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锋 张延堂 中国农业银行软件开发中心

构建多维统一的授信管理体系“控风险、调结构”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赵锋 张延堂 中国农业银行软件开发中心

随着经济粗放式增长方式的结束,银行业以资产规模为导向迅速扩张的时代也趋于终结,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性调整的转折点,国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大战略。面对“三去一降一补”的重大任务,商业银行要深刻理解和贯彻中央有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和战略,提升自身风险管控能力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金融资源配置作用为供给侧改革注入金融“正能量”。

授信管理体系 信贷资源配置 小微企业 融资效率 轻资产 转型升级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了明显的放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结构性、周期性经济问题愈发凸显,产能结构性过剩带来的信用风险日益显着,部分行业和企业运行困难、盈利下降,潜在风险隐患不断积累,信用风险加大。2015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成了一项长期和核心任务。

金融稳定关乎到经济运行的稳定,在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中,经济“去产能”、“去杠杆”必然带来不良贷款的“双升”,面对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双升”的压力,银行要全面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在确保资产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助力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授信管理是银行控制信贷投放的重要关口,也是银行优化信贷结构,落实供给侧改革政策的落脚点。从商业银行授信管理的业务现状和系统建设情况出发,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苦练信用风险管理内功,构建行业内客户统一管理、机构全面覆盖、业务品种全面覆盖的授信管理体系,实现同一客户在全球范围内同一套“授信账本”,解决“多头授信”、“过度授信”的问题,降低资产负债杠杆,预防和化解风险,严控资产质量。二是,要强化行业限额管理和客户授信管理两大管理手段,将管理策略融入相关信息系统中,从行业限额、区域授信、客户授信三个层面形成合力,通过刚性控制,“有保有压”,逐步压降过剩产能行业信贷增长。三是,通过强化授信管理,优化信贷投放的行业、产业结构,将金融资源投放到具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高绿色信贷服务水平。四是,通过优化授信流程,“提质增效”,补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短板,提高小微企业融资效率,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通过创新授信核定方式,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利用好农地“三权”资源,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

一、商业银行授信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信贷业务发展和相关系统建设,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境内业务授信管理体系。从制度建设方面看,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授信管理制度,涵盖法人和集团客户普通信贷业务、资金交易和投资业务、境内外金融机构业务。近两年,为服务国际化战略,同时实现对法人客户全球信用风险扎口管理,提高并表风险管理水平,各商业银行接连发布了关于推进法人客户全球统一授信管理意见和并表授信管理办法等等。从系统建设情况看,各商业银行均通过全行信贷管理系统实现了境内信贷类、部分资金类、场外同业融资业务和部分类信贷业务授信审批网上作业和额度登记。通过各自核心系统建立了授信主体、授信品种、授信机构多维度的授信额度管控体系,基本实现了境内分行办理信贷类业务、资金业务对法人、集团、金融机构、国别授信额度的统一授信审批和额度管控。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同时也为适应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和混业经营要求,根据对部分商业银行的研究,本文认为授信管理方式和系统建设方面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由于境内外业务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的差异,境内外客户未能实现统一管理,各境外机构间客户未能实现统一管理,存在同一客户在境内外、多个境外机构之间作为多个客户管理的情况,并表子公司客户未纳入统一客户管理。二是,授信管理尚未覆盖所有法人客户,大部分境外分行对本地法人客户没有严格实行授信管理,如某商业银行香港分行除总行核心客户在港子公司办理用信业务需要向总行申请授信额度切分外,没有对其他客户实施授信管理。并表授信管理办法正在推广中,并表机构客户未进行严格授信管理。三是,部分境内分行业务,如分行结售汇、衍生品、外汇买卖等业务未纳入统一授信管理。不涉及境内分行的纯境外分行信贷、资金类业务未纳入统一授信管理。个人信贷客户和个人业务未进行统一授信管理。四是,行业限额和客户授信管理未能有效联动,授信额度的审批和核定不受行业限额控制,行业限额的控制发生在用信阶段,不利于“两高一剩”行业存量贷款的化解和增量信贷的控制。

