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汉琪 涂启志

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崇山峻岭间,有许多巍峨壮观的“大风车”,沿着山脉走向绵延不尽,与周围起伏和缓的低山和葱茏的高山峡谷组合成一道道靓丽景观。在这里,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带来丰富的风力资源,将通过这些风车转换为电能,为千家万户输送绿色能源。

截至2022年11月,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云南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简称“云南龙源公司”)投产在运8座风电场,运营管理7座风电场,项目遍及曲靖市麒麟区和陆良县、昆明市石林县、大理州剑川县、丽江市七河乡等地区,总装机容量86.85万千瓦,共有534台风机。

有这样一群“追风少年”,为了风机迎风矗立、源源不断输出绿色电流,他们从五湖四海来到荒山僻野,凭着勇于拼搏、满腔热血的奉献精神,追风逐电,把青春奉献给荒山。他们,就是云南龙源公司的青年。

国家能源集团五四红旗团支部、昆明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曲靖市青年文明号、陆良县抗疫青年勇士……这一份份荣誉对云南公司全体团员青年来说,既是鼓励,更是鞭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代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这群可爱的年轻人,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顶梁柱”攻坚克难当仁不让

蓝天白云下,一排排塔筒高度80米、叶轮直径108米的风机引人注目。“两人一组,落实安全措施,带好工具,快速出发。”说话间,云南龙源公司主任运检师邹清非带队出发,对风机进行日常维保。参加工作十年,从一名普通运检员逐渐成长为维保中心的技术专责,他十年如一日坚守生产一线,尤其擅长技术攻坚。

“安全平台和梯子牢固,无连接螺栓松动,控制柜一切正常。”控制柜内透气性差,邹清非才忙了一会儿,衣服已经汗湿了一大半。“这还没上塔,塔上更热。”他说的“上塔”,是指爬上塔筒之巅,对轮毂进行检修。

叶片是风电机组重要部件之一,连接在叶片轮毂上,轮毂内有复杂的变桨系统,变桨系统运行时间久了,容易出现问题,需定期检查,这时工作人员就要钻进轮毂内。“轮毂内空间狭小,只能勉强容下两个人,而且几乎不透风,在里面检修是个苦差事。”

在邹清非看来,“理论知识强,逻辑推理严谨”是风电检修人员的必备素质。“每一次故障都不是空穴来风,一个个现象、数据,都是蛛丝马迹,只要认真分析、测试,就一定能找到故障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在每一次风电机组故障时,以最快速度解决,把电量损失降到最低。”

在一次班前会,邹清非临时接到工作安排:“#6风机报变桨BTB准备故障,一个月内报过多次,每次处理后不久又出问题,你带队去看看。”他立刻办理检修手续,带上工具,率领小组成员奔赴风机现场,第一时间对故障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为了确定故障原因,他进行了多种假设,并结合故障数据进行了各种猜想,开展了一系列测试验证。

“这次故障原因比较蹊跷,平常很难遇到,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更严谨的分析。”经过10个小时的努力,通过全面检查测试后,最终发现是变桨A编码器信号线虚接,故障位置极其隐蔽。从接到通知到消除故障的10个小时内,邹清非仅花了10分钟吃饭,其余时间都在排查、试验、调试,将可能的原因逐一尝试,最终攻下了这个难关。

2013年7月,刚刚走出校门的朱勇来到云南公司,成为一名技术员,主动要求去条件最艰苦的滇西风电场。那里属于典型高海拔地区,升压站坐落于3450米处,风电机组最高海拔4295米。工作时,常伴随胸闷、头晕、耳鸣等不良反应,艰苦的工作环境随时考验着朱勇的工作和生活。

面临新的挑战和难题,朱勇没有轻言放弃,而是不断翻阅图纸、咨询厂家、网上查阅资料、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抓紧每分每秒进行查缺补漏,工作中更是注重掌握每一个环节,不断在实践中学习更新的专业知识,弥补自身不足。

