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丽华,张珊珊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兰州 730050)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以下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1]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一条重要路径就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包含旅游业的发展,也包含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既涉及乡村产业振兴,也涉及乡村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等[2]。甘肃省天祝县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以天祝县乡村旅游发展状况为例,旨在探讨如何破解发展理念偏差、发展主体单一、发展模式趋同等难题,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天祝县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天祝,取境内天堂寺、祝贡寺首字为名。藏语称“华锐”,意为英雄之地,地处甘肃省中部、武威市南部、祁连山东端,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天祝县交通区位优越,自然景观独特,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一是文化资源富集。天祝宗教文化丰富多样,以藏传佛教为代表,同时兼有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民族工艺独具匠心,有唐卡绘画、藏族服饰、土族服饰等民族手工艺术;歌舞文化别具风情,有表现各族人民虔诚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藏族民歌、土族民歌、锅庄舞会等,其中“华锐藏族民歌”“土族格萨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间习俗各具韵味,有藏历年、土族婚礼等;文物古迹众多,境内有乌鞘岭长城、松山古城、栗家庄汉墓群、祁连山唐代吐谷浑王族成员墓群、岔口驿古堡等古迹。二是自然资源丰富。天祝县总面积7149km2,耕地面积86.9 万亩,天然草原面积455.76 万亩,林地面积385.85万亩,森林覆盖率34.08%;境内拥有雪山、草原、森林、峡谷等多种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自然风光秀丽;有冰沟河、二郎池、天堂寺、华藏寺、乌鞘岭、松山古城六大景区,夏季温和凉爽适宜避暑游,冬季寒冷干燥适宜冰雪游,极具开发潜力。

近年来,天祝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成天互、天景等多条旅游主干线,投运天堂民俗文化村、乌鞘岭国际滑雪场等旅游项目,创建冰沟河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天堂村、大红沟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功举办传统赛马会、乡村旅游节等系列节会,乡村旅游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天祝县乡村旅游仍存在发展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1 乡村旅游的发展持续性不强

天祝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但是事实上,该县生态环境脆弱,部分地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方式粗放。由于过去多年的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开发,草场退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0 年开放的石门沟风景区前期发展得如火如荼,但由于一些地方官员受到“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理念的影响,思想认识出现偏差,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致使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最终以关停而告终。

1.2 农民参与度低,缺乏内生动力

天祝县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广大农民缺乏主人翁意识,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大局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有很大一部分农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局外人”。天祝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多,教育发展较为滞后,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程度高、受教育水平低,这导致一方面民众对实际种粮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奖励扶持办法等惠农利农政策的理解具有局限性、迟滞性,另一方面民众接受新生事物、掌握科学技术、提升劳动技能的难度加大,自身发展能力不足。他们在传统的低消费生活影响下形成知足常乐、小富即安的心态,除了思想保守外,还表现在知识的匮乏和技能的不足,少部分人甚至存有“等、靠、要”思想,自身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大局的动力不足,习惯“要我发展”的外部帮扶,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广泛的群众参与。

1.3 发展理念滞后,缺乏创新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人民需要已经从基本的“生存需求”向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转变,以往简单的、雷同的景点观光游、采摘体验游等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产品单一、内容重复等一系列同质化问题在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逐步显现且日趋严重。部分官员或村集体墨守成规,没有深入挖掘本镇、本村的特色优势和旅游资源,大都按部就班地依赖雪山、草原、河流、峡谷等自然景观,发展传统生态观光游、体验游,对华锐藏族民歌、锅庄舞会、佛事活动、赛马会、土族婚礼等民族民俗文化挖掘不深,对乌鞘岭长城、松山古城、天堂寺等文物古迹蕴含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内涵彰显不足,“千村一面”现象较严重,乡村旅游同质化发展困境亟待破解。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天祝县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径选择

