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梦绯 包头财经信息职业学校

试论牛郎织女神话的演变及其悲剧内涵原因

夏梦绯 包头财经信息职业学校

如果说哪一个神话可以叫做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那一瞬间能想到的,必定是牛郎与织女的浪漫传说了。彼此相互遥望的男女主人公,长久分离无法相见的爱情神话,不正符合这种悲剧的基调。牛郎和织女的爱情传说从西周开始便有了萌芽,到汉代时期逐渐形成具体的枝蔓,后至南北朝时期的茁壮成长,它的演变就像是一棵逐步成长的大树。本文着重通过对牛郎与织女形象变更的考究,阐述该神话一点点的演变过程,并论述其具有悲剧含义的原因。

牛郎织女 传说演变 悲剧原因

引言

牛郎和织女的爱情神话是通过浪漫的手法和超现实的论述,向我们展现了了一幕生死相依,一往情深的爱情故事。其中牛郎的形象几度变更,从天上的星神最后变成放牛的穷小子,这种身份的变化也体现了各个时代的时代背景及当时人们的心态。人们从不同方面对他的人物形象进行丰富和演绎。更使这一个小小的民间故事,变成了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步步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神话的萌芽期,枝蔓期,以及形成期。

一、牛郎织女神话的萌芽期及人物形象

(一)通过浏览历史和搜集资料,牛郎和织女的神话故事的最开始基本定于先秦时期。不过由于当时的文献太少,牛郎和织女的艺术形象并不丰富。只能从星星点点的史料中找寻神话开始的蛛丝马迹。

从《诗经·小雅·大东》中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牛郎和织女此时的形象连人形都不算,而仅仅是被拟人化的两颗星星。“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此时的他们甚至没有爱情的任何联系。其中有句话:“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此时是第一次出现牵牛二字,而此时的牵牛也只是对星星的命名。不过这为后人的联想打下了基础,从诗中可以看出只是挨得比较近的两颗星星,此时还没有爱情的开始。

(二)古代星相学书《大戴礼·夏小正》中有“织女正东向。时有霖雨。灌荼。斗柄悬在下 , 则旦。”虽然作者将七月份的星象阐述的很详尽,可是除了可以将它看成最早的关于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记载以外,除了叙述七月时,织女星东向牵牛星这一星象的观察之外,仍然没有将其人性化,更别说将其爱情话。不过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奔向”的原因,才使得后来人们想象七月七织女渡河会牵牛的神话开始。

(三)《云梦睡虎地秦简 · 日书》一书或许便是最开始就奠定牛郎和织女爱情悲剧的元凶。其中:“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这里的“三弃”指的是牵牛抛弃了织女多次;而“不出三岁,弃若亡。”从这条来看,是说牵牛织女只在一起了三年,并不长久,然后便抛弃了织女。

原本是恩爱的小两口的牵牛和织女,在这时却还只是负心汉抛妻的故事。此时的核心是牵牛导致他们分离,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婚姻悲剧,并最终导致了这一神话的悲剧性感情基调。

二、牛郎织女神话的枝蔓期及人物形象

所谓枝蔓期,并不是说此时才开始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而是从这时,也就是两汉时期开始加入了王母娘娘和鹊桥这两个重要的因素。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牛郎和织女丰满的人物形象才基本确定下来,而此时文人骚客们也开始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书画作品创作出来,而神话故事在民间流传也开始一点点的增加这一爱情神话故事的枝蔓。渐渐的牛郎与织女的形象慢慢的丰富具体起来,只是还只是停留在一些简单的人设之上,具体的事件性还没有描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汉代时期的民间画像,文人墨客以及人们口述中。

(一)在汉代的画像石中所展现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逐渐与牛郎织女联系起来。将社会现实与神话相结合。正是体现出了当时人们的心态和生活习性。展现了汉代时男耕女织,自己自足的生活风貌。这也就是牛郎的形象从天上的星辰变成了放牛小子的基础。

(二)在汉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也慢慢展现出了此时的牛郎和织女的形象,如《淮南子 · 俶真训》云:“若夫真人,则……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此时织女便已经逐渐被人们以神仙化,慢慢的变成了天上的仙女。而为什幺是织女被神化,而不是女郎被神化,可能还是要与当时的汉代的背景有关,这里我不再赘述。再后来的《史记 · 天官书》说:“织女,天女孙也”,这下更是将织女从普通的小神仙变成了珍贵的天孙,就这样织女的形象逐渐的越来越是丰富。而这时期越来越多的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诗歌涌现,而大体都充满了离别之意,可能还是表达出了当时人们对皇权与贫民间的不平衡。

(三)而汉代人们虽然关注牛郎织女注定分离的婚姻悲剧,但是仍然还是对生活存有一点美好的愿望。所以为这个悲惨而浪漫的神话加上了一点个人主义的观念。从此便多了个鹊桥相会的桥段: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引《淮南子》:‘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知汉时即有七夕鹊桥之说。

宋罗愿《尔雅翼》卷十三云:‘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以为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鹊桥神话细节乃备。”

可以看出来在汉代人们的口中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仍然还是伴有美好的,还是对他们的爱情故事深表同情的。所以让乌鹊架桥渡织女过河与牛郎相会。

同时崔寔《四民月令》也载:“七月七日,曝经书,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同时《四民月令》所载文字“曝经书,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神话故事的本身了。更是添加了越来越多的当时的人民生活的真实状况。越来越向实际靠拢。这与萌芽期后期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到了汉代时期,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还是以同情和赞美为主旋律。

三、牛郎织女神话的形成期及人物形象

在到后来,从汉代之后到两晋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的神话变得越来越详尽丰富。晋张华《博物志》中有说,不过虽然没有完全未说明就是织女和牛郎,但天河里织衣的女人,牵着牛让其饮水的男人,难到形容的还不具体吗?这与汉代牛郎织女神话极其接近,只是更加的丰富。就这样,牛郎和织女的艺术形象也终于确定下来而整个故事的感情基调也由于人们愿望的原因最终向悲剧过度。

四、牵牛织女神话悲剧性原因

首先是中国古代的人喜欢研究自然天象,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周易了,五行八卦,寰宇地理。而在中国古代的星相学说中,其中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位置分别在银河的东岸和西岸,在易经中,这种位置又正好对应着夫妇之间的位置,而在萌芽期我们就知道“牵牛娶织女”的日子不是好日子,是正好分开的日子,也就是“离日”,这个日子在周易中和人们的习惯中是不宜嫁娶的。长久的风俗和一直的习惯,加上古人的算法。这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暗示,既牛郎和织女不应该在一起,不宜嫁娶,否则会导致他们婚姻的悲剧。

而在南北朝时期,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根深蒂固。一些文人将织女“贪欢废织”拿出来解释牵牛织女的婚姻悲剧;另外的文人还以“牵牛借天帝礼钱不还”来解释牛郎织女的婚姻悲剧。这两种解释都颇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综上所述,牛郎织女神的神话故事从最开始的星神说到后来的穷小子与小仙女的故事,以及包含的感情。这足以表明了,整个神话故事的走向是缓慢而一点点变的具体。在加上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命运不公的抗衡,逐渐的造成了神话人物形象和身份的改变。这也导致了神话故事的悲剧性结局,所以牛郎和织女悲剧性的结局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通过一次次的演变和时代背景的不同,再加上当时人们心态的变化,以及神学,星相学,易学种种的最终结果。虽然这种结果有些浪漫,有些凄美,不过这种结果也寄托了大多数人的美好愿望,这也是为什幺这个神话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1]罗婷.牛郎织女神话的演变及其悲剧内涵原因[J].北方文学:下,2016(1):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