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婉婷

【摘要】艺术创作是人类特有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和大脑活动。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体验,进行客观现象与主观审美感受结合,运用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转化为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知的艺术形象。关于艺术的界定和艺术创作的过程又是复杂的,艺术创作则又根据不同的艺术家,不同的艺术种类,不同的创作方法,使艺术最终的结果复杂多样。道家美学中的“逍遥”“无为” 的态度与追求也揭示了当时自然艺术创作的特点——无意识。

【关键词】艺术创作;道家;无意识;庄子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037-02

一、道之存,存于心

道家思想的形成由老子、庄子二人的思想而得。“道”既作为中国传统的宗教而存在并影响后世,道家的美学思想也为艺术的创作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庄子曾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是不形乎?道不当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作为宇宙存在的最高真理,是不可听闻的,耳朵若是能够听到的便不是道;道是不可见的,眼睛若是能够看到便不是道;道是抑或是不可言说的,若是能够言说的便不是道;使形之所以能成为形的,其本身应是无形的(即指道)。道之实质与名也是不相应的。庄子认为,道不可命名,若强加命名,就被限制成一处,成为书本上的死道理,而不同于真正的道。道是超脱物外的存在,不论以何种方式为它命名,都不可能达到一种名实相符的程度。

显而易见,道,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信仰而存在。不可言说,不可听闻,仅可感知。那如何让人感知到“道”的存在,庄子又提出“心斋”“坐忘”这两个重要范畴。何谓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由此出处,听闻见识受制于感官,心思想法被符号束缚,唯有摒弃这些,才能成就无为的虚静之心境,而后才能感应天地万物之有灵,拂照世间万物,达到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种不强调主、客体关系的逍遥境界。“道”作为道家思想的最高真理,“体道”感悟真理便是道家思想的中核与追求,虚静的心境是体悟“道”的前提,他将虚静的心境称之为“心斋”。“心斋”不是字面上的“祭祀之斋礼”庄子认为,“心斋”的重要条件就是“道”存于心中,而且心中只能存“道”,而道存心中的前提是“虚”,那什幺是“虚”?庄子说“唯道集虚”。

关于“坐忘”,是庄子提出的更高的人生境界和人格理想。“坐忘,全忘也。”郭象说:“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摒弃和超脱耳目心意的感官快乐,外则“忘形”,内则“忘心”。不受外在声色犬马的限制,不受内在好恶是非的束缚,超功利,超社会,超生死,超脱人世一切的外在物,超脱于人际限制之上,与自然合为一体,物我合一,与宇宙同构才能是真正的人。

“心斋”,“坐忘”这是庄子整个思想的核心。心斋的意境,便是坐忘的意境。达到心斋与坐忘,便可感悟道之存,存于心。道必要用心感受之所存。

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艺术创作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庖丁解牛这一寓言很好地诠释了“得道”过程中的两种关系。庖丁解牛中首先突出的便是“道”与“技”的关系,简单说来,解牛这一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熟能生巧的过程,在不停地实践过程中,手上的技艺逐渐成熟,心中所存之道逐渐提升。神感于物而动,感官懂得适可而止。每一次的下刀,都是“道”与“技”的神合,“技”是技能,庖丁并不是技外见道,而是技中见之道,道法存于技中。

同样地,在艺术创作中,也离不开技术,技巧。但是相对说来,这“技”究竟是艺术性的,抑或是单纯的技术,精神与效用上是有实质上的区别的,这就好比销量一流的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产品,技艺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并不具有艺术性,机械化的生产中是因为没有“道”的存在,单纯技术的存在只能证明它的纯技艺性,“道”可以说是作为艺术作品中灵魂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若无“道”,可以说是无用的长物。而在解牛的过程中,“技”上升到了“道”的高度,“未尝见全牛者”,庖丁的眼中不再是他与牛的对立,由此心与物的对立也自然消解。

牛身上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骨头,通过被庖丁无数次的实践操作中烂熟于心,眼中之牛,已经不是刚开始接触之时完整的映入眼中,它像一张精准的解剖图纸那样呈现在庖丁面前。

