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晰

何蓉蓉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副所长

她扎根中医药科学研究,聚焦解决中医药作用原理的核心科学问题,在中药学的道路上探索前行,跑出了中药新药创制的加速度;她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解决制约中药品种药效评价难的技术问题,让古老的中药药理学不断焕发活力,续写新的篇章。她将善作“药”,以爱作“引”,心和气平,有容乃大,凭着拓荒学科空白的学术勇气和真诚信念,为中药的继承与创新注入一剂良方。

“上火了?喝凉茶!”

这样的对话,对中国人来说或许再熟悉不过。但是,究竟什幺是“上火”?凉茶为什幺能够“泻火”?这背后却是涉及到很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

暨南大学的“80后”学者何蓉蓉,向着这一传统而又崭新的课题发起了冲击。她和团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中药的作用效果,努力搭建传统中医药和现代学科体系对话的桥梁。

2023年7月,何蓉蓉获得第二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她说:“这个奖项对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不仅是对我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努力和贡献的认可,更是对中药研究事业的支持和鼓励。身处在这个科技和社会快速发展的美好时代,作为生逢其时的中医药研究青年科技工作者,我清楚认识到践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个目标的职责和使命。我们有义务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医学资源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说清楚、讲明白’中医药学原理。努力创新,在中医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具有原创性、突破性的成果。”

“阴差阳错”学习了中医药

何蓉蓉现任暨南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很多家承的中医药从业者不一样,何蓉蓉步入中医药领域,源于阴差阳错的偶然。高考结束后,何蓉蓉在学校看到了沈阳药科大学姚新生院士的宣传寄语,一直对药学感兴趣的她就填报了沈阳药科大学。但是当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却发现药学专业的前面多了一个“中”字,她瞬间有些迷茫。“中药学不就是嘴里念念有词地抓药吗?我要花大学四年时间学习它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她从老家江西来到沈阳,开始了求学之路。

何蓉蓉坦言,在学习之初也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挑战,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对学科的不自信,总是觉得自己的专业不够“高大上”,不够前沿,和自己当初开发新药治病救人的梦想相差甚远。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她发现中药学是要在掌握大量的现代科学知识基础上,同时掌握中医药传统理论的综合交叉学科。她被复杂中药起效背后蕴含的生物学和化学物质基础的奥秘所吸引,最初的迷茫一扫而光,大学四年,何蓉蓉过得紧张而充实。

“研究中药学所需要的知识技术手段其实比药学更多”,何蓉蓉介绍,像化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基础、解剖学这些知识,中药学专业的学生都要学,在这些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还要学习传统的中医药学科,如中医理论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还包括植物学、中药拉丁文命名法等很多内容。回忆大学四年,何蓉蓉感叹道:“真的很感激沈阳药科大学完善的培养体系,这些理论基础课程涵盖了化学领域、医学领域、生物学领域、植物学领域、中医领域等,为我之后的科研学习奠定了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

大三时,何蓉蓉深感要学的东西太多,四年时间根本不够,于是开始备战考研。2004年,她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如愿成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的硕士研究生,跟随姚院士在沈阳药科大学和深圳清华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之后,何蓉蓉又在直博后,跟随姚新生院士来到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

从沈阳到广州,何蓉蓉所在团队发现,凉茶在南方非常受欢迎,遍布大街小巷,因为“上火”的现象非常普遍。老百姓对“上火”都不陌生,但是对科学界来说,“上火”究竟是怎幺回事,却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之前也鲜有人研究。导师姚新生院士想让何蓉蓉去碰一碰这个难题。当何蓉蓉把自己的博士课题确定为——“凉茶为什幺会泻火”,当时身边很多老师和师兄师姐都提醒她:“你做这个拿不到博士学位,因为这个项目没有开展过,没有模型。难度很大。”但何蓉蓉认为,这个研究很有意义,如果能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就能为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这也是一个医药从业者的社会责任。因此,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坚持了这个课题。

得知学生的选择后,导师组栗原博教授(Hiroshi Kurihar)给了何蓉蓉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帮助。他告诉何蓉蓉,面对复杂问题要理性分步解决,要知道什幺是“泻火”,就得先搞清楚什幺是“上火”,能不能用现代的科学术语来解释这个概念。他们从翻阅古书开始,在中医复杂的上火类型中抽取共性内涵,归纳为“因为应激反应引起的内环境紊乱的状态”。

在导师姚新生院士和栗原博教授等指导团队的帮助下,何蓉蓉将自己的研究由“冷门”推向符合“四个面向”要求的现代学研究。“我们借助物理模型、数学分析等数理手段,提出‘上火’是情志应激等因素引起的疾病‘易感’状态,具有高势能、高熵值、易转化、易受干扰等‘临界状态’特征。利用这些模型,我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构建前沿核心技术,解析‘上火’病理状态的物质基础。”经历了多次投稿,何蓉蓉的论文终于见刊,其中很多意见直至今天仍被国内学者沿用。

何蓉蓉的研究结果,直接用“上火”的汉语拼音来描述一种特殊的健康状态,引起了很多国际和国内同行的兴趣。

这些年,有很多国外同行来探讨:你们提出的“上火”疾病易感态和这幺多重大疾病相关,有没有“上火”的客观指标?

