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

摘 要:生态农业的建设不仅是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科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农民经济高效,多样发展和职工增收的新途径。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已经成为我区经济转型过程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向之一。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再到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产业变迁,也是我区建设“绿色广西”,实现中国梦的具体目标。本文首先讨论广西的农业自然环境,接着讨论了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生态农业;“绿色广西”;解决措施

生态农业是集可持续发展农业,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一体”的立体型农业发展模式,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农业生态化强调立足区域自然资源特点,利用现代化技术设备,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性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一方面大力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自然资源的保育,循环与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农业生产率、优化农业生产方式,缓解农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统一。因此,协调农业发展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建设推广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技术革命的方向。它与广西农业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分不开的。

一、广西的农业自然环境

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孕育了大量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尤其盛产水果,被誉为“水果之乡”。广西地处中国华南沿海,位于东经104°26'—112°04',北纬20°54'—26°24'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大陆海岸线长1595公里;东西最大跨距771公里,南北最大跨距(南至斜阳岛)634公里。广西处于被称为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两广丘陵的西部,南边朝向北部湾。整个地势为四周多山地与高原,而中部与南部多为平地,因此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与东南之间呈盆地状,素有“广西盆地”之称。位于自治区东南部的贵港市拥有广西最大的平原“浔郁平原”。 其特征是: 1.盆地大小相杂。 2.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套。 3.丘陵错综。 4.平地(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山)占广西总面积26.9%。 5.喀斯特广布,占广西总面积37.8%,集中连片分布于桂西南、桂西北、桂中、桂东北。广西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北以贺州——东兰一线为界,此界以北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区各地极端最高气温为33.7-42.5℃,极端最低气温为-8.4-2.9℃,年平均气温在16.5-23.1℃之间。全区大部地区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雨水丰沛,干湿分明,季节变化不明显,日照适中,冬少夏多。 广西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地区之一。各地年降水量均在1070毫米以上,大部分地区为1500-2000毫米。 热量丰富,四季宜耕。 广西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暧,热量丰富。各地年平均气温16.0-23.0℃,等温线基本上呈纬向分布,气温由北向南递增,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递减。各地累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3.7-42.5℃,累年最低气温为-8.4—2.9℃。 日平均气温≥10℃积温(下称≥10℃积温)表示喜温作物生长期可利用的热量资源。广西各地≥10℃积温5000-8000℃,是全国最高积温省区之一。如此丰富的热量资源,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多熟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由于我区复杂多样性的自然环境,导致了我区农业结构的多样性。即使是同一样的农作物,也因生态区域不同要种植不同生态型的品种。

二、广西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针对我区农业自然环境的现状,近年来我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并且一了长足的进步。但要将我区的生态农业向更高层次推进,仍然问题突出,困难繁多。

1.“绿色”意识还比较薄弱,短期效应思想束博

生态农业要求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采用有机肥料取代化肥,以生物链防治病虫害,使用绿色饲料养殖畜牧,使用绿色兽用药品防治疾病。这些都可能会在短期内使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风险增大。经济效益不明显。另一方面,我区农民收入相对较低,消费能力不高,生产观念比较落后,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防治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

2.生态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产效益的统一,但我区的生态农业发展距离这个目标仍然有很大差距。很多地方甚至仅仅依靠种植业来发展经济,难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一些区县的生态技术应用不足,推广力度弱,技术培育和服务体系不健全。从经营层面上看,生态农业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规模小。“生态农业户“比较常见。”生态农场“发展有所欠缺。难以形成生态农业产业化。

3.生态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田水利、能源、国土整治、环保等多个领域,我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本来就比较薄弱,加之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不同,有的甚至还没有将发展生态农业摆上议事日程,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缺口较大,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生态农业的发展。因此,发展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建设不完善,影响农民参与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三、发展我区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则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保护生态农业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前我区农村和农业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我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立足点之一更是我区实现转型跨越的着力点之一。

1.提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识,提升生态农业发展地位

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正确认识生态农业,才能保障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扩大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对建设生态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培养我区的种、养殖户良好的生产习惯。各级政府要引起重视,编制发展规划,明确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阶段性工作。把发展生态农业上升为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改革措施。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做好质量检验和标准认证,营造良好空间。

2.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建立生态型水资源利用模式

生态农业的水资源农业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我区农业用水长期的发展战略。从我区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必须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要确实加大节水灌溉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节水灌溉的投入力度。要大力推行新的节水方式,改变目前渠系水利用率低,田间水利用率低和水分生产率低的“三低”状况。大力开展连片耕地的整合,水利设施的合理配套建设。完成浇地向浇作物的转变。引导农户采用抗旱高产品种。有效提高水分生产率。在缺水严重的西北灌区更要采取以渠补源,以井保丰的措施,最大限度的用好地表水。要建立节水新机制,一方面对供水单位严格实行计划管理,另一方面对农户实行基本水量和调控水量双重定额管理。要加强宣传培训,通过各种媒体、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开展节水灌溉和农业节水科普教育。宣传发展节水灌溉的意义、效益和经验。提高全民节约用水节建设发展现代化农业意识。

3.开发绿色农产品,大力推广无公害肥料及生物农药的施用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引导产业化经营机制开发绿色农产品。严格按照生产标准,实行科学管理。规范生产和加工环节。积极鼓励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投资绿色农产品开发。逐步形成大企业、大集团开发绿色农产品的格局。提升绿色农产品的开发档次、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根据绿色消费趋势,发展市场机会,选择恰当的发展战略。制定绿色经营策略计划。大力推广无公害肥料及生物农药,推广施用面积,恢复绿肥作物的种植,提高生物有机肥制作技术,创造优惠条件,鼓励农家肥加工企业大力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生态农业是当今时代能够更好的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在开展生态农业的种植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同时,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距离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并提出改进生态环境基础上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以期为实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有效平衡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梁兴英.新常态下烟台生态农业的发展策略[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6(03).

[2] 黎振强,杨新荣.生态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 2014(12).

[3] 刘某承,熊英,伦飞,张永勋.欧盟农业生态补偿对中国GIAHS保护的启示[J]. 世界农业.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