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超

影片内容概要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出自己的优秀儿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志愿军一个步兵连队(9连)的连长孙北川(刘烨饰)率队乘坐火车赶到集结的车站后,遇到了同为四川达县老乡的文工宣传队队长孟三夏(王珞丹饰)。就在部队乘坐的火车快要开车时,孙北川手下的士兵张浩东却因为到军列上偷武器而被抓起来,最后好不容易挣脱才追上已经开动的火车赶上队伍。

当运送9连和宣传队的火车进入朝鲜境内之后,很快就遭到美国空军飞机的狂轰滥炸,而且匆忙之中下车的部队又遭到美军的伏击而伤亡惨重。初次与美军交手的孙北川深感对手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9连很快就接受了穿插到敌后武义亭、切断美军退路的任务。当孙北川带领连队艰难赶到目的地后,美军撤退的坦克部队也正好赶到这里。经过一场激战,志愿军以很大的伤亡将美军先头坦克炸毁,并且歼灭了美军的先头部队。还没等他们喘口气,美军后续的大批坦克就赶到了战场。9连仓促占领阵地后无力阻挡其进攻,只好先行撤退。当退到一条非常狭窄的山谷时,孙北川决定使用炸药将山体炸垮堵住美军坦克的退路。绰号“老爹”的炮班班长李顺良(黄志忠饰)主动请缨前去炸山体,他在国内收留到部队的孤儿张浩东也前去帮忙。最终,老爹等人成功将山体炸垮,完成了阻击美军撤退的任务。

战后,对孟三夏心生情愫的孙北川借着酒劲犯了混,对孟三夏出言不逊。酒醒后,孙只好请张浩东为他写道歉信,但孟三夏表示不能接受。就在此时,志愿军向南推进过程中与美军发生激战,并且在不利的战场态势下开始突围。老爹和张浩东奉命率一个班掩护宣传队后撤,9连同时也开始突围。在后撤途中,9连和宣传队都遇到雷场,出现了伤亡。孟三夏在找掩护时不慎按住了一颗地雷。危急时刻,孙北川及时赶到,帮助孟三夏和宣传队脱离险境。但是,美军很快包围上来,与9连发生激战。9连在抗击美军围攻中伤亡惨重,宣传队也遭到美军猛烈围攻。美军发现对面有一群中国女兵之后,企图将她们活捉。激战中,宣传队女兵王文珺中弹牺牲在男友刘诗文怀中,孟三夏也在组织女兵抗击时右手中弹造成残废。老爹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后命令张浩东掩护宣传队撤退,自己留下掩护。老爹最后用一捆手榴弹与追击的美军同归于尽,为宣传队的撤退争取了时间。

此后,志愿军与美军展开了阵地战,9连投入到反击537高地的战斗中。作为突击连连长的孙北川率部队趁夜色潜伏到美军阵地前面,然后在拂晓时发起了攻击。美军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顽强抵抗,志愿军在其空中与地面火力的联合打击下损失非常严重。为此,负责保护宣传队的张浩东和宣传队员刘诗文都主动要求增援高地上战斗的我军部队。在后续部队的增援下,我军终于突破了美军阵地。此时,孙北川也是身负重伤无法行动了。看到这一情况的张浩东背起孙北川,两人一起冲向主峰阵地。在多次负伤后,两人都倒在快要到主峰的路上,只得看着刘诗文带领战友们冲向主峰。战斗结束时,我军终于控制了537高地。刘诗文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随后被后送到医院救治。孟三夏等人赶到阵地上抢救伤员,发现了苏醒过来的张浩东,并且找到了已经牺牲的孙北川。

一年之后,张浩东所在的9连凯旋回国,与先期回到祖国的战友们相聚在站台上。远处,身穿解放军女兵裙服的孟三夏注视着他,恍惚中好像又看到了孙北川的身影。张浩东跑到孟三夏面前,两人终于在祖国重逢……