“39号风机通讯又中断了”,值班室工作人员凌晨2点向朱勇报告。此时正是零下十多度的冬季,大风吹得人都站不稳,凛冽的风吹在脸上如刀割一般。

“这幺大的风,风机没有通讯很危险,必须马上去现场检查处理”,朱勇丝毫没有犹豫,向场长汇报情况后,第一时间收拾装备,奔赴现场处理维修,并圆满完成任务,让大家紧绷的心终于放下。

工作中,朱勇始终把故障作为军令,任何时候,只要有特殊情况、抢修命令,总是第一时间响应。他回忆,有一年刚过完春节,一场大雪导致风场道路全部受阻,有些路段的覆雪甚至能把车淹没。这时恰巧遇到抢修任务,他和同事二人硬生生地用绳子和木板拖着40多公斤的变桨电机和检修工具,徒步20多公里开展检修工作,第一时间保障了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在同事们眼中,滇东维保中心技术员徐校就像一面流动的鲜亮旗帜,哪里有需要,他就会出现在哪里。入职以来,徐校从一名实习员工,逐渐成长为一名风电“老兵”。

“杨梅山B1线的16号杆塔处在迎风口,线路覆冰直径已达40毫米,谁能带人去紧急处理下?”“我带两个人去处理吧。”说完,徐校迅速准备工具,驾车前往现场。此时,车外温度已经降到零下10摄氏度左右。

云南区域持续降温降雪,给杨梅山风电场输电线造成很大压力,杆塔及架空线上冰雾缠绕,穿山而过的5条35千伏馈线因大雪覆冰严重。

为确保线路不发生跳闸,保障能源稳定供应,徐校挺身而出“抗冰保电”。面对崎岖的山路、呼啸的寒风、茫茫的冰雾、皑皑的雪地,他翻山越岭,脚冻僵了就跺一跺、手冻木了就哈一哈气,顶着风雪与严寒,带着绝缘杆对杆塔进行手动除冰。

“冰雪就是命令,保障线路安全是我们的职责,无论条件多幺艰苦,我们要拿出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完成保电任务。”174基铁塔、35公里线路、15天坚守,直至气温回升、覆冰融化。

徐校还经常通过技术改造,攻克难关。一次,一机组机舱站点24伏供电故障频繁报出,当月此类故障率较高,占到全场故障一半以上,需要综合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症结,根除这类故障。他带领风场人员翻阅资料、实地检查、咨询厂家,迅速制定解决方案,增加对安全链模块的单独供电,保障供电的可靠性,同时,也解决了站点间因卡件数量较多、卡件互相供电导致电压跌落问题,保障了通讯供电可靠正常。

像邹清非、朱勇、徐校这样的风电人,在云南龙源公司还有很多。一路走来,他们从刚迈出校门的懵懂少年,蜕变为身怀一技之长的风电“老兵”,其中的辛酸、孤寂与喜悦、欢乐,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深切体会。退缩从不是他们的选择,他们凭着坚韧的毅力,用敬业、奉献与付出,续写着龙源电力青年的榜样故事。

“传帮带”助推青年成长成才

“Key回路检查是处理变桨故障最关键的一环,打通了这条‘经脉,故障自然就消除了。”主讲老师谢鹏深入浅出地向新学员分享处理变桨类故障经验。

一群新入职的职工正在不停地记着笔记。这样的培训,每天晚上都会在云南龙源公司马塘培训基地准时开讲,主讲老师就是拥有维保中心主任运检师、技术员及培训中心负责人等多个头衔的谢鹏。

自2012年参加工作以来,谢鹏始终奋战在生产一线,他不断打磨自身实力,带动身边人。十年磨一剑,他早就成为“通本行、精业务”的行家里手,在他眼里,风机已然成了朋友。主控、变桨、偏航等风机主要系统了然于心,每当被问到类似变桨通讯数据丢包问题时,他总能熟练地从屏蔽干扰、通讯回路电阻等方面给出解答,让同事从故障现象回归到理论分析本质上来,潜移默化提升同事们的故障逻辑分析能力。

