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对此,宋海潮深信不疑。采访中,“教育使命”“家国情怀”“生命成长”等词语成了宋海潮口中的“高频词”。25年的教育征程,在变革教学方式的同时,宋海潮的学生观、育人观也随之改变。

曾经,宋海潮将学生的分数看作教书育人的追求目标;现在,他把学生的长远幸福看作自己的使命。他说:“教育应该要培养学生具有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成为对国家、社会、人类有所贡献的人。”

教育,从来就不只是眼前的分数。宋海潮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在十九中所接受的三年教育,将来幸福三十年乃至一生。

GOOD TEACHER

宋海潮

湖北省襄阳市第十九中学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优秀化学教师、首批湖北教育“桂子山智库专家”、首批“隆中名师”、首批“襄派教育家”、襄阳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主持人、襄阳市“隆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一声“变态”带来的警醒

1997年,宋海潮正式走上讲台刚好一年,在初三带三个班的化学课。某个周日下午,宋海潮在办公室批改完测试卷,满脸疲惫地准备回家时,恰好碰上班里一群正在办黑板报的学生。宋海潮兴致顿时来了,他想,自己刚上班不久,有激情,有亲和力,学生肯定内心很喜欢他。心里这么美滋滋地想着,嘴上便跟着忍不住表达了对学生的喜爱:“老师每天很累很累,可是只要看到你们,马上就来劲了……”

“老师,您别太辛苦了!”“老师,我们很喜欢听您的课。”其中两位学生回应着。

“老师……”宋海潮原以为这位学生的回答肯定也如前两位一般让他感动不已,万万没想到的是,天空竟然飘来清清楚楚的三个字,“变态吧……”

那天听到答案后的心情和滋味,宋海潮至今记忆犹新。大脑宛如五雷轰顶,让宋海潮一下子蒙了、傻了。一个人带三个班的化学,还兼任三个班的生物,每周只休息半天,就为了这届学生中考能够拿第一,废寝忘食、竭尽全力的结果,最终却是换来了“变态吧”三个字……

失落地回到办公室,宋海潮陷入沉思,静静回想初为人师的这一年,回想起为了班级能够保持所谓的“第一名”,总是多布置几道题,学生刚要有所抱怨,就被他义正词严地强压下去;下课了,他总是还在声嘶竭力地讲最后一道“很重要的考点”,却不顾学生的心思早已飞到操场……曾经的点滴如电影般回放,宋海潮如梦初醒:他总以为自己把全部的心思交给了学生和课堂,就应该赢得学生的青睐,其实却从未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这样的老师,有什么资格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重呢?

一声“变态”,让宋海潮在走上讲台一年后,对自己进行了充分的反思和自省,他也由衷感谢着那位敢于说真话的学生,使他警醒并深刻认识到:若不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很可能“好心未必有好报”。

在后来的课上,宋海潮的表情、肢体、角色定位、对学生的认识、对课堂的理解……一切逐渐发生着静悄悄的改变。为了让学生保持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宋海潮引导学生建立家庭实验室,带领学生走进化工厂,采集分析汉江及小清河水质,与襄阳新闻广播现场互动,了解易燃易爆气体防护安全知识。他还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活因素,强化理论知识和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实际、社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促使那些复杂和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贴近生活,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随着教学方式的转变,一同到来的还有家长和学生主动反馈的好评:“孩子回来谈论最多的学科就是化学”“最先做的作业是化学”“每天都盼着有化学课”“宋老师就像一个大哥哥”……

一声“变态吧”,成了宋海潮职业生涯初始阶段的一帖良药,让他开启了对教育教学真谛的探索之旅。无论是新知传授,还是实验操作,无论是作业练习,还是课后辅导,宋海潮都优先站在学生立场备好课,努力向以生为本,以学为本靠近,引领学生从兴趣出发,从真实出发,勤学善思,真诚交流,敢于自我解剖,自我革命。

不过,于宋海潮而言,彼时的改变,仍然是基于他所教的化学学科而言。而真正的质变,则是源自他在教研室工作的十年间所进行的探索,让量变产生了质变。

2011年,宋海潮被选派到樊城区教研室担任主任,期间,他带领中小学教研员坚持每周4天深入学校,观课议课、听课磨课,指导教学。平均每月召开一次教学反思会,每年听课次数达350节以上。同时,立足听课者的视角,宋海潮把自己也看作学生,并站在学生的角度更深入地思考着教与学的问题,宋海潮发现,将课堂调整为以学生为中心,才是作为一个教师最应该关注的地方。宋海潮将自己看作全区教师的服务者,他以一个服务者的姿态,引领着全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推动课堂以参与式、体验式、探究式的方式展开。

从讲台到教研室,宋海潮完成了从点到线的升华;从教研室回到学校,宋海潮正进行着从线到面的飞跃。去年6月,自调任到襄阳市第19中学担任校长以来,除了坚持担任一线教学工作,只要没课,宋海潮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和老师们一块儿研究课堂上,他积极参与各学科组的教研活动,鼓励老师们多听课、不要怕被听课。

