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芬

摘 要:学校教育应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以开放式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开放式学习过程中感受历史的智慧,体验学习的快乐。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上对历史教学改革做出思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开放式教学;教学改革

传统的学习历程常常与“苦”做伴,因此产生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寒窗苦读、悬梁刺股这些感人的名言和动人的故事。诚然,这种磨砺也造就了不少国学大师,饱学之士,但是在今天日新月异、信息瞬息万变的多元化社会中,时代赋予学习更为深广的含义。学习应成为社会个体的自觉行为,学习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学习是终身性的行为,学习无处不在。学习型的社会焕发勃勃生机。

从事历史教学的同行,常感到历史学科不受重视,学生不感兴趣的尴尬。传统的历史学科体系套用苏联模式,“繁、难、偏、旧”,单单本学科的所谓“知识点”就讲不胜讲,学生背不胜背。让师生带着枷锁跳舞,怎能感受到教与学的乐趣。这让人联想到中国男足,曾经走不出痛苦失意的围城,是米卢说“足球应该享受快乐”,以“快乐哲学”给中国足球带来一种新的精神,新的境界。

做为历史学科的教育者,应有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以快乐的生命活力来感染学生;以开放的学习态度与学生共舞,以博学睿智征服学生,以创新的精神来实践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封闭的课堂教学而言,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达到知识、智能、方法、情感的和谐发展,使学生成为健康快乐、乐于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全人。

一、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

有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情景鲜明,有身临其境感受的历史知识最容易让人记忆深刻;真正理解的,让人有探索欲望的历史知识最令人难忘;能参与其中,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的历史教学最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好的历史教师应该对历史事件,历名规律有深刻见解,应该能够把历名与现实联系,令人在精神和知识上获得满足;教学历史的好的教学形式是教师自己能够根据教材内容适当补充资料,找出历史规律,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而照本宣科的历史教学则最容易让人乏味;与现实生活无关的历史知识则体现不出历史的价值……

学生渴望快乐地学习历史,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在这样的形式下,教师应该放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备好课,课堂上上好课,使课堂更好地成为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场所。如果教师的讲课深奥难懂,或者枯燥无味,学生的反映一定是消极的,反之,则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讲述李自成农民起义,如果只是干瘪说明最后起义失败了,起义沉重打击了明政府的统治,学生的反映肯定是消极的,甚至会表现出厌烦的神情。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历史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给学生穿插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如:李自成的个人智慧,李自成与部下的肝胆相照,以及李自成最后牺牲的情景,以及一些具体的战斗细节。这样的讲述让学生情绪随之高涨起来,不仅学习了历史知识,而且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也会更丰满起来。

二、让学生有效率地学习历史

历史课程学习的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历史的本色是多姿多彩的,不仅有王朝更替、民族兴衰的沧桑,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还有璀璨的文学艺术瑰宝,更有古老的风俗活动、器具、服饰、美食、建筑等遗存,历史的丰富和神秘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解析历史知识内在的纵横联系,将史学与文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天文学、地理学、音乐、美术等学科密切联系,学习将变得立体而丰富;学习将更加轻松愉快。

在学习方法上,历史学习过程不受时间、空间、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束缚,尽量拓展学生自由学习的领域。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进行专题研究、对知识进行补充和延伸。指导学生构建传统与现代互融互补的立体教学架构,形成多维度多元化学习模式。历史知识的记忆不能杂乱无章,必须形成知识体系,构建框架结构。琐碎的一个一个历史知识,可能我们记第一遍的时候几天后就忘记了,而且记住这个,又混淆了另一个,第一章学到的东西,和第二章学到的东西好象差不多。如果按照历史框架结构来掌握历史知识就不容易忘记了。哪怕是你忘记了一个个小的知识点,但大的结构由于在每次记忆的时候都要用到所以很深刻,当你按照你构建的框架结构复习时,那些以前忘记的知识伴随框架结构的层层展开自然就昨日重现了。怎幺构建框架结构呢,比如世界近代史,横的方向来说,就是每个历史时期,我们都是从世界近代史的四条线索来学习,它就是一个规律。纵的方向来说,世界近代史就是四个单元,由于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主流,因此,它就对应了资本主义的幼年、童年、青年、壮年时期,而具体到记忆某一节时,比如北美独立战争这一节,首先,我们要清楚它是属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即资本主义的童年时代,然后在去掌握具体的这一节知识。在掌握这一节的时候,这一节的提纲就是这一节的框架结构,包括背景,经过,结果,特点,意义五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又包括几个小点,这一节的提纲可能就几十个字,我们先把这个大结构立起来,重点去记这个提纲,再去把那些细小的知识装进去,这样一来记忆下来就是有条不紊的。

在学习的目标上,不应将考试作为目的和目标。学习历史,只要循序渐近,学习得法,考试就不会成为学习的负担。丢下包袱,不仅能学得快乐,还能更大限度地激发个性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明晰能力,分析历史规律、思维创新以及合作与竞争等多方面的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能力,学习成为终身的伙伴,助人走向成功,怎能不让人感到由衷的快慰?我们学习研究历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得出历史发展的一些结论,更好地为人类的现实需要服务。历史规律和结论的探索需要一种基本的能力,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事物的现象是外在的,显性的,也是多种多样的,而本质是内在的,确定的,也是隐蔽的,不易察觉的。培养这种能力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具体事例分析中的潜移默化。

三、让学生感受历史智慧的愉悦

哲学叫人学会智慧,文学催人产生激情,史学兼两者之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形成的是大局观、大时空观。读史明智,知古鉴今,历史给人智慧的启迪。历史不单是过去和现在,也预示着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先机,胜人一筹,何乐而不为?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有惊人相似,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吸取历史上的教训,少走弯路,多获得成功的喜悦,何乐而不为? “历史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英国历史学家卡尔《历史是什幺》)。历史上众多的人和事一再被提起,多半出于现实的需要。对于现在的青年学生而言,叙述、解说历史必须具有时代感,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响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经验,多角度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谁还能说学历史无用?

参考文献:

[1] 姜振逵,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阐释[J], 教育与职业-2011年32期.

[2] 张笑丹,新课标下历史课堂教学的转变[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