工作中,谢鹏十分注重经验总结,尽全力带动提升风场青年的技术技能。他经常鼓励青年职工积极参与行业和公司的各类技能竞赛,全身心投入“传帮带”,为公司培养技术骨干,尽心打造一支“运维全科医生”团队。

近年来,谢鹏带领团队搭建了2.0兆瓦巴赫曼主控、1.5兆瓦倍福主控实训平台,编制相应题库、培训手册,以实践训练的方式,提升职工技能水平。2020年,在工作之余,他编写风电场直流系统及不间断电源系统、华电天仁变桨系统等培训网络课件,通过微课的形式,将自己运维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展示给年轻人。

凡学百艺,莫不有师。云南龙源公司一贯重视以“传、帮、带”为载体,发挥技术骨干在青年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滇东维保中心的孙浚华脱产学习一年时间,参加了云南龙源公司首席师“师带徒”培训活动,他的“一对一”师父,正是谢鹏。

孙浚华介绍,首席师培训机制,从授课内容、质量及实际效果等方面入手,规范日常培训管理。在培养方式方面,由首席师总结故障原因、分析难点问题,并通过现场讨论、实地操作等形式,进一步提升职工实操能力。从理论知识培训,到生产实际设备培训、辅助办公软件及数据分析、培训转化成果等方面都有涉猎。

在培训中,孙浚华改正了一些自己之前工作中对设备的误解和认识。“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为依托,自己的知识框架就像无源之水。面对不同领域的知识,我们要不断学习、广泛涉猎,丰富自己的头脑,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此行他最大的收获,就是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思想,改变了心浮气躁的工作方式。培训归来,他对现场工作中常用的理论知识、技术手段、现场常用软件操作、典型故障的分析等进行汇总整理,并将自己的成果分享给身边的同事。

人才是第一资源,龙源电力拥有4个层级、29个专业方向首席师461人,10个“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劳模和工匠等骨干人才的技术引领作用,营造“专业人做专业事”的良好氛围。“匠星训练营”就是集团培养和储备优秀的风电管理及生产人才的重要举措,经过培训后,匠星班学员都会成为维保中心或电场的技术能手和骨干。

滇东维保中心专责兼风机组长陆鹏,在2020年12月到2021年的8月参加了“匠星训练营”。一次偶然机会,他得知公司正组织开展匠星培训班的选拔,暗下决心,定要通过考试。为了打好实践基础,他每天忙完工作后,奔赴在场站的各个设备角落,查原理、看图纸、记笔记,同事们都说他“像着魔了一样”。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入选“匠星训练营”。

回忆起那段时间,陆鹏只有一个关键词——充实。“龙源电力首席师、总培训师王建国总体负责,还聘请很多高校的老师、教授和风电机组研发厂家的技术人员来给我们上课。所有大学相关专业课程基本都学了一遍。同时还结合大量实操,最后又到了河北、内蒙东部的风电场进行了现场实践。”

一年365天的锻炼和学习积累,不仅让陆鹏拥有了健壮的身体,还充实了头脑,填补了知识空白。他坦言:“工作后还能有这幺长一段时间可以专心学习,机会特别难得。我也收获了一个道理——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到极致,平凡的你将变得不平凡。”

“志愿红”擦亮央企担当底色

长年累月与山林为伴,工作在这里的青年都已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这些高山上的年轻人不会说太多“漂亮话”,但实实在在的暖心事却做了许多。捐资助学、敬老爱老、绿电宣传……在大街小巷、学校社区,常常能看到这群身着红马甲的“志愿红”身影,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云南龙源公司志愿服务队。

一直以来,云南龙源公司志愿服务队积极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助力企业发展,服务社会公益,彰显青年担当,用“志愿红”擦亮央企底色。