由此,便有了这“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神遇”与“感官”的关系,未得“道”之前,解牛主要凭借感官,“目视”之所触, 每一寸必得谨小慎微地下刀,而得“道”之后,无须“目视”全凭“神遇”不必像之前谨慎小心,道法所存于心,虚静心境之下,心灵得道逍遥遣使双手,无须“目视”,这实际上表明了手与心的距离消失了,技术对于心的对立制约自然消解,他的心灵逍遥释放,充满了之前所从未达到的自由感与充实感。这正是道在人生中的真实实现,也正是艺术创作精神的真实体现。心手合一,化感觉以“神遇”。

无论何种技艺,包括所有的艺术创作,达到技艺高超心存有道,这种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高度统一,便是艺术作品中美的创造。

三、庄子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影响

在技艺的不断练习过程中,达到心手合一之境,艺术创作的内核也是如此,庄子曾说过:

……轮扁曰……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

《庄子·天道》

原本意思是说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需翻阅古籍,但咬文嚼字是不可取的,古书留下的语言文字只是古人的主观自我认知,古人思想也不尽是精华,重要的是去领悟和学习那些难以用文字传授和表达的精神,迄今为止,许多技能的掌握还是必须通过个体的亲身实践活动,不是通过概念语言的讲说、理解便能学会的。即便是学会,也是浅显的解读,不能明白其真正的内涵。

好比学习绘画的过程中,首先绘画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客观运用结合进而创作的过程,庄子实际上是提出的是概念思维与技能掌握、形象思维的区别和差异问题。每一次下笔,每一根线条,每一次上色,都是由老师教授为前提,来学习绘画的基础,而后在属于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是绝不是与前者一样,而是自我探寻的一个过程,技法由老师教导,技艺精湛则是自我的不断练习与精进,再说艺术创作的内容,风格,虽师成一派,但若所有由这一位老师教出来的学生的作品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和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产品又有何异?那幺艺术又有何意义?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雪花,正如没有两个人的想法是一模一样的,比起概念语言,“道”的存在也从来不是一个具体的,可以言说的,用文字可以直接表达的,于此,每个人所体悟到的道也都是不同的。正因为“道”的不同呈现也成就了艺术的多元。艺术作品的好坏也不是一锤定音,而是要经得起反复推敲。

在创作之前,作者的心境必须要忘怀得失,心无旁骛,这种境界是超功利的,超社会的,但又是合目的的,不受外物干扰,甚至忘记自己是谁,忘记自己的生活,像新生儿刚来到这个世界,将自己变成一张白纸,以自己与生俱来的天性去感知世界,与世间万物融为一体。这是艺术家们进入成功的创作过程的所时常经历到的。进入自由创造之前,需要作者对客观规律的长期把握与认知,对技艺的熟练领会,以主客观融合进行合目的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庄子提出的重要范畴——无意识。

在意识的努力作为人为条件之前,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还有一样不可或缺的,就是无意识,无意识与道同一,单有意识的努力所勉强做到的,也不能将其称之为艺术,只技艺成熟所创作的作品,缺乏的便是这“不知其然而然”的无意识现象。人与自然完全合一,凭借无意识得到自然中的鬼斧神工之妙艺,技进乎其道。既需成熟之技艺,又需心存之道,将悟道作为心理前提,冥冥之中与艺术创作的心理谋合一处。

总的说来,庄子思想在艺术上地体现在十分重视技艺,重视手到心应,物我合一。手与心相互应和,心中之所想,手上之所出,本心与物的合一,主客体融为一体。不受凡尘外物的干扰,超凡脱俗,从而达到艺术的自由释放。庄子思想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影响贯穿古今,但艺术创作的内涵也不尽绝于此,庄子的思想为艺术创作问题奠定了不可泯灭的历史基础。

参考文献 :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9.

[2]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

[3]吴海伦.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4]庄子,任犀然.全解老子·庄子[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