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茜

【摘要】 当今世界有两种对外直接投资,即“美国型对外直接投资”和“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讨论“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看出“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确实为中日两国带来了双赢的局面。

【关键词】 日本型FDI;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特点;汽车;双赢

众所周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达到顶峰进而国内发展逐渐放缓,日本走向了一条积极输出国内资本的道路,也就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实施的过程中,日本开发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即将要探究的“日本型直接投资”。日本为了不重蹈美国对西欧发达国家多外直接投资的覆辙,以小岛清教授为首,建立了日本独特的投资理论,为日本和其输出国带来了双赢的效应。

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类型

1.以日本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为代表的“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这种直接投资的特点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对象,是那些在发达国家已处于比较劣势,在发展中国家处于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优惠,进口这些产业生产的产品,这种投资方式也称为顺贸易型的FDI。

2.以美国对西欧的直接投资为代表。这种直接投资的特点是:投资国在东道国的投资对象大多数是与投资国同类产业比较优势差别很小的产业。这个产业本来在投资国具有比较优势,但为了维持垄断地位,转移到海外公司去生产,结果反过来向投资国出口,使投资国丧失比较优势,这即是“美国型直接投资”,也称为逆贸易型的FDI。

这里主要讨论“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的表现与影响。

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历史进程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稳步发展后,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从1998年开始出现了较大的回落,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又呈现出积极的发展势头,并在2003年再次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新局面。此后,日本FDI稳步发展至今。

三、日本型FDI主要特点

1.日本型直接投资是以增加东道国的就业为目标,投资对象主要是劳动集约的标准产品。具体来说,制造业等的投资比重在不断上升。数据显示:日本对华在食品、纺织、木材纸浆、制造业等行业占投资较大比重。

2.日本型的直接投资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向东道国转移适用技术。也就是从投资国与东道国技术差距最小的生产活动开始技术转移,逐级实施产业转移。

3.日本型FDI多采取合资的形式。

4.日本型直接投资的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适合东道国国内市场狭小的特点。小规模生产的损失被低工资所弥补,波及效果大,有利于专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

四、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实证分析

先从日本在华主要的汽车公司出发,看一下日本对汽车工业投资的变化情况。面对中国汽车市场迅速扩大和欧美汽车厂商抢先占领中国市场的局面,日本厂商也毫不示弱,加快了对华投资的步伐。

丰田汽车公司自2002年1O月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简称“一汽”)合作在天津开始当地生产后,2003年4月又宣布与一汽合作,投资1000亿日元,生产皇冠等四种高级轿车,2010年形成年产2O万辆-3O万辆的生产规模。丰田公司2004年2月和3月先后与广州汽车公司和一汽合资建立了发动机工厂,总投资各为22亿和160亿日元,2005年开始生产,年产规模都为3O万台。日产汽车公司与东风汽车公司合资建立东风汽车有限公司,2004年12月宣布建立广州发动机工厂,总投资达3O亿日元,2006年初开工生产,2008年年产3O万台。

三菱公司为实现2007年在中国销售3O万发动机、占领中国市场5%销售汽车90%的生产目标,2003年6月制定了“扩大在华销售网点战略”,在把沈阳和哈尔滨的两个发动机工厂的生产能力提高一倍、形成年产3O万台生产规模的基础上,计划四年内在中国建设300个销售店。

根据丰田汽车在华投资与销售的表现,可以看到日本汽车企业体现出的共同特点:

1.受“小岛清优势理论”影响很大。根据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提出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个国家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选择的产业应该是本国逐渐丧失优势的产业。

2.进入策略主动。20世纪80年代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美企业纷纷在中国设厂,日本企业也步其后尘加快了对华投资。

3.进入方式循序渐进。日本汽车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时,都是先成批进入,再进行零件生产,最后整车生产。

4.日本企业站稳市场后,投资迅速扩大,投资地区集中。

5.重视销售和服务的建设。由于日本企业早期是以产品出口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很早就建立起了产品的销售和维修等服务网络。

五、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带来的双赢局面

1.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主要是以中国资源开发进口、生产零部件等标准化的劳动密集产业的直接投资为中心。这种投资是按比较成本顺序依次进行的,也就是从日本的比较劣势产业开始对外投资,其主要目标是对外销售即向日本或第三国出售。这是对中日两国贸易均有利的投资方式。

2.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是将其技术差距最小的生产技术转移至中国,如松下、三洋、佳能等大型企业将其装配生产线移至中国,这些生产线都是在日本国内技术含量较低的或即将被淘汰的,这种技术转移不会对日本国内产业造成威胁。相反由于它们的转移,才能为日本国内其他产业提供发展空间,有利于日本发展含有更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部分产业与日本相比虽然还有一定差距,从完全劣势到具有一定优势,这种差距在不断缩小。在中国本身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情况下,日本对华投资结构逐渐向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变,尤其是上面所说的汽车行业。

3.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以合资、合作的方式,这十分有利于带动中国加工制造产业发展,并不会对日本企业构成威胁,其转移的生产技术基本是符合中国发展情况,也是日本国内较低级的技术。通过合资、合作而实施的技术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两国的企业相互交换中间产品和生产资料来实现的。为了在中国进行生产就需从日本进口中国还不能制造或制造不好的中间产品和生产资料,这直接带动了日本的机械设备、生产原料和零部件的对华出口。

4.日方企业在日本进行生产,也需从中国进口中国能够制造而且比在日本制造更便宜的中间产品和生产资料,以便提高产品竞争力。根据统计资料也可证实这点,2000年两国进出口总额为831.7亿美元,中国向日本出口416.5亿美元,从日本进口415.1亿美元,其中两国三资企业进口比重占68.5%,出口比重占56%。通过交换技术含量与水平不同的中间产品和生产资料,既实现了日本的先进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也实现了中国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及中国某些技术长处向日本的转移。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及产业转移实现了中日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跨国经营的日本模式》.纽约普雷哥出版社,1978

[2]卢汉林.《国际投资学》.武汉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