在19中,即使是上课时,每个教室的门也是大大敞开的,老师可以自由地、不用提前预约地去任何班级听课。在宋海潮的引导下,学校听课、研课的氛围日益浓厚起来,对好课堂的追求也越发深入。

如今,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宋海潮和老师们得出了共识:第一,要有生长,好课堂要能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好课堂是滋润生命生长的圣地,是呵护生命生长的殿堂;第二,要有意思,同样一堂课,只要经过老师的巧妙处理,都可以让它充满着幽默风趣,让学生忍俊不禁、笑声频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最后,要有意义,好课堂要能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感到通过学习能够为国家的发展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

树立平凡的榜样力量

初到19中时,学生生源情况成了宋海潮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学校在所处区域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不足,导致一些家长对学校的接受程度有限,往往不愿意就近入学送孩子上19中。

很多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学校管理人的办法是通过“掐尖”的方式,试图在短时间内刷新学校升学成绩单,之后达到吸引新一届优质生源的效果。无疑,这是一种恶劣却有效的非正当竞争方式。

宋海潮走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宋海潮大力倡导与推动“两增一减”的工作原则。“两增”指的是增加师生的幸福感与成就感,“一减”指的是减轻师生的焦虑感。

为了增强师生的幸福感、成就感,每周五,学校都会进行“五个一”最美评选活动,分别有“最美红心好少年”“最美劳模教师”“最美教书育人班主任”“最美红烛先锋党员”“最美教子有方家长”。“最美”的评选标准,并非成绩,而是学生的品德行为。宋海潮说,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标准和评选方式,让成绩无论好坏的学生,都可以由此增强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一减”的效果则是通过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达成的,宋海潮主张办学要不唯分数、不唯升学,学校坚持注重综合素质的评价,提倡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创办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确保他们健康学习、快乐学习。因此,即使是在学校师资有些不足的情况下,宋海潮依旧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每一门课,确保学生们能够全方位发展。

之所以选择通过这条道路来增强学校的认可度和影响力,是因为在宋海潮看来,当用生源质量的好坏来对学生做出区分时,背后的逻辑和评判价值观,其实是遵从了“分数至上”的观点。宋海潮既不“掐尖”,也从不强调“尖儿”。在他看来,分数从来就不是一切,即使入读学校的仅仅都是最普通的孩子,也都有着他们各自闪光的一面,将来也都能够成人成才。

“我们的学生毕业之后,大多数都是从事着普通的工作、普通的岗位,然而,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一点点有益于身边人的一些事,他们就是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是好公民,就值得表扬。学校应该给学生、家长传递这样的价值观,树立普通人的榜样力量。”就任校长一年来,宋海潮表彰过成绩平平但见到老师就问好的在校学生,表彰过从19中走出去的驰援武汉的公交车司机,表彰过数十年如一日维护学校干净卫生的清洁阿姨、做出可口饭菜的食堂大叔……

“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校长唐江澎的一番发言掷地有声,这一心声,其实也成为越来越多如宋海潮一般的校园领航者的观点。

宋海潮真挚地感慨道,就任校长即将一年,他的办学理念也逐渐清晰起来——用3年,影响学生30年,乃至一生。他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在19中接受的3年教育,获得在往后人生中应对挑战的自信、勇气与能力……毕竟,教育从来就不只是眼前的分数,还有学生远方的幸福。

若不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很可能“好心未必有好报”。就任校长一年来,宋海潮表彰过成绩平平但见到老师就问好的在校学生,表彰过从19中走出去的驰援武汉的公交车司机,表彰过数十年如一日维护学校干净卫生的清洁阿姨、做出可口饭菜的食堂大叔……

校长对话

本刊记者:您认为一名优秀的学校校长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哪些?为什么?

宋海潮:作为一名校长,我认为校长应该具备的素质,可以用这六个力来概括:科学力、感召力、亲和力、学习力、领导力、故事力。

第一是科学力,校长要有一定的政治站位,从内心明白,办学校、做教育是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引导老师和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第二是感召力,校长要能够吸引、感染所有的教职员工,让所有教职员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第三是亲和力,校长要从内心尊重老师、理解老师、扶持老师,要善于倾听老师的心声,了解老师们内心的真实需求。

第四是学习力,校长只有多思好学、善思勤学,并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够赢得老师们的信任与尊重,从而赢得社会的认可。

第五是领导力,校长要具备课程领导力,研究教学,懂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专家能手;要具备文化构建领导力,要站得高、看得远,有前瞻视野、大局意识,带领老师们提炼、归纳学校文化。

最后是故事力,校长要会讲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学所用,以喜闻乐见的讲故事的形式,让老师、学生喜欢听、乐意接受,从而达到凝聚人心、赢得共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