“请大家不要拥挤,学生优先,戴好口罩、保持距离排队上下车!”排队礼让志愿服务小组的队员在武成小学公交车站认真执勤。

“您好,骑电动车请佩戴好头盔”“您过线了,请往后退一退”“您沿着这条路直行,往前走100米就是公交车站”,交通安全志愿服务小组的队员在滇池路与边防路交汇处辅助指挥交通。

“您好,这是绿色能源、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和反诈的宣传资料,建议您仔细阅读!”文明宣传志愿服务小组的队员在学校门口给家长们发放宣传资料。

志愿者们忙忙碌碌的身影,是用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的生动注脚。人无德不立,企无德不强。云南龙源公司团委坚持把志愿服务作为加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让青年在学雷锋做好事的志愿服务实践中养成善小常为的良好习惯,培育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树立公司责任央企的良好形象。

立足岗位抓结合,是做好志愿服务的必由之路。志愿服务只有与岗位实际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可持续。作为电力行业的青年,每年冬天,志愿服务队都会提供“用电检查进社区”的暖心服务。尤其关注“空巢老人”的用电安全。临近冬天,滇东维保中心青年志愿服务队兵分三路,到附近社区入户走访,向他们宣传绿色清洁能源、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知识,为他们更换灯泡、插座,检修线路。

家住雨麦红村的李洪雷是一位独居老人,今年72岁,老伴去年刚过世,儿子在广州打工,家里就他一个人,平时家里的灯坏了也舍不得找电工维修。来到李洪雷老人家中,志愿服务队检查了老人家中的用电安全状况,发现老人家中有个插座一直通不上电。队员们拿着万用表几番排查,终于确定是由于插座老化导致的,队员当即为李大爷换上了新插座。

“谢谢你们啊,电暖器又能用了,比炉火安全又方便,电视机也可以看了。”李大爷笑眯眯地说。“大爷,独自在家一定要注意用电安全,不用的插头记得及时拔下,不仅安全还省电。”队员一边检查着家里的各个电器,一边细心记下李大爷家的地址,“我们是这山上风电场的职工,离得近,如果有什幺需要及时联系我们就好。”

仅用大半天,志愿服务队就走访了20户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更换老式白炽灯30余个,处理线路老化问题10余处。带队的村干部对志愿者十分感激:“我们一直愁社区没有义务的电工师傅,多亏你们的到来,欢迎你们下次还来做志愿服务。”

除空巢老人外,留守儿童也是志愿服务队关注的焦点。陆良县龙海乡树搭棚村,藏匿于大山深处,成年人多外出打工。双箐口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悦悦(化名)是名留守儿童,母亲建立了新的家庭,父亲外出打工,每年回来一次,她自己独自在家照顾着右腿高位截肢的9岁弟弟。

在了解到悦悦的家庭情况后,志愿服务队专程驱车3小时,来到她的学校开展走访关爱活动,尽可能地给姐弟俩带去温暖。午休时,悦悦带着志愿者去看望弟弟。本着多尽一份力,志愿者们和姐弟俩讨论学习上的难点,了解他们生活上的“微愿望”,还为姐弟俩做心理疏导,引导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上的困难。大家共同度过了三个小时的美好时光。志愿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为姐弟俩送上了公司准备的2000元助学金,鼓励他们“好好读书,大学毕业到龙源公司上班,在祖国的绿色能源事业中发扬‘螺丝钉精神”。

杨梅山风电场团支部的佐程铭是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他回忆:“2021年,团支部组织去一个特困户家,户主很热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们带去了常用生活物资,临走的时候,他跟我们说,国家搞脱贫攻坚是真真切切为我们老百姓着想,还得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帮助,大风车转来了我们的希望啊。”

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志愿服务是一项平凡又伟大的事情,正是这些“平凡中的坚守”,充分彰显了央企的责任担当,弘扬雷锋精神、唱响时代新风、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央企责任作出了积极努力,同时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口碑。

仁心未泯,爱还在继续,志愿者们的脚步依然向前。越来越多的团员青年加入志愿服务队,播撒爱心、奉献社会。“志愿红”将继续用爱心温暖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