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僧

地理启蒙

七年级地理上“地球的运动”

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

皇帝合春帖子·其一

〔北宋〕苏颂

乘震司春令,先天布政经。

人时颁凤历,农事视龙星。

【释义】东方之神伏羲掌管着春天的节令,借河图创八卦来描述日月五星的天象。伏羲颁布了凤历以指导春耕和收获,人们便参考苍龙七宿来安排农作的时间。

伏羲与春令

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的五朝重臣、官至宰相的苏颂。他还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天文学家和天文机械制造家,以制作水运仪象台(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闻名于世。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评价他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

苏颂在这首诗中,描写了中国古代神话中伏羲创制历法,指导农民按时耕种的故事。里面涉及了很多典故。

“乘震”,是指伏羲,传说上古三皇之首,掌管春天,又因春天以青色为主,也称青帝。

“先天”指的是伏羲根据河图画的先天八卦,来总结四季的规律,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

“政”,指的是七政,即太阳、月亮,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

那幺,诗句最后的“龙星”又是指什幺呢?什幺是“农事视龙星”呢?

黄道与星宿

我们知道,地球一直在绕着太阳公转,随着地球的移动,每天夜晚我们在同一时间看到的星空也会偏转一点点,而每天太阳在星空中所处的位置,也会发生移动,一天天累积下来,就仿佛是太阳在星空背景上穿梭,一年刚好在星空中绕一圈。这一圈,被称为“黄道”。

西方将黄道上的星星想象为十二个星座,称为“黄道十二宫”,也是流行文化中不同出生日期所属不同星座的由来。

中国古代则将黄道附近的一圈天空划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其主体即“二十八宿”。这里“宿”念“xiù”,意思是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这二十八宿又按季节和方位分为四组,称为“四象”,依次为东宫苍龙、南宫朱雀、西宫白虎、北宫玄武。当人们站在大地上朝南看假想的天球时,便有了大家熟知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口诀。

二十八宿分为四象,那幺每象便各有七宿。其中东方的七宿为“角、亢、氐、房、心、尾、箕”,先民把这七宿连在一起后觉得像一条龙,称为“青龙”或“苍龙”,而苍龙七宿的每一宿,都可被称为“龙星”。

苍龙初见

中国古人观宿的时间,常会选在傍晚太阳落山后,那个时刻观宿被称为“昏见”,也就是“在黄昏时出现(的天象)”的意思。

在近3000 年前的商周时期,古人便开始研究星象了。当时的人们发现,农历二月之前的整个冬天,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北方地平线下,“昏见”时看不到苍龙七宿的身影,后来把这种现象称为“潜龙在渊”。

在商周时期的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位于“龙角”位置的“角宿”就会在日落时分开始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之上,龙头向上,龙身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就像潜伏的龙刚抬起头一样,这就是民间“二月二,龙抬头”这种说法的由来。

尽管经过了千百年,因为一些自然原因,天象已经与商周时期有很大不同了——如今农历二月初二的黄昏时分,角宿一还处于地平线以下,要等到晚上9 点多才会跃出地平线——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并没有随之改变。

LINK

人们用“潜龙在渊”和“潜龙勿用”来隐喻事物尚处于发展初始阶段,虽势头较好,但仍弱小,应小心谨慎,不可轻举妄动。

“角”是苍龙七宿的第一宿,古时由41颗星构成。明清引入望远镜使得观测水平大幅提升,角宿增至95 颗星。

角宿中比较有名的星星是角宿一,也就是室女座中最明亮的室女座α,它是全天第16亮的星星。

另一颗比较有名的是天田星,位于龙角的最前端,是龙星中最先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星星之一,同时“田”又指代地面,故此时的天象有“见龙在田”的说法。“角宿”的出现,意味着春回人间,鸟兽生角,草木蔓发。

龙星与农事

拟古·九首其三

〔晋〕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

陶渊明说的仲春,就是指农历二月,包括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惊蛰中的“惊”,指的就是诗中提到的春雷(开篇诗中的“震”也同样指打雷),这个时间常会出现冷暖空气碰撞形成强对流天气;而“蛰”指那些原来潜入泥土蛰伏过冬的众多小动物们被雷震醒后开始出来活动。

古人发现,苍龙七宿的出没与农事的关系很密切。

当苍龙从地平线上升起时,正好是惊蛰前后,这时天气逐渐回暖,大地也完全解冻,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北方冬小麦藏在基因里抑制成长的命令开始解除,南方的水稻也是如此。春耕的时机很重要,它的时间很短,所以当看到代表春耕的苍龙七宿天象出现时,就要立即开始准备播种了,这样才有可能获得一个好收成。所以古谚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的说法。

随着春夏来临,苍龙七宿会在天空中展现越来越多的身段,直到夏天整个龙身龙尾都在黄昏时出现在南中天上,此时被称为“飞龙在天”。 这时淮河以南的早稻已经抽穗扬花,农民开始更勤快地锄草,有些地方还要准备夏播。

苍龙七宿继续向西方地平线行进,龙头离夕阳越来越近,较暗的亢宿会隐没在傍晚的太阳余晖中,呈现“亢龙有悔”的天象(“悔”通“晦”)。到了秋天,角宿开始与太阳几乎同升同落,龙头会在傍晚后没在地平线以下,“昏见”呈现“群龙无首”的天象。这时北方黄河流域开始种植小麦,以期越冬后在次年春夏收割,而南方水稻也开始秋收了。

进入冬季,“昏见”时就只看到龙尾甚至完全看不见了,人们也贮藏粮食,准备过年。如此,古代人们以星辰为信号,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这便是苏颂在诗中所描写的“农事视龙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