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 胡天宇

1 中国正面临着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目前已经发生过三次跨国跨地域的大规模产业转移。首次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向日本、德国等国家转移以钢铁、纺织为主的传统工业;第二次在20世纪60~70年代,主要是日本、德国向韩国、台湾等亚洲及部分拉美国家和地区转移以轻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第三次在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韩国、新加坡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型产业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是第三次全球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通过承接转移而来的产业,中国嵌入到了全球的生产体系之中。1992到2007年这十六年间,中国成为了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累计外资投入达8200亿美元,中国也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为复苏疲软的经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在这一战略的引导下,原本在发展中国家投产的外资高端制造业纷纷回流。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土地成本相比从前大幅度上升,目前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此外,2008年新劳动法的颁布提高了最低工资的保障水平,加上近年来劳资纠纷和罢工的频繁发生,都无不反映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之初所具有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在成本上升的挤压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原有的大量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正在向中国内地和越南、柬埔寨等周边东南亚国家转移,以寻求更为突出的比较优势,减轻成本压力,从而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由此引起的产业大规模转移被称为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目前,中国正面临着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2 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的特点及对中国的挑战

2.1 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的特点

相比与前三次全球产业转移,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是转移的动力不同,前三次转移主要是受经济全球化下生产分工的影响,企业出于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和对全球市场的占有,将一些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人力和技术水平较低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前三次全球产业转移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企业,是以企业为主导的,以降低生产成本和占据市场为目的所采取的主动转移。而当前中国所面对的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则是由于近年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飞速上升,从而导致企业利润下降,是一种在外力作用下企业为谋求自身生存发展而采取的非主动的转移行为。

其次是转移的方向不同,从空间上看,前三次的产业转移是单方面的,主要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原有产业,而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则是双向的。一方面,以出口或代工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向马来西亚、缅甸等中国周边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更加低廉,相对更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转移,或继续向中国中西部地区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相当一部分的高端制造业重新回归,向本土进行转移。

2.2 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对中国的挑战

中国在第三次全球产业转移中所承接的产业主要是在价值链中处于低端的加工贸易型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凭借着丰富并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很好的承接了转移而来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并因此解决了大量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如今,随着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这类吸纳劳动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给中国带来的就业压力无疑是沉重的。此外,原有产业的移出还会造成我国产业的空心化。由于外资企业对其核心技术的长期垄断,在限制和挤压了中国本土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盈利水平的同时,还从根本上削弱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至于我国高端制造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缺少能面向世界的品牌和核心技术,在技术层面上受制于人,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低端制造业流失,高端制造业竞争力弱,当前的中国面临着产业空心化的危险。

3 面对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中国的应对政策

3.1 腾笼换鸟,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的价值链可分成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生产制造、物流管理、批发与终端零售等七个环节,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大多数都处在附加值最低、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制造环节,即处在“微笑曲线”的最底端,而其他六个附加值高的环节则被发达国家所控制。这种分工造成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制造业企业创造价值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目前我国应抓住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机会,加速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把握住价值链中附加值更大的环节,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利润。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首先要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我国应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具有更大附加值含量的环节尤其是处于价值链中较高地位的产品设计等环节转移到我国。其次,应加强利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的国内增值率和配套率,延长相关产业的国内价值链。

3.2 挖掘潜力,引导产业中迁西进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为我国中东部地区承接相关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相比与其他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如安徽、湖南、湖北等地)拥有较低的土地成本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有很大的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与此同时,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来说,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是对其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难得机遇。对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某些转移而来的产业和技术设备是落后的,但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则是先进的。通过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可以激活中西部地区的生产潜力,填补中西部地区原有产业结构中的空白,改变原有落后的生产方式,还有利于实现产业规模效应,并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3.3 完善政策,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面对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政府应完善并落实相关政策,为产业的转移和生存提供良好的环境。

首先,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应该结合区域的技术优势、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有针对性地策划更高端的产业承接项目。出台税收、人才、土地等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并承接更多处于价值链高端产业的转移。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地区管理总部、尽量延伸产业承接的链条,将研发、管理等产品工序与制作、销售等一并引入到国内,促进我国产业的综合发展。

其次,对于中西部地区,出台促进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对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而来的产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工业园区和产业转移示范区,并对工业园区和示范区的经济发展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通过以上措施,使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而来的产业在中西部地区落地生根,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

[1]沈志渔,罗仲伟.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产业组织调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张孝峰,蒋寒迪.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3]谷孟宾.我国产业承接的趋势分析和政策应对[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2(2).

[4]杨上广.论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的宏观背景与发展态势[J].合肥学院学报,2011(2).

[5]彭瑞林.对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几点思考[J].国际贸易,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