影片的相关历史背景

《我的战争》一片中虽然只展现了志愿军的三次小规模战斗,但实际上这些战斗非常具有代表性,分别代表了志愿军在朝鲜实施的穿插战斗、突围战斗和阵地攻坚战斗。具体来说,9连实施的武义亭战斗实际上是志愿军第二次战役西线战场113师三所里穿插战斗的缩影;9连和宣传队的突围战斗代表了第五次战役回撤阶段的战斗;而最后的537高地战斗则是上甘岭战役的浓缩。下面就来看一下这些战斗相关的历史背景。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11月6日进行了第一次战役,虽然取得了歼敌1万余人的胜利,但并未打痛敌人。而“联合国军”也并未清楚志愿军的真实实力,认为不过是五六万中国军队进入朝鲜,目的是保护鸭绿江上的丰满水电站。因此,“联合国军”很快就在东西两线重新发起进攻。志愿军则一方面诱敌深入,一方面准备发起第二次战役。第二次战役于11月25日黄昏打响。我38军和42军分别在德川和宁远围歼了南朝鲜军第7和第8师主力,随后开始向敌后进行穿插切断敌退路。其中,38军113师在崎岖的山路上步行14个小时穿插70km,于28日8时占领三所里,随后又机动占领龙源里,堵住了美国陆军第9军的退路。113师部队在敌军前后夹击下顽强固守阵地,粉碎了美军突围的企图,迫使其丢弃重装备转向安州方向才逃出包围圈。美军在38军穿插部队和我正面攻击部队的攻击下,遭到了严重损失。与此同时,我第9兵团也在东线战场向当面的敌军发起攻击。该兵团在遭受严重冻伤的情况下坚持作战,歼灭美军第7师32团战斗队,并沉重打击了美军王牌陆战1师,完成了艰巨的任务。影片中,9连穿插武义亭的战斗就反映了38军113师三所里穿插战斗。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连续实施3次战役之后,美军也很快摸出一些门道。他们利用志愿军后勤补给不充分、只能将攻势维持一周左右的弱点,利用自己的优势装备很快发起反击,从而引发了第四次战役。我军则先进行反击而后实施运动防御,为第五次战役参战部队赶到战场争取时间。

1951年4月22日,我军发起第五次战役,先是在西线将敌军逼退,但未取得预期战果,然后在东线发起县里围歼战,歼灭大量南朝鲜军队。此时,我军粮弹已经耗尽,被迫开始后撤。而美军利用装备先进攻防转换快的优势,迅速发起反扑,很快就突入我方预定防御阵地纵深,使得我军一度陷入极端的被动境地。我27军主力和12军31师91团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成功从敌后突围,而60军180师因一系列原因以及自己的处置不当而突围失利,遭受了严重损失。随后,志愿军放弃了原有的休整计划,全线展开防御作战,阻遏了敌军的攻势,结束了第五次战役。影片中,9连和宣传队在敌军的围攻下,以惨重伤亡为代价的突围行动,就是这次战役回撤阶段的缩影。

影片中537高地战斗一年之后,张浩东和9连从朝鲜回国。从这一时间点来看,发生537高地战斗的时间应该是在1952年,而这正是上甘岭战役的发生时间。1952年初,我军在巩固了以坑道为主体的坚固防御阵地后,很快就主动向当面之敌发起战术反击,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遭受严重打击的“联合国军”为了摆脱被动局面,决定向武圣山前方的我军两个前哨阵地——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阵地发动进攻,并企图以2个营兵力在300余门大口径火炮和坦克、飞机掩护下短时间内解决战斗。但美军发动进攻后,很快就发现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恶战。

战斗从10月14日开始,打到20日,志愿军15军45师防守部队与敌反复争夺,予敌重大杀伤,自己也遭到了严重损失,被迫转入坑道防守。21日到29日,志愿军一方面坚守坑道,一方面不断以小部队从坑道实施出击,给占领表面阵地的敌军以严重打击,并将其牢牢拖住。10月29日,我军发起决定性反击,除15军45师外,又投入该军29师部队加入战斗,很快恢复了597.9高地。在随后的反复争夺中,12军31师91团和93团也投入该高地的争夺战,最终巩固了对597.9高地的占领。此后,我军以31师92团投入537.7高地北山战斗,并成功夺回了阵地。在随后的激烈争夺战中,34师106团接替92团继续战斗,并最终打垮敌军的反击,胜利结束了战役。影片中的537高地战斗,实际上就是537.7高地北山战斗,表现了我军向该阵地发起决定性反击时的情况。

