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大量的篇幅阐述了生态思想,文章主要讲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来源依据、主要内容,彰显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深刻性,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构建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现实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54-02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都是人们谈论的焦点,也是科学家们研究的课题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已经超越了历史的总和,同时也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问题更加严重。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已经开创了批判资本对生态破坏的先河,在早期着作《手稿》中马克思对于资源的严重破坏,环境的污染以及由于人的实践活动和异化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对立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其中生成的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为我们把握人的本质,正确处理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手稿》中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在《手稿》中首先承认了自然界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幺也不能创造”[1]48,人类就像是自然界“生命”中的一个过客,自然界创造了这个过客所需要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资料,阳光,水,空气等都是自然赋予的,都是人类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条件,逐渐的这个过客适应了自然界给予的一切,利用这些物质资料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使自然界变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1]52。

自然界不仅为这个过客提供了物质生活基础,同样地也满足了精神的需要。“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1]52,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可供思考的对象。在远古时代,还没有自然科学,仅仅靠人们的观念意识和封建思想,如通过祭祀仪式,图腾等来表达自己对于大自然的敬畏,随着人类不断地对自然进行加工尝试,开辟了许多新鲜事物,这为近代哲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人的知识面不断的扩展,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

(二)劳动实践是人作用于自然的中介

在自然界中,人的活动方式与动物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1]53具体来说,动物只是按着自己的尺度和对肉体的需要,以及对自己或幼仔生命活动的延续对自然进行改造,这只是动物因为自己的生理结构而具有的一种本能,在消极的适应着自然,因此动物的这种活动方式是极其片面的。

相反,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再生产整个自然界”[1]53,人类抛开自己肉体的需要,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整个自然界纳入自己的实践活动之中,使自然界具有了社会性。马克思对此形象地比喻道:虽然蜜蜂建造蜂房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羞愧,但是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本能活动。相反,即使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因为他在实践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2]使自在自然变成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人化自然。

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更好地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劳动是有意识的劳动,如果这种意识是出于对自然的保护合乎规律的,那幺收获的将是自然给予的绿水青山,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将朝着更加健康而和谐的方向发展,如果人类只是打着保护自然的幌子对自然进行大规模的不加节制的掠夺,这样不仅人与自然的关系遭到破坏,得到的也是自然的报复与惩罚。

(三)共产主义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统一的关键

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是人与自然对立的最根本的原因,因此要想打破人与自然对立异化的局面就是要消灭这个不合理的社会,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从社会制度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变革,而具有这种强大力量的就是共产主义。

马克思在《手稿》中写道“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1]77所谓的积极扬弃就是肯定异化形式下一切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社会,是人类生活最理想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从原有的被压榨被奴役的旧世界中走出来,他们的劳动是自由自觉的并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收获的成果也得到了满足,在他们面前的每一天都是充实与美好,他们不会因为没有地租交,没有多余的粮食来满足他们的生活而感到沮丧,追求的也不单单是对物质财富的极大占有,在精神层面他们的需求也变得丰富起来,从前给人蒙上的那一层异化标签已经全部抹去,人真正实现了对自己本质的占有,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79,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是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是撇开了异化真正意识到自然重要性的人,因此人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在本质方面的统一,这种统一使自然界有了生命,不再是冰冷冷的独立个体,而是有了人的意识这个躯壳保护的生命,人与自然不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二、《手稿》中生态思想的现实价值

(一)努力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首先要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为人类提供资源,人类尊重客观规律改造自然作为回报,人与自然的发展是相伴而生的。但实际上人们已经在某些方面单方面撕毁了这份合约,对于大自然的山川河流,土地矿产等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从来没有想过付出任何的代价和给予自然相应的回报,在自然面前人类高高在上,没有任何的负罪感,历史证明,这样的做法会更加严重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这一现象就要更好地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思想,了解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在自然中所处的地位,从观念上彻底的消除以人为中心和以自然为中心的谬论,充分认识到只有人与自然达成和谐平等的伙伴关系,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双赢。

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好科学技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3]科学技术可以更好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科学技术使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居上,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科学技术这一媒介,通过科技来改造世界,使科学技术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后盾。

(二)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

生态危机的出现一直是集中在人的身上,只有发展好人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态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树立生态理念。人为了能够生存以及更好的发展,除了从自然获取大量的物质资源外,还要选择适合自己存活的自然环境,比如阳光充足,水土肥沃,植被茂盛等自然条件好的地方人们总会优先考虑,但是大自然不单单都是这种环境优美的地方,像因为生态问题导致的干旱的沙漠,荒芜的丘陵人们肯定不会选择去居住,这样大自然给人们的生态选择就会少之又少,进而人们的活动范围就会越来越小,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天然物质就会更加缺乏,所以人们要更加的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按照绿色发展思想,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对群众的生态观的宣传,使生态教育成为日常教育的一种,使生态道德成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更好更快地融入到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之中,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做一名理性的生态人。

(三)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涵,是其他一切生命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4]马克思在《手稿》中站在人类未来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共荣共生、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并强调了人自然社会是统一的整体,这就成了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5],一个国家是否发达是否繁荣,和生态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马克思所处时代里,生态问题并没有成为当时时代的主题,但是马克思在《手稿》中的生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中国环境问题的解决、美丽中国的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我们既要利用好马克思《手稿》中的生态思想指导今天的实际问题,也要用实践行动来更加丰富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做到使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更加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51.

作者简介:

李佳艳,女,内蒙古赤峰人,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