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新

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是如何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过程,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就“让数学走进生活, 实施‘生活数学’教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一、 全体参与,使每个学生体验“生活数学”成功的乐趣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操作等活动中再现知识,学生对这样的活动积极性很高,要达到使学生全体参与的目的,必须在活动中使每人都有活动的时间。所以在安排活动时,可以采用分小组活动与全班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尝试自己管理自己或小组长管理,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活动中品尝获得成功的乐趣。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油然而生。

我在教学生初步认识正方形时,让学生了解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利用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学生就纷纷动手搭了起来。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问题也就出现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有的小组搭出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我抓住这一机会,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原来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小组的小棒只有11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有12根小棒,但是这12根小棒的长短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了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的过程,在玩中学到了这一数学知识,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是相等的。

二、 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新型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的生活实际: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三、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当今社会,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辐射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我们身边随时接触到的一些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本质是一种数学技术,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 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如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买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只要我们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设计、甚至每一个提问扎扎实实地做起,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就不只是一句口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