除了上述有代表性的战斗外,影片中的其他一些细节也是有历史事实作为根据的。首先是9连武义亭战斗中,因为没有反坦克武器而被迫撤退,转而利用炸药炸垮山体堵住美军坦克的前进道路,从而完成了阻击作战任务。同样的情形发生在第一次战役,我军42军在东线战场进行的阻击战中。当时,42军2个师奉命在黄草岭一带阻击北上的敌军。敌军反复以大量坦克引导步兵向我进行攻击,我军因为缺乏反坦克武器而陷入被动。军长吴瑞林看到这种情况后,命令工兵在险要山体上安放炸药,炸垮山体以阻止敌军坦克进攻。在两次爆炸中,大量山石被炸垮,毁伤了部分美军坦克,使其不敢再明目张胆地沿着公路发动进攻。事实上,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和地方民兵也在反扫荡战斗中多次利用炸药炸山石打击日寇。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几乎全部中高级指挥员和很多基层官兵都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借鉴这一方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另一处细节是537高地战斗中,孙北川身负重伤无法行动,在张浩东的背负下继续前进,自己则用手枪向敌军射击。现实中,这样的情形就发生在上甘岭战役期间。1952年11月4日夜,我29师87团5连奉命反击537.7高地北山7号阵地。战斗中,敌军以猛烈炮火进行拦阻射击。该连9班副班长薛志高在班长牺牲的情况下指挥全班继续勇猛攻击,与其他部队相互配合连续打下2个目标。在向第3个目标前进时,薛志高遭敌炮弹击中,左腿被炸断,无法继续前进。与此同时,9班战士王合良在攻击前进时左眼受伤失明,右眼也受到影响看不清了。但王合良仍然咬牙爬上2号目标,此时部队已经向3号目标攻击前进了。王合良只好一边喊,一边继续向前爬。薛志高听到王合良的喊声,就将王合良喊到自己身边。两个人一合计决定由王合良背着薛志高,继续向前攻击。就这样,手脚没事但眼睛看不见的王合良,在背上的薛志高的指引下继续前进,一直冲上3号目标,并且坚持到战斗结束。战后,薛志高和王合良都被授予“特等功臣”、“二级英雄”荣誉称号。影片中,张浩东虽然眼睛没有受伤,但背起受重伤的孙北川一起前进的画面,实际上就是来源于上述历史事实。

影片中道具方面的缺陷

相对于那些耗资巨大的西方战争题材影片,我国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一个劣势就是道具方面往往不够精细,而《我的战争》一片中出现的众多道具,特别是武器装备在总体上而言大有进步。例如,影片中出现的中正式步枪、PPS-43冲锋枪、布仑式轻机枪、M1928汤姆逊冲锋枪、M1918A2轻机枪、M1卡宾枪、M3盖德冲锋枪、二四式重机枪、日制92式70mm步兵炮和美式M2 105mm榴弹炮(后改名为M101榴弹炮),甚至空中飞行的美军B-26轰炸机,都符合史实。特别值得称赞的是,本片中出现的数辆美军M26重型坦克非常符合原貌,实为难能可贵。不过,影片在武器装备道具方面依旧存在缺陷。