2.1 改善乡村旅游环境,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2.1.1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天祝县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地方,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民族环境和文明和谐、生态宜居的良好人居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要改善乡村旅游环境,一是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乡村。天祝县共有藏族、汉族、土族、回族、蒙古族等28 个民族,总人口23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7.1%,藏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1.7%,其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要求一个良好的民族工作环境。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引导农牧民树立文明新风,破除生活陋习。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充分利用新春佳节、佛事活动等节庆日、民俗日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以乡村旅游业带动民族传统手工业发展,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推进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实现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双目标。

二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离不开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应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以绿化、净化、美化为重点,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进一步推进改厕、改厨、改炕、改圈等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和卫生保洁制度,定期清理垃圾堆、粪堆、柴草堆,建设清洁村庄、美观庭院。完善乡村旅游经营场所的道路、水电、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加快旅游村镇路标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辅助设施建设,改变过去农村留给人的脏、乱、差的刻板印象,营造净、齐、优的良好人居环境,提高乡村宜居宜游水平,让广大游客住得舒心、游得开心。

2.1.2 秉持正确的发展理念 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离开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谈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近年来,天祝县聚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要坚持系统观念,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发展,应当是经济社会整体上的全面发展,空间上的协调发展,时间上的持续发展。”[4]从时间维度来看,发展乡村旅游要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从空间维度来看,发展乡村旅游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应始终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布局,把握好发展速度和质量,以全局性眼光合理谋划县、镇、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图景。坚持全县一盘棋,按照“特色村+大景区+精品线”的产业布局,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串联天堂本康、抓喜秀龙南泥沟、大红沟红沟寺、祁连马场滩、哈溪双龙沟等特色旅游,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动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

二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5]天祝县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境内约60%的区域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随着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实施退耕还草、休牧轮牧、人工种草等措施。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适度放牧,实现草畜平衡,维护草原生态安全。持续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实行退耕还林,恢复治理历史遗留废旧矿山,进行生态移民,复绿废旧宅基地,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畜产品加工等生态特色产业、草原牧区旅游和森林天然氧吧等“美丽经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2 重视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建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

2.2.1 依靠农民主体 乡村旅游的发展既要借助外力,更要激发内生动力,形成全面发展乡村旅游的强大合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农民是不可忽视的财富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6]。农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充分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重视农民深度参与对乡村全面振兴的主体作用,坚持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

一是对那些有发展意愿而又缺乏发展能力的村民,要将知识学习、技能培训和乡村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依据本地区发展实际和村民个人发展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提高村民的种植能力和养殖技术,引导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打造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支持村民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生态园林、家庭农场等开展农家民俗旅游项目,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吸引力,提升村民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能力。

二是对那些懒惰保守、缺乏发展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村民,要进行“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观念引导,倡导勤劳致富、爱岗敬业,提高村民对乡村旅游的目的、意义等的正确认识,组织村民开展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培训、农家菜烹饪培训、民俗文化表演培训等活动,提高其再就业的竞争力。通过政府、企业购买服务等方式,招收村民承接护林巡山、清洁村庄、管护花草树木、村组巷道硬化和养护、旅游服务等工作,让村民能够切身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大局中,激发其“我要发展”的内生动力。

2.2.2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乡村治理,应“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形成多元共治合力。”[7]同样,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应坚持参与主体多元化,构建政府、市场主体、村集体、村民等多方共建共管格局,推进乡村旅游持续向前发展。

一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乡村旅游市场经营主体众多,应通过市场竞争激励先进、鞭笞落后,淘汰经营管理理念落后、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生态环境成本过高的经营户,促进其他经营户改善经营管理、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实现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

二是集中民智科学决策。政府要转变职能,赋权于农民,从根本上激发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体地位[8]。政府牵头进行总体规划,以市场前景为导向,以村民意愿为前提,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科学规划建设冰沟河、二郎池、天堂寺、华藏寺、乌鞘岭、松山古城六大景区,再以其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发展,引导广大群众全程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积极发挥乡贤作用,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以科学决策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是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乡村旅游行业内利益群体多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完善乡村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规章制度的规范作用,实行乡村旅游重大项目公示制度,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走共同富裕道路,让乡村旅游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村民。

