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胜烨 邓秀勤 钟文峰 张章通 张祥云

[摘 要] 创意产业推动了经济发展的转型和升级,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针对体验经济下的消费者需求,结合创意产业自身特点和优势,以武平县为例,通过分析当地樱花资源、产业发展现状、产品推广、基础设施等问题,挖掘地域樱花文化的资源和内涵,探讨创意产业在对于推动樱花产品推广、旅游开发、文化传播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对“互联网+”创意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创意产业推广提供案例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创意产业;樱花

[中图分类号] G0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10-0058-03

一、“互联网+”背景下樱花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

“互联网+”产业发展模式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极大推动经济形态改变的同时带动经济实体的生命力[1]。“创意产业”的定义即源于个人创造性、技能与才干,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2]。“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推动了互联网与各产业创新融合,从技术、政策等多个方面推进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得以实现科技化、实业化[3]。

(一)体验经济下的赏樱消费者需求

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先生最早提出了“体验经济”的概念[4]。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4]。要将“体验”作为商品来出售、即消费者必须为“体验”而买单,才是真正的“体验经济”[5]。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了较充分的满足,在此基础上人们的需求也上升到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自我实现阶段。消费者的优质赏花体验需要赏花过程中感受到樱花的核心文化和地方文化的注入,感受到樱花体验带给消费者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赏花体验需要消费者自身的参与融入,在消费活动中获得的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自身感官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在赏樱体验过程中,消费者融入赏樱文化系列活动的参与程度越高,消费者参与体验的感官越多,得到的体验感受也更加丰富;消费者在体验过程中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不仅能提高体验的舒适度、增强主客之间的互动性,也为顾客的二次消费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互联网+”的市场可行性

随着赏花经济成为热点,近年来市场对优质樱花苗木的需求旺盛,苗木价格逐年上涨,催生了樱花产业的快速发展。借助互联网进行市场的拓展,一方面很好地帮助樱花产业从业者解决了地域性的销售难题,另一方面让种植户更全面了解当下市场的走向和趋势,更清楚地掌握生产信息和市场需求。各种类型和层次的电商平台兴起,有利于双向对接企业和发源地,为农村地区农林产品的推广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渠道;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抖音、小红书等新型自媒体的兴起,让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实现高强时效性的对接。“互联网+”的运用,让樱花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武平樱花产业发展现状

武平县位于福建省闽西地区,森林植被茂密,有“林改第一县”之称,2019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武平县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山樱花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也为现代樱花苗木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武平县樱花产业起步较晚,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返乡创业等政策的支持下,通过武平的樱花文化、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紧密的结合,近年来武平县樱花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以樱花为带动的创意产业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极大的开发潜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依托“互联网+”时代移动的优势,武平县内返乡创业的优秀青年人才也在逐渐增加,为发展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电子商务等各项技术出现,丰富了县内的各个技术领域,填补了创造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空缺。

武平樱花产业以福建龙岩乔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以返乡创业大学生为人才基础,依托技术优势,进行新的樱花品种的研发,拥有自主研发的品种,给企业带来更多发展机会,为武平樱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武平县境内苗木基地面积近千亩,福建龙岩乔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着力于南方耐热性樱花品种的研究,根据地域区位选育并研发适宜性强,存活率高,开花时期长的各类高品质樱花(表1),目前正在研发的新品种有七个,其中与南京林业大学共同申报的自主樱花新品种“胭脂绯”已获国家林草局审批。

樱花产业的发展模式目前主要集中在“苗木种植+苗木销售”层面,通过互联网的销售和宣传,武平樱花苗木的规模和盛花期的美感已经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获得知名度,每到花期都能吸引到很多外来游客前来旅游赏樱,樱花产业由传统的第一产业逐渐多元化,为发展创意产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武平樱花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开发与整合不够

武平县域范围内樱花种植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在武平县全域旅游发展中形成了有一定吸引力的赏樱资源。然而,目前武平樱花资源缺乏组织调整、战略目标制定及流程的优化,资源总体上呈碎片化分布(表2)。应当打造整体的樱花产业品牌,连接各个分散的种植区域,整合成完整的生产园区,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同时向周边村镇辐射,积极号召村民参与,扩大生产园区范围;利用“互联网+”,分析樱花生长过程的相关数据,科学培育,保证樱花苗木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并根据市场的需求控制种植的数量,整理并完善数据分析;优化产业的系统流程,制定精确的产业战略目标,提高产业管理流程,最大化实现樱花产业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利用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优势,结合武平现有的景区、美丽乡村、旅游特色乡村等串联全域旅游的特色景观,丰富旅游效益。

