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兆云

2023年1月11日,“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花落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京台高速平潭跨海大桥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玉仁端详盖着大红公章的入选名单通知,落款时间别有深意:三个“1”,恍若一座座坚实的桥墩;“2”和“3”,像是接二连三诞生的一桥、复桥、二桥;连那个“0”,都形如动车一路呼啸穿过山洞和隧道。

世上的桥太多了,但在他心中,唯有平潭海峡大桥(一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二桥)最特别,出世即经典。尤其是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是目前世界最长、中国首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公铁两用大桥,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京台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手……

世上的特别之桥也多了,见过、度过、叹过之后,可能就一别两宽、天涯陌路,但眼前两座桥不仅承载了丁玉仁的千言万语,还将托起民族的梦,牵动国人的心。他忍不住在手机里点开女儿发来的“网红”歌曲《坐上动车去台湾》:“坐上那动车去台湾/就在那2035年……”当那天如愿到来,动车将从这座大桥出发。

二十多年的光阴故事,六七千个日夜的魂牵梦绕,葱茏的青春早已飞上两鬓斑白,却仍度不尽他的依恋。海水退潮,并非如烟的往事现出。

在“禁区”编织青春之梦

10年前,2013年底。丁玉仁站在规划图前,一眼就看出国内首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的非同一般:起于福州市长乐区松下镇,经人屿岛、长屿岛、小练岛、大练岛,在苏澳镇连接平潭岛,全长16.34公里,其中跨海段13公里。大桥上层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下层为双线I级铁路,设计时速200公里。预计投资超过164亿元。这座大桥是在平潭海峡大桥(一桥)、复桥之后横空出世的。

20年前,2002年春。时任福建省平潭县交通局副局长的丁玉仁,郑重地向县委提交了《关于修建平潭大桥规划建议的报告》。奋笔疾书的背后是父亲之死。他的父亲在岛上突遇车祸,因海坛海峡残忍耽搁了奔赴省城的救护车,半途在他的怀中停止心跳。他萌生誓愿:拼上这辈子都要为平潭建桥出力,以报父恩,造福父老乡亲。

非舟楫不能往来,轮渡一直是平潭这座中国第五大岛、四十万岛民连接外界的唯一方式,既不方便,也不安全。丁玉仁每每望向人车拥堵的渡口,眼睛酸涩得总想流泪。父亲肯定不是第一个悲剧,但他希望是最后一个!

这是他学生时代就有的壮心。恢复高考不久,丁玉仁专门选报福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但梦想遭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否定:平潭海峡每年6级以上大风超过300天,8级风123天,平均每年还有四次台风,与百慕大、好望角并称世界三大风口海域,历来被视为“建桥禁区”,跨海建桥只怕是白日做梦!既然是做梦,那就干脆做得大一点,久一点。毕业后,丁玉仁毅然选择回县交通局工作,想为这个“行”不由己、听天由“路”的省定贫困岛添上飞翔的翅膀。

30年前,1992年,平潭建县80周年,县里曾正式端出建桥蓝图“献礼”,县长林文宝领衔成立了筹委会。勘探、融资、规划、论证中,建桥的夙愿一次次陷入山穷水尽。林文宝带着未圆之梦遗憾离世,直到丁玉仁新世纪之初的报告落下时任县委陈书记的批示,建桥梦才启航。

丁玉仁坐镇福州三年,完成65项课题论证后,于2007年初回平潭就职县交通局长,肩负“天字一号工程”。平潭各界纷纷慷慨解囊,为大桥建设捐资高达6655万元。丁玉仁也捐出了近半年工资——12038元,旁人不知其深意,前3个数字的谐音是“要爱你”,后两个数字则是父亲的忌日。

热火朝天的大桥建设,为2009年国务院设立“综合实验区”花落平潭打下了基础。2010年末,平潭海峡大桥通车。昔日天堑变通途后,紧挨着又建一座复桥,于2014年通车。再建二桥(公铁两用大桥)的梦想也悄然开启,丁玉仁要让全国唯一的这个“实验区”如虎添翼。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谁都可以津津乐道此桥建成后上走汽车下行高铁的美好,只有像丁玉仁这样的内行人才知道,要让这等规模的大桥穿越全年有效作业时间短,而且风大浪高、水深流急、海床坚硬的“禁区”,该有多难!