2.3 重视理念引领,促进业态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2.3.1 理念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9]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旅游客流主要集中在省内,本地游、周边游、近郊游成为主流,家门口的自驾游、“轻旅游”“微度假”备受青睐,乡村旅游迎来发展机遇。应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合力,用好乡村阵地和旅游途径。

一是着力建设乡村旅游特色村镇。通过现场观摩、实地调研、开门问策,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模式。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市场需求,打造一批星级农家乐、藏式精品民宿、特色生态园、研学旅行基地、农牧文化展览馆等。完善乡村旅游功能,优化乡村旅游环境,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乡村旅游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是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注重保护乡村风貌、保留乡土气息,在保持村庄整洁有序的同时,可以适当地进行农村墙体彩绘,将传统美德、民俗文化、农事活动、生活场景等内容绘制到农房外墙,进一步美化乡村,提升乡村旅游环境,避免“一白遮百丑”。保持村庄自然风貌、房屋建筑和村内巷道等的和谐统一,不搞大拆大建。打响“康养圣地·冰河祁连”“清凉大红沟·武威后花园”“雪域藏乡·避暑天堂”“绿水金强河·流金打柴沟”“一眼四季·金色哈溪”等乡村旅游品牌。将乡村的美丽景致串珠成链、串链成网,让“美丽生态”转变成“美丽经济”,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积极参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评比活动,组织开展“星级农家乐”“最美风情小镇”“生态保护小康村”等评选活动,推进县域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2.3.2 业态创新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乡村产业必须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10]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进行业态创新,促进“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天祝县正在持续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做优文化旅游产业、现代农业、生态工业。

一是依托文化资源,推动文旅农融合发展。应突出文化内涵、民族韵味、地域特色,有效利用东大寺古建筑、天堂寺和石门寺等古寺庙、东大寺的《西游记》全本壁画、乌鞘岭长城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在加强保护传承的基础上,盘活用好各类民族文化、乡村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研学旅游、民俗展演、康养旅居等新型文化旅游业态。统筹组织“六月六”民族传统赛马会和非遗展演展示、八月乡村旅游节、九月松山多彩藜麦丰收节、冬季冰雪旅游主题活动等系列节会活动。开发文创产品,加大唐卡绘画、民族服饰、藏式家具、手工地毯等民族用品、旅游纪念品的研发和生产。同时推进农牧业与生态观光、牧区旅游、乡村文化、宗教文化、民族风情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集文化创意、生态康养、度假休闲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鼓励因地制宜兴建、改建特色餐饮、住宿、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提供更加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推动乡村旅游创新发展。

二是依托生态资源,激活乡村的生态资产价值,使其变成乡村经济发展的增长动力和基本保障。天祝县素有中国高原藜麦之都、白牦牛之乡、高原食用菌之乡、高原夏菜之乡、高原走马之乡等美誉,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持续发展壮大“牛、羊、鸡、马、菜、菌、藜、药”八大美丽产业、健康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泛旅游的富民产业,着力生产品质优良、品种独特、群众满意的农特产品,做亮“天祝原生”文旅农区域公共品牌。集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社会化农业,支持天祝牦牛藏羊产业带建设,健全农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5G 通信、电商平台、直播平台等数字技术、新兴媒体盘活农村资源,培育壮大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推进乡村旅游绿色发展。

3 结语

目前,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发展乡村旅游既可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又可带动农业升级、农村美化,使农民从中受益,共享发展的红利。但不可否认的是,乡村旅游仍然存在损害乡土环境、忽视农民主体、缺乏地方特色等问题,乡村旅游规划的科学性、项目可行性、群众参与度、村镇独特性亟待加强。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一定要依据乡村的特色风光、丰富农产品、多彩民俗形成独特的旅游魅力。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经济与生态;坚持创新驱动,践行新发展理念;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学规划。以市场前景为导向,以村民意愿为前提,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发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