(二)产品创意开发程度不足

产品创意开发的切入点需要围绕文化内涵、用户需求、产品设计三点。当下武平樱花产品开发程度低,力度弱,没能很好地找寻到问题的本质。首先,创意产品开发质量不高,绝大部分因素不是局限于设计水平和创意思维,而是未能充分地挖掘和开发樱花的文化内涵,限制了产品创意的高度和深度;其次是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精心设计的创意创造都是基于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的,产品开发需要深入市场,发现用户潜意识的需求。基于“用户需求”[6],注重大数据的采集和应用。产品创意的需求不仅要满足用户所表现出的需求,更要满足用户意识不到但潜意识里又存在的隐性需求[7],这就是用户给予的深度挖掘的产品目标和提升创意产品的设计方向;最后就是产品设计,目前武平的樱花产业拘泥于简单的销售业的旅游业,产品设计并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欠缺独特的视野未能看到潜在的突破点,打造不出差异化的产品,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业的横向发展,也减少了自身的标签独特性。

(三)产品开发层次低,体验性弱

伴随旅游的发展和升级,传统的观光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绝大多数游客的需要,游客的旅游需求由浅层的观光旅游向深层的体验旅游转化。目前武平樱花旅游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赏樱旅游的参与感、体验感、文化氛围等明显不足。赏樱踏青、农事体验、采摘活动等体验项目没有完善的配套设施,樱花摄影、樱花文创等没有开发足以运行的系列产品,难以让游客参与到体验项目中。体验产品的旅游模式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旅游弹性收入低,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尚未被全面激活。

(四)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武平县原属于贫困县,现有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与旅客的需求层次之间形成矛盾。基础的交通设施不完善,导致旅游高峰期期间车难停,人难进;餐馆农家乐的接待能力不足以容纳高峰期的游客,乡野民宿的质量安全仍需要严格管控;信息网络覆盖不全面,不能保证樱花旅游过程中移动网络保持通畅;缺少服务于赏樱旅游的观光生态游步道、樱花主题建筑、樱花农事体验等诸多设施。基础设施的不全,削弱了消费者的旅游体验,降低了二次消费的可能性。

(五)赏樱旅游体验经济效益低

就武平目前的赏樱现状而言,赏花热度所带动经济效益微乎其微。赏樱旅游的经济效益是要促使文化活动与经济运作互相交融,使体验活动不拘泥于观赏,能通过赏樱活动,把消费者带入环境的意境中,使其了解樱花的来历、品种、故事、文化底蕴等,能欣赏有关樱花的歌曲,品尝到各类相关食品。提升赏樱旅游体验经济的效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面对和克服诸多难题。另外,赏樱旅游很大程度上被季节所牵制,具有持续性的问题,必须依附于樱花开花的时期,集中于短暂的1-3周,导致了大量消费者集中涌入且快速散去的状况,形成了难操作的潮汐现象。处于高峰期时道路交通拥挤、民宿难求给游客造成很大的困扰,影响旅游体验的同时又阻碍了经济效益的发挥,出现游客半途流失的状况。

(六)“互联网+”思维转型升级不足

“互联网+思维”的定义是对全生态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7]。从互联网的诞生到其衍生出“互联网+思维”只经历了短短几年时间,并且还在不停地更新变革,但是时代会不停地前进和发展,意味着“互联网+”思维也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不足。从20世纪80年代的地摊经济到2012年开始掀起的“互联网+”思维新经济,不单单形式与时代的更替,更是人们的思维发生了转变和升级。“互联网+”思维创造了新型的线上旅游模式,出现了携程、美团、马蜂窝等大型的线上旅游平台,让传统旅游模式得到了一次全新的升级。虽然线上旅游迎来了短暂的高峰却没能一直持续很好的状态,甚至出现了下滑的现象,意味着线上旅游产生了局限。现如今开启了分享经济+粉丝经济的新时代。思维的转变,使分享经济和粉丝经济让现代旅游方式出现了新的突破口,作为旅游业“互联网+”和创新驱动战略、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体现,以及实现全域旅游目标的重要途径,伴随着移动终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旅游分享经济将迅速发展[8]。凭借分享住房、美食、景点,不仅消费者自身可得到一部分的利益,而且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让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实现高强时效性的对接,二者之间形成交流共享、互利互惠的局面,鼓励游客创作价值,转型为一种新的主客关系。