一夜之间,成千上万建设者从天南地北聚集平潭,挑战一个在外国专家眼里的“天方夜谭”。

2013年11月,站在这个世界着名的风口上,中铁建大桥局福平铁路项目部总工程师樊立龙看到:海上建桥所有的不利条件,都叠加集中到平潭海峡上了。最大的难题还是在海岩上打桩,犹如在钢板上钉钉子,下午勉强打完一根桩,不及次日黎明就倒。樊立龙晚上做梦都在打桩,吃饭都在思考如何破解难题。

落在中铁建大桥局肩上的施工段只有5.3公里,一寸一毫厘却都举步维艰。前所未见的技术挑战和施工风险,没有让樊立龙和技术团队退缩,经过无数个昼夜的攻坚克难后,一系列关键技术应运而生。多次失败后,他们摸索搭建的海上施工平台,承受的波浪力高达上千吨,浪急风高时浮吊摇得就像拨浪鼓,吊装作业犹如“海上绣花”。技术小组宵衣旰食,一个个不期而遇的难题迎刃而解。背后是他们细致入微的求索、不屈不挠的韧劲、豪气干云的勇气和定力。

向海上禁区发起挑战的主力军,是中铁大桥局的建设者们。2013年,42岁的王东辉离开江城武汉前来平潭就任福平铁路三标副总工程师(后任总工),就开始了长达2000多天的“海上漂”生活。他对同事们断言,“我们将肩负起中国建造桥梁史上的一项超难工程。”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铁、中铁建两个国家队进场伊始,都清楚摆在各自眼前的考卷,注定会有一番海浪翻涌、跌宕起伏。

中铁大桥局承建大练岛到苏澳入岛口,桥址处风大、水深、浪高、暗礁多,大桥穿越的岛屿两侧海床几乎全是坚硬如钢的裸露花岗岩,同一桥墩两侧的最大倾斜达11米。2014年3月24日,项目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无覆盖层且海床为花岗岩的B49号墩进行试桩,钢管桩底部被挤压得往回卷,好不容易打到深度1.2米时,钢管桩头严重变形。有次遇上浪高流急,刚打好的钢管桩瞬间被冲歪。一次次失败,为王东辉领衔的技术小组提供了思考的空间,焚膏继晷般熬出新法形成施工平台,并依靠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先进液压动力头钻机,终于将直径4.5米的嵌岩桩钻入坚硬的海床,最长一根钢桩扎入海底逾百米深处。大桥的部分航道桥主墩基础和辅助墩则采用直径4.9米钻孔桩,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桥梁桩径最大的工程桩。仅此技法,后来就申请了国家级工法六项、专利九项。进而,建设者们从容化解随时到来的意外和失败,终于在水下施工两年多后,让上百个桥墩蔚为大观地矗立海面,劈波斩浪向远处。

海中多事,台风像是受到挑战,一次次纠集力量怒吼着要把桥墩撕裂、摒除、吞噬,桥墩岿然不动,像是一根根经天纬地的定海神针,大海就笑了。

丁玉仁看在眼里,也笑了。

2015年春天,平潭与福州、厦门片区一起组成海内外瞩目的中国三大贸区之一——福建自贸区。为了统筹和协调管理建桥事宜,丁玉仁先后被任命为京台高速平潭跨海大桥有限公司董事长、实验区交通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实验区铁办和高速办主任……多数还是第一责任人,负责所有与这座桥有关的项目推进。再大的海风也吹不走他和这座桥的关联,以及这座桥被赋予的特殊意义,大海也为被骤然带入见证比波澜壮阔更瑰丽的使命而兴奋不已。

重大项目的施工都涉及征迁。这是项讨人厌的工作,但丁玉仁不这幺看。随行人员啧有烦言时,他就说:“每次往返,看到那幺多人在呼唤,那幺多眼睛在期待,我就觉得没有理由不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面对钉子户他则说:“这桥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太重要了,今后想出岛就出岛,想回家就回家,全凭自主安排,多好啊!”他的“一线工作法”很管用,做暖人心后,错综复杂的各方关系也就理顺了。

丁玉仁要管的事情可真多!百年大计,事关质量,他眼里容不得沙子,加上本身是行家,他对一钉一铆哪怕是一个螺丝的固定,都看得明白,毫不含糊。工人们大多来自四川、河南、安徽等地,对海鲜忌口甚多,一日三餐成了头痛之事,吃不饱哪有力气干活?他了解后,就不时要求改善伙食,配送蔬菜、辣椒和其他肉类。施工队为了赶进度,“三班倒”连轴转,还增加机械投入,披星戴月与风速、与海潮赛跑,大多数工人没有请过假,春节还不能停工。为了让工人们过上一个喜庆年,他特地要求杀上几头过年的猪羊,增加年味,最多一次杀了10头猪。