影片中道具方面突出的一个缺陷是,我军使用的轻武器从开始直到最后几乎没有任何变化,都是以中正式步枪、PPS-43冲锋枪、布仑式轻机枪装备起来的,甚至还有少数司登冲锋枪间或露面。这与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事实是有很大差距的。上述三种轻武器分别是中国国产、苏制和英制武器,但是从头至尾使用这样的装备是不符合史实的,因为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经历过大规模的换装过程。运动战期间参战的志愿军部队,基本上仍然使用国内战争时期缴获的杂式武器。但在作战中,我军为了补充武器的损耗,还充分利用战场缴获的美式轻武器。在运动战期间,我军利用缴获的轻武器补充同时期损失武器的比例分别达到:步马枪81.8%、手枪24.7%、冲锋枪10.3%、轻机枪29.6%、重机枪86.9%。也就是说,很多志愿军部队换装了大量缴获的美军轻武器,特别是步枪补充率高达81.8%,绝大部分损失的步枪都被缴获的美制M1伽兰德步枪替代。因此,我们能够经常看到志愿军战士使用美制M1伽兰德步枪的照片。到了阵地战阶段,志愿军部队开始大批量换装苏式装备。即使到了战争后期,各部队调整装备统一制式,但杂式轻武器也没有完全被淘汰,而是交给后方勤务部队使用。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我军使用的是杂式装备,但苏制装备极少,主要是弹药补给无法解决。片中的孙北川使用一支苏制PPS-43冲锋枪,这是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从片中部队在火车站集结的画面可以看出,孟三夏率领的宣传队和车站军管人员都身穿冬季服装,而孙北川所在部队则身穿单军服。此外,张浩东是一个孤儿,是孙北川所在部队南下闽西时由老爹收留参军的。从这些迹象来看,孙北川所在的部队应该属于第三野战军(影片中火车开动时,9连人员领到了冬装,这一细节也符合当时三野部队仓促入朝的情况)。我们都知道,第三野战军及其前身——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长期在苏北和山东地区作战,后来南下进入苏南、浙江、福建等地。这一作战区域不同于曾在东北作战的第四野战军,后者有可能在东北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进入东北作战的苏联红军的装备。三野第一批入朝的部队是仓促进入朝鲜的,甚至没有配齐棉衣即投入战斗,曾导致严重的冻伤减员。也就是说,三野部队不太可能在东北获得PPS-43冲锋枪。因此,片中的孙北川在入朝初期使用这种冲锋枪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道理,张浩东被孙北川派去到军列上偷武器时,从箱子里取出苏制DP轻机枪也是不大可能的。

如果此时的孙北川使用一支美制汤姆逊冲锋枪或盖德冲锋枪,才更为可信。而如果突围战斗结束后孙北川再换上PPS-43冲锋枪,这就符合当时志愿军大规模换装苏式装备的情况了。片中展现537高地战斗时,我军大部分士兵仍然使用中正式步枪也是个错误。因为当时我军已经完成了苏式轻武器的换装,步枪的主力型号应是苏制M1891/30步枪,或者是苏制M1944步骑枪,不会出现一线部队大量使用中正式步枪的情况。

影片中,9连由老爹率领的炮班装备92式70mm步兵炮在几次战斗中都有抢眼的表现。这种武器曾经是我军步兵基层单位重要的支援火器之一,大量配备于我军各部队,并且随志愿军部队入朝参战。因此,92式步兵炮出现在影片中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问题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片中92式步兵炮是作为9连所属炮班的武器出现的,那么,步兵连内的炮班装备这种武器是否符合实际情况?92式步兵炮虽然是步兵使用的火炮,但其质量却并不轻。该炮长2745mm,质量达212kg,对于步兵来说无疑是一个庞然大物。从我军的装备序列来说,这种火炮一般配备在营级或者团级,作为营团首长直接掌握的机动支援火力使用,战时加强给重点方向上的连或营。这就是说,这种武器一般是配备给营团级单位使用的,并不是连属火炮。虽然92式步兵炮可以分解后由数名士兵人力携带,但其质量还是太大,难以负重长距离行军。当时的连属炮班一般装备60mm迫击炮,如我国在抗战期间制造的31式60mm迫击炮,其质量只有18kg,最大射程却能达到1300m,这一射程约为92式步兵炮的一半左右。这种迫击炮携带更为方便,可以紧密跟随步兵前进,随时提供火力支援。因此,本片中老爹的炮班如果放弃92式步兵炮,转而使用60mm迫击炮就更加合理了。

9连和宣传队突围这一情节中,有一个孟三夏给手下的宣传队员分发手榴弹的镜头。从片中画面可以看出,孟三夏分发的手榴弹是德制M24木柄手榴弹,弹体上还有明显的外文标识。这种手榴弹是二战时期德军的制式装备,不仅德军大量使用,而且国民党军的德械师在抗击日寇时也曾大量使用这种手榴弹。应该说,这种手榴弹出现在中国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出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就不太可能了。因为国民党军的德械装备部队在抗战初期的几次大规模会战中即已损失惨重,加上因希特勒德国中断了对我国出售军事装备,德制M24手榴弹早已在抗战中基本消耗殆尽,更不用说加上后来三年解放战争的巨大消耗,这种手榴弹留存到抗美援朝战争中几乎不可能。