三、“互联网+”武平樱花创意产业的思路探索

(一)结合乡村旅游,线上线下齐发展

以武平县“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为契机,有机融合景区、乡村、和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养老、苗木花卉、林下经济等绿色生态产业,并将樱花创意产业与独特的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紧密融合,奠定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行线上线下同时发展,采用“互联网+”的模式,线上建立樱园的运营平台,完善运营模式,充分利用耐热樱花的品种特色,通过和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电商销售平台、电视广告、期刊杂志等进行合作,举办节事活动提升宣传热度。线下对当地居民进行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带动其充分投入到项目运营的工作中,提升就业率,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民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和意识,引导农民掌握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和农产品销售的基本电商知识,通过推广相关活动和电商销售带来的实时效益使农民理解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利益,并组织培育乡村电商人才,以一个樱花育苗产业带动乡村振兴。依托自然环境以樱花苗木培育为基础,客家文化为内涵,基础设施为保障,市场为导向,互联网为途径,产业经营为主线,实现社会效益、观赏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体化的樱花创意产业体系。

(二)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整合资源

王兴教授斌表示,发展长久的鲜花旅游关键在于让“赏花旅游”成为一个引子[9],所以仅有单一的樱花产业不足以满足配置需求,花卉品种甚多,季节性存在明显差异,为此要合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大数据分析整合花卉资源,起到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集成作用[10],推动花卉旅游的发展,从“赏樱旅游”转变升级为“赏花旅游”,整合资源形成长时间有花开,有花赏的格局。根据大数据提供的消费者需求信息,延迟赏花期,加强花卉旅游产品设计,以樱花作为引子,继续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新产品,释放赏花旅游的本质价值,结合武平县的全域旅游示范区,进行花卉文化内涵的展示宣传活动,从单一的观赏樱花旅游向多元的花卉文化休闲旅游的方向转型。

(三)创新樱花体验旅游新模式

紧扣“食住行”旅游核心要素,创新樱花体验产品。美食一直是旅游过程中最大的热点话题之一,打造樱花创意美食会极大地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同美景一样,美食的分享一直也是营销主要的传播手段之一。樱花可食用性可以衍生出种类繁多的食物制品,要突出体验效果就需要追求高品质的樱花食用产品,加工樱花成为创意美食的调料,融入武平现有客家菜系特色美食中。樱花具备观赏性,用作摆盘的装饰品也颇具美感,让美食锦上添花。

佛道文化所推出的禅房,少数民族所居住的蒙古包、竹楼都是富有文化特色的民居民宿,武平作为客家的集聚地,适当开发建设具有特色的围龙屋或土楼等客家民宿,仿造特色的民宿基础上再进一步结合樱花植被的景观特色,满足游客住宿的基本要求,保证居住环境的安全。配合娱乐活动产生体验经济的消费空间,用来填补游憩之后的闲暇时间,丰富游客的体验感受。让游客亲自体验富有特色的客家民俗活动,品析樱花文化的魅力,制作并宣传客家文化和樱花文化的科普节目,最大化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有参与感和体验感。

(四)以互联网思维重塑创意产业链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链接,强调共享、平台、极致和跨界,创意产业要结合互联网的优势,调整和升级产业链,通过网络提供全面的感知、移动的应用、云端的资源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内部的组织架构,生产、经营、融资模式以及与外部的协同交互,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与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展。发展互联网数据搜索模式,建立更适合樱花产业优势的数据平台,以平台化思维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新格局,利用平台资源达到信息交流和传播。樱花产业链中最敏感的环节是市场,销售是樱花产业的根基,樱花产业需要聚集市场平台,整合市场和企业资源,拓宽继续延伸的空间,通过产业链环环相扣的紧密关系,实现经济规模化和范围经济。

四、结语

互联网和乡村振兴环境下,结合互联网的优势,让乡村,村民成为发展的基石,技术和人才作为引导,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形态,同新时代新思维齐头并进,做好积极适应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的变动的准备,在解决乡村问题的基础上,改变产业的格局,获得可视化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武平作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全国林改第一县,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互联网+”樱花创意产业的思路探索通过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和乡村产业发展为发现方向,利用自身已有的环境优势和樱花资源,从产业、文化、旅游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分析,融合升级,尝试探索一个良好的、新型的乡村产业新形态。

[参考文献]

[1]邬佳俊.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管理研究[J].商情,2018(4):73.

[2][美]迈克尔·波特,李明轩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陈智明,李伯钧,郭永济.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和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5(1):73-78.

[4][美]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梁强.面向体验经济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发与营销创新[D].天津财经大学,2008.

[6]陈爱萍,陈春芳,余朝晖.迎接体验经济——谈营销新战略[J].企业经济,2003(9):176-177.

[7]陈光锋.互联网思维:商业颠覆与重构[J].中国科技信息,2014(7):192-192.

[8]王兰梅.“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模式探索[J].中国商论,2018(14):16-17.

[9]王兴斌.国内“赏花经济”开发不足(2)[N].新京报,2018-03-28(D02版).

[10]吕静.旅游分享经济的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17(36):55-57.

[责任编辑: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