二、打造多维统一的授信管理体系强化信用风险管控

当前,同一法人客户在商业银行开展多种信用业务的情况不断增多,同时,随着金融机构国际化和多元化经营不断深入,同一法人客户或集团客户多个成员在多家机构同时存在用信情况将成为必然趋势,如不实现同一客户的统一授信,很容易出现“多头授信、过度授信”的问题,极易引起企业客户过高的债务杠杆和潜在信用风险。从业务管理角度看,要大力推进各项制度办法实施,同时要加大系统建设力度落实管理制度,构建“全机构覆盖、全客户主体、全业务品种”的多维统一授信管理体系,实现同一客户的所有信用业务统一授信审批、集中授信额度管控、统一授信后管理,全面提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一)建立信息标准加强系统联动,实现客户信息统一管理

客户信息统一管理是统一授信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境内分行客户已基本实现了统一管理,境内外并表机构,境外分行客户管理仍存在管理分散的问题,部分商业银行境内外分行和并表子公司之间存在客户信息不对称现象。另外,从客户关联风险管理角度看,随着“去产能”带来的贷款风险加速暴露,处于担保圈、担保链等关联关系中的存量债务和预期贷款不良率将持续增长,隐性集团的潜在风险正在逐步显现。统一客户管理,减少信息不对称,信息系统建设是关键,需要通过业务管理手段和系统建设,逐步实现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一是,加强客户信息治理和标准化,对于境内分行和并表机构,统一以组织机构代码和社会信用代码作为唯一的证件标识。对于境外分行,要充分调研当地企业证件,在客户开户时录入能够唯一认证企业的证件信息。以银行核心系统中的客户信息管理子系统作为统一客户编码的唯一来源,实现统一客户标识。二是,加强客户识别,建立分散在各机构各业务系统中同一客户的“同一客户”映射关系,客户开户时,系统通过客户中英文名称、证件号码等要素检索现有客户信息,对于疑似同一客户给出提示。对于同一客户在境内外都有开户的情况,通过人工识别并建立“同一客户”映射关系,业务系统间自动联动,将映射关系同步到境内外系统。同时,对于已发生的业务要进行业务归并,对于过度授信的情况要进行整改。三是,客户信息“标准化+差异化”管理,按照我行客户管理要求,抽象出核心标准的客户信息要素进行统一管理,对于境外分行、并表机构个性化的信息进行差异化管理。四是,加强隐性集团识别,对委托持股、裙带人员持股、跨境迂回投资等问题进行甄别,同时,借助集团客户管理、担保圈管理等系统功能,分析客户关联关系。对隐性集团按照“授信集团”方式进行统一授信,避免对企业过度授信,放大企业负债杠杆。

(二)扩大授信审批业务覆盖面,实现信用业务统一授信审批

将同一客户在商业银行的所有信用业务纳入统一授信审批流程,实现统一授信审批、统一授信方案配置、统一额度核定,从而实现客户信用的统一管理,解决业务管理分散导致的“过度授信、多头授信”问题。一是,在客户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将境外分行、村镇银行、其他并表子公司客户纳入统一授信管理。二是,由于境内外机构、境内外客户信息、各类业务品种的差异性,需要通过模块化、灵活可定制的授信方案,实现将境内外信贷、资金、类信贷、同业、租赁、投资等业务授信额度的统一审批和额度核定,通过灵活可定制的授信理论值测算模型来实现各类业务的额度测算。三是,要落实授信管理相关制度办法,逐步完善境外分行业务管理方式,贯彻落实“先授信、后用信”的理念,以信贷类业务为抓手,逐步将境外分行业务纳入信贷管理系统统一授信审批。四是,将分行衍生品、结售汇、外汇买卖等未纳入客户授信的业务逐步纳入统一授信审批。将网贷业务纳入统一授信审批范畴。五是,由于各类业务交易系统的差异性,对于信贷类业务可以由信贷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用信,其他业务由各业务系统自行处理,通过与统一的授信管控系统对接,实现集中的授信额度管控。