何蓉蓉回答:我们过去十几年的努力,就是为了建立“上火”的客观指标,现在有各种宏观和微观的指标。我们要用这些数据和指标来让我们的中医药国际化,不光服务中国人民,也要为世界人民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这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何蓉蓉说。

以研究“上火”为切入点,何蓉蓉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基于中医“治未病”和“情志治病”的理论,提出了“疾病易感态”概念,通过建立相应的体内外研究模型,证明了“疾病易感态”是治未病的关键阶段,是中药干预的最佳切入点。

一直以来,国际学术界将人体的健康状态分为健康态、亚健康态和疾病态,而何蓉蓉通过研究认为,在亚健康态与疾病态之间还应增加一个“疾病易感态”。“在这个阶段是可以逆转的,通过用‘简、便、廉’的药,就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而如果没有被及时干预,就会往疾病态去发展,比如经过实验证明,反复‘上火’,容易发展成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或心脑血管疾病等,而这样的重大疾病一旦发生就很难治愈,所以我们提出,辨别疾病易感态,及时把它干预下来是很重要的。”

何蓉蓉介绍,现代西方医学也开始关注情绪跟疾病之间的关系,在进行相关研究。中医的情志致病理论由来已久,在《黄帝内经》中就有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比如喜、怒、悲、忧、恐对应不同的脏腑功能,对身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理论上已经有了完善的归纳和总结。但是这些理论缺乏现代的科学数据的支撑证明。“我们的研究工作就是用现代的实验技术手段来验证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证明中医理论确实是有科学道理的,让传统中医理论能够和现代科学沟通和对话。”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是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而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病理机制复杂,大多数治疗药物如左旋多巴只能改善行为学症状,并不能延缓神经元的退行性减少。何蓉蓉和团队经过研究证明,情绪因素会导致身体内一些重要细胞的自身发生脂质氧化,导致神经元细胞退行性丢失的速度比一般人进展更快,从而导致帕金森病的发生。并且,通过多种神经元细胞模型,找到病情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的靶标,证明了在出现帕金森症的早期症状后,可以用一些中药成分进行干预,把剩下的神经元保护住,后续就不会往神经退行性去发展。

数年来,坚持基础原创,聚焦中药药效学的研究,何蓉蓉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在Nat.Chem. Biol.、Nat. Commun.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相关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资助。授权专利23项,4项实现转化,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第十七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在基础研究之上,何蓉蓉和团队评价清火系列中药的清热药效作用,阐明其作用机理,有效指导了清热中药的临床应用,并开发了一些清热新产品,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何蓉蓉看来,中医理论的指导,让研究工作更系统,方向更明确,“中医理论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性认识,就像一个‘指挥棒’,引领我们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去解释、去实验、去证明,在证明的过程中又会有一些新的科学规律的发现,这些发现也为现代科学体系注入新的内容。”

让中医药更好地传承发展

现在,何蓉蓉还担任广东省疾病易感性及中医药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在课题组的50多个成员中,有本科生,也有硕士、博士研究生,既有她指导的学生,也有其他导师的学生,还有来自兄弟院校的学生。不管来自哪里,大家在课题组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何蓉蓉一直努力以科研的实践来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热爱。“要让学生在理解团队学术思想的过程中,培养对中医理论的兴趣和对中医药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去发现、创新。”

回顾自己的科研之路,何蓉蓉说,之所以取得这些成果,得益于在不同阶段遇到的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和指导,不仅教授自己专业知识,还让自己接受了哲学思维的训练,拓展了科研思维,学会挖掘自身科研兴趣,全面提高综合能力。现在,何蓉蓉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思维方法和世界观的塑造。

“在教育过程中,以往更多的是偏重于技术手段和知识点的教育,所以很有必要给学生们讲一讲哲学、逻辑推理,教授一些规律性的方法,他们会觉得受益更多。”何蓉蓉常常跟自己的研究生说,虽然你的课题看起来是很窄的一个问题,但在解决这个小小的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你要进行大量的科学文献调研,要对调研的数据进行归纳,推演出来深刻的科学问题,还要制定计划来逐步执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规律性的、创新的结论。通过这样一个模式和步骤的训练,会锻炼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受益终身的。

何蓉蓉也一直积极地投身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工作,参与创作科普着作,进行公众讲座等。2023年7月14日,在第二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发布仪式上,“科技之光青年讲堂”正式启动,何蓉蓉成为首批“科技之光青年讲堂”宣讲团成员,在首场“走进粤港澳大湾区”活动上,做了题目为《传承 创新 发展——讲好中医药科学故事》的宣讲报告。

何蓉蓉说,中医药是一个深邃和系统的学科,需要很强的现代学科知识基础,能挖掘出非常有意思和有价值的成果,希望通过“科技之光青年讲堂”,让更多青年了解中医药大有可为,让他们对中医药产生自发的兴趣,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好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

在教学和科研之外,何蓉蓉还担任暨南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和国际交流等工作,此外,她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很多人眼中,她是全能的“六边形女战士”。何蓉蓉分享自己的经验:面对教学、行政、科研、家庭等多重任务,单靠个人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团队的支持。在她看来,行政部门是团队,实验室是团队,家庭同样是一个团队,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才是自己在面对冗杂事务的同时仍能专注科研事业的保证。

在平台建设和研究方法上,何蓉蓉带领团队坚持原创,形成特色,拓展了药效评价方法,服务社会。她先后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国青年科技奖、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等奖项。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首届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珠江学者、暨南大学王宽诚青年学者等人才项目。

对于这些成绩和荣誉,何蓉蓉感叹:“是因为我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国家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和支持。中医药是我国最有原创性优势的科技资源,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我们也完全拥有自信的资本,作为中医药研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要珍惜青年宝贵时光,坚持不懈学习,努力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为推动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作贡献。”

责任编辑 张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