影片中曾经多次出现美军使用火箭筒向志愿军进行攻击的镜头。从片中画面来看,美军使用的是一种带有大型挡焰板的火箭筒。这种火箭筒实际上是德制RP43 88mm反坦克火箭筒,并非是美军装备的型号。不过说起来这种火箭筒还是美制火箭筒的“远房亲戚”。美军在二战期间将刚发明的“巴祖卡”火箭筒投入北非战场后,很快就引起了德国人的注意,并将其送往国内进行仿制。但德国人发现口径为60mm的“巴祖卡”威力显得不足,难以对付东线战场上性能优良的苏制坦克,因此将其口径扩大到88mm,制造了一种被称为“坦克杀手”的88mm反坦克火箭筒。这种火箭筒因为口径更大,其发射时产生的巨大尾焰会对射手造成烧伤,因此初期型号使用时射手必须穿上长袖的防护服,以防止被烧伤。后来的改进型在筒身左侧加装了一个大型挡焰板,这样就避免了给射手造成烧伤的危险。本片中出现的火箭筒就是这种后期型号,大型挡焰板是其最明显的外部特征。60mm“巴祖卡”火箭筒系列在朝鲜战争初期的战斗中被证明无法有效对付苏制T-34坦克,美军不得不紧急启用原本被束之高阁的88.9mm的“超级巴祖卡”设计方案,研制成功了M20系列火箭筒。这种火箭筒可以有效地对付T-34坦克,很快成为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主力型号。其解决后喷尾焰严重的办法比德制火箭筒更为简便,就是在筒尾加装一个喇叭口装置,使其阻挡住后喷尾焰以保护射手。因此,本片中出现的火箭筒应该是M20火箭筒,出现德制火箭筒是道具方面的一个严重的失误。

此外,本片中还出现过美军士兵使用司登冲锋枪的画面,要知道物资供应充足的美军是不会沦落到使用英国这种外形看起来非常简陋、而且发射美军当时并不装备的9mm手枪弹的武器的。

美军在影片中使用的重机枪看上去是国民党军装备的我国制造的二四式重机枪,这也是一个明显错误。美军在朝鲜战争中使用的重机枪应是M1919A4重机枪及M2大口径机枪。这两种机枪分别发射美式7.62mm弹药和12.7mm弹药,而中国二四式重机枪使用7.92mm弹药,美军即使在战场上获得志愿军遗弃的这种武器,也难以获得相应的弹药补给。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本片中并没有看到美军士兵使用M1伽兰德步枪的镜头,而当时美军步兵装备量最大的就是这种武器。这恐怕是因为国内这种武器数量较少,能够作为道具的更少。其实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制作模型枪或购买一些仿真枪来解决,射击效果则可以在后期制作中通过电脑特效加以实现,如此一来在这一细节上也就达到更专业的程度了。

本片中的537高地战斗还出现了一些钢筋混凝土碉堡和工事,实际上这在当时的山地攻防战中是极少见到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属于永备工事,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构筑。在当时双方反复争夺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当时,敌对双方都是以土木结构的野战工事为主,外加部分构筑在山体内的坑道工事,而钢筋混凝土碉堡是不会出现的。另外,片中孙北川等人在537高地攻入美军阵地后,曾向上级报告说进入美军坑道。实际上当时他们进入的只是美军阵地上的交通壕,并非是在山体内开凿出来的坑道。

此外,在影片中志愿军攻击537高地的时候,曾经依托美军阵地前面一些高大的钢结构拒马进行射击。这种体积的拒马是不会出现在陆战之中的,实际上这是抗登陆作战时阻挡敌军登陆艇靠岸的抗登陆拒马,陆上作战的反坦克用拒马要比这个体积小得多。(待续)

编辑/郑双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