(三)构建全球集中的授信管控中心,实现信用额度控制统一归口

信用风险的刚性控制需要通过构建全球集中的授信额度管控系统来最终落实。一是,扩大授信额度管控的范围,构建一棵纵向贯穿“国别-行业/区域-集团-客户-组合业务品种-具体业务品种”,横向囊括信贷、资金、类信贷、同业、租赁、投资等业务类别的全授信主体、全业务品种的信用额度树。二是,逐步改进现有额度管控模式,将境内信贷业务、境外信贷业务、并表机构业务、资金业务、类信贷业务纳入统一的授信管控中心统一管控,提高额度占用和释放的实时性,达到实时刚性控制。三是,整合现有分散的额度管控系统,通过统一的额度管控中心,实现跨境内外、跨业务大类业务的额度共享,实现实时的额度抢占,实现信贷资源的灵活配置和集约化精细化管理。四是,实现授信管控规则的灵活可配置,能够灵活增加授信管控的控制维度,调整授信额度扣占、释放规则,灵活调整信用风险加权值的计算模型,对于重点发展业务适当降低信用风险加权系数,对于压缩和退出的高风险业务适度提高系数,通过管理手段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及时将管理要求和策略落实到信息系统中。五是,填补个人授信管控的空白,实现信用卡、普通个人贷款、理财质押贷款、个人信用贷款等各类渠道和信贷产品的统一授信额度管控。

三、创新授信管理模式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一)通过行业限额、客户授信多维控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商业银行行业限额管理和客户授信管理未能全部有效结合,不利于风险管控与信贷资源有效配置,需要通过加强业务管理和信息系统层面整合,将行业限额和客户授信形成合力,严控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制定合理的行业限额方案,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一是,通过行业限额管理大力压缩钢铁、火电、光伏等“两高一剩”行业信贷,在总行限额方案的统一控制下,将限额方案下放到二级分行,根据区域产业特色进行限额管控,形成区域、行业结合的信贷投放控制机制。二是,将行业限额与客户授信有效结合,探索将限额控制前移到授信环节,客户授信必须在限额控制下进行,结合目前用信时的行业限额控制,通过授信、用信两道关口实现行业额度的刚性控制,严格限制压缩类、退出类客户授信。三是,形成重点支持行业清单,盘活存量、统筹运用增量,信贷投放向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绿色环保的产业和行业倾斜,增加重点支持行业客户授信。通过严格控制过剩产能行业,鼓励重点、新兴产业投放,逐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助力产业结构优化支持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通过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降低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使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向与经济转型方向一致。

(二)通过批量化、自动化授信,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效率

从银行经营管理角度,小微企业批量授信模式能够解决小微企业授信成本、风险和收益难以匹配的问题。同时,小微企业的批量化、自动化授信,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了小微企业融资效率,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

(三)创新授信测算和核定模式,解决新兴产业和农业融资难题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均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人、同业业务授信理论值测算方法,总体上以客户有效净资产或销售收入为核心测算要素,综合考虑客户及行业负债水平、信用等级等因素来测算客户授信额度理论值,按法人主体分为综合法人客户、事业法人客户、金融机构客户几大类和若干子类,给出了不同的测算方法。在产业经济变革、金融环境变革和技术创新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要适应新兴产业的轻资产特点,加快融资模式创新。要从客户准入和授信额度核定入手,适度拓展和创新授信额度核定方式。

四、结语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并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在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战略下,银行业是推进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力量,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浪潮也是银行业化解自身经营风险,促进转型和发展的重要契机。银行在助力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要做到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形成银行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中苦练内功,一方面要贯彻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继续坚守资产质量底线,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与创新能力,从依靠规模制胜的外延式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内涵式增长模式,推进自身的供给侧改革,把握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升级的大趋势,紧跟金融创新的步伐,在经济和金融新常态下着力拓展发展空间,稳健行远。

[1]杨海平.小微企业批量授信模式设计.银行家杂志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