,双方合作不断加深,学院品牌也越发响亮。

“我们请企业参与到教学资源开发中。他们的技术能手、高级技师,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在实习时,也要进入技能大师工作室观摩、学习。”赵勇说。在四川理工技师学院的课程设计里,专业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生产工艺深度融合,课堂教学兼顾岗位需要、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同时,双方共建联合实验室,学院为企业研发提供平台,市场需求为教学方向提供借鉴。

2020年9月,新学年伊始,四川理工技师学院与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四川理工技师学院“岛津教学示范实验室”签约,目标是打造分析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学术研究的技术平台,共同促进新课题、新应用,成为“1(1所学校)+3(校企、校地、校园)+10(10个共同)”模式之一,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建设实训基地的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2016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程钳棚,从2021年3月起,就到成都康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参加跟岗实习,在制剂车间学习浆液配置,在包衣岗位进行包衣液配置和素衣片包衣制作,至毕业时,已经是素质较高的制剂车间技术工人。

这样的“订制”培养,早已在四川理工技师学院成为常态。学院推行的“工学交替、层次递进”模式,涵盖中级至高级的人才培养阶段。学院已经实行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三个培养层次,分别对应3年制、5年制、6年制三个学制。学生入学后,前两年通常是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二年级结束时,会经过考核,选拔到不同的企业“订制班”中定向培养,此后二至三年,课堂和企业双线学习、实习,使他们在毕业时已经成为满足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全力推进一体化课程标准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工学一体化教学场景的四川理工技师学院,现在已成为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院校。

“我们以一体化教学改革为核心,践行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原则,严格实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形成了递进式、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赵勇说。经过五年发展,学院已助推五家温江区内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立项、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入库,面向温江区年均开展职业培训2500余人次,每年约有40%毕业生选择留在温江区内就业,校地形成了互联互动、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共同体。

今天的四川理工技师学院,校园占地面积9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0.8万余平方米,校园绿意盎然,令人赏心悦目。现在,这里已成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成都市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白色系的教学楼线条简洁,教室整洁明亮,4191台(套)实验实习设备整齐有序,置身其中,能感受到浓郁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氛围。

在四川理工技师学院,毕业生除了“双证书”,还能收到学院特别设计的“匠士证书”。“匠”,即具备相应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士”,即具备工匠的职业素养。赵勇认为,“匠士证书”不仅是对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双认证,更是希冀他们弘扬工匠精神,践行技能报国初心。

最近几年,新生还没入学,周边企业已经来学校“订制”技师班,“预定”毕业生,学校还要根据各方需求进行“配给”。招生分数线也逐年提高,生源层次更是不断提升。赵勇的喜悦,溢于言表。但他觉得,学院现有状况还远远不够,“我们近些年发展很快,纵向比有很大进步,但是跟同类院校横向比,我们还有差距,我们要继续努力。”

回望自己的职业教育生涯,赵勇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关联。“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生效,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保障。”赵勇说,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战略加快实施,职业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良机。“我们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切实担负起‘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社会责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力开创技能人才培育工作新局面。”

责任编辑 赵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