大桥预计2020年飞越平潭大练岛。2018年5月,大桥高200米的主塔完工,雄姿初现,气势如虹。铁路梁桥梁内施工、桥内沥青混凝土铺装完成后,有条不紊地转入安装风屏障、公路护栏、承台钢筋绑扎等环节,每个节点都来之不易,每道作业和工序丁玉仁都要紧盯,每一次付出都值得铭记。他看着大桥一点点建成,就像看着自己的女儿一天天长大。

施工环境的恶劣不言而喻,为加快进度、减少现场施工,就尽可能地采用工厂化制造。经王东辉和技术小组建议,钢桁梁长度增加到常规长度的2.5倍,以减少数量。这样一下子就从常用的32米增加到80多米,成为世界第一!一孔钢桁梁重1800多吨,高过四层楼,为了吊起这等庞然大物,并解决整体钢桁梁重心顺桥向不对称、海上吊装受风浪影响摆动大等难题,“大桥海鸥号”呼之而来。这是中铁大桥局历时3年、耗资3.6亿量身定制的起重船,起重能力达3600吨,主钩最大吊高110米——相当于39层楼高。

2018年6月5日,又一孔经过工厂整体焊接的钢桁梁运抵海边。这样整体焊接吊装的施工法在世界桥梁史上空前未有。6月6日,风力7级,整体焊接吊装开始,海上作业波浪起伏,光是把起重船的钩头挂到钢桁梁上都极为不易,需要两艘船天衣无缝的密切配合。挂好四个钩后,吊起的钢桁梁向桥墩上方移动,此时风力达到8级,施工难度随之大增。巨大的钢桁梁随着波浪来回晃动,船体摇动更剧。每个环节都不允许毫厘之差。“当”的沉闷一声,两个梁磕碰在一起了。现场指挥人员大声说“好”,指挥锚机停。两梁之间只有几公分,稍微涌浪一晃它就飘过去了。如此高难度动作,历经5个小时才完成。

2019年12月21日,大桥开始铺轨,每天最快两公里。丁玉仁是夜提笔记下这个激动时刻:“未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将把平潭与世界连接起来,把海峡东岸的宝岛台湾连接起来……将把宝岛揽入祖国怀抱!”在他的记录和凝视中,海面上横卧的巨龙雏形一天天灵动起来。无人机传回的图片,大桥美轮美奂。

2020年10月1日,大桥之公路桥试通行。12月26日,高铁进岛。一位老岛民兴奋地说:“我在外地工作的两个儿子现在可以经常回家了,我和老伴也可以经常出去了!”

沧海一声笑

长虹飞架两岸,通车那天,丁玉仁拉上助手周宏才,和当年协助征迁的乡村干部及部分村民,率先体验了一把“福州—平潭半小时生活圈”。周宏才过不了半年就得退休,能在此前看到正果修成,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丁玉仁冷不防问他恨不恨自己,他大大咧咧地说:“恨什幺?高兴还来不及呢,总算帮衬着做了件功在当代利在后世的事,这辈子也值了!”

话里话外之情,只有他们知道。大桥筹建时,丁玉仁请调县科协副主席周宏才到县交通与建设局给自己当副手,负责协调征地、补偿及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阻工等问题。为了这座大桥顺利竣工,当了二十多年科级干部的周宏才全身心扑于此,错失了提为副处级待遇退休的机会。他有时虽也为此遗憾,但想到自己能从头到尾和这座大桥紧密相联,“作始也简,将毕也巨”,就觉得开心,爽朗的笑声直抵人心。

他们的身后,这座大桥的面前,不知有多少值得尊敬的建设者。2015年五一节期间,中铁大桥局技术负责人王东辉的妻子带女儿远道来工地探亲,时值主塔墩导管架吊装出海定位方案第一次在深水中应用,施工难度极大,他随船出海指导现场,直至三天后导管架精确着床定位才返回,而妻子的假期已到,只能带孩子回武汉。年轻的工程师妥鹏在海上平台一待六年,只能隔海思念妻女,有次妻子好不容易上岛“追风”,错失见面良机,他还在为工程收尾忙碌不休。六年中,项目副经理杨党国把海岛一年四季的风都尝了几遍,从没抱怨过“银环蛇竹叶青都见过,大蜘蛛大蟑螂全都有,缺水缺电缺信号”的海岛生活。三分部经理刘运杰自2013年11月开工之日起,就一直坚守海岛,施工海域的钻孔桩、主墩围堰、承台、墩身施工、钢梁海上运输、吊装、架设等等,都离不开他亲临一线指挥作业,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吃苦不怕苦,知难不畏难,难干不蛮干……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