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烨

【摘要】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出发,认为善恶绝对对立,宣传“爱”能解决一切问题,至此在历史观上走向唯心主义范畴。恩格斯分别从出发点、善恶矛盾关系、幸福观等方面对此进行批判,揭示了费尔巴哈道德学说最本质的资产阶级性质,阐述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社会道德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德;批判;发展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8-0061-0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本主义国家理论的批判与重塑”(18FKS016)。

19世纪占据德国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由于其裹着唯心主义体系的外衣而被资产阶级相中并极力推崇。众所周知,费尔巴哈作为黑格尔左派的着名人物,他的观念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在他看来人的认识能力并非是有限的,人类是可以不断认识探索变化多端的世界的,诚如恩格斯所说:“费尔巴哈的发展进程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诚然,他从来不是完全正统的黑格尔主义者)走向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1]但是恰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暴露出来了”[2],费尔巴哈在历史观领域中显示出他唯心的一面,导致他在道德学说层面并不能跳脱出唯心主义的泥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同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之间矛盾。

如今,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球化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快捷的交通网络、个性化的消费、多样化的技术支持等等方面足以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无穷活力。但物质生活的无限扩张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不同步却导致精神层面的问题层出不穷,例如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偏差、网民受众的道德观念的失范、科学技术伦理领域的越界等等都在不断地冲击传统社会的道德体系。正因如此,如何完善社会道德法治体系建设是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并以此作为我国新阶段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学说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以丰富性物质建设作为精神建设的基础保障,以合理性精神建设作为物质建设发展的助推器,切实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发展。

一、费尔巴哈的道德学说

出版于1841年的《基督教的本质》中,费尔巴哈“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这就一下子消除了这个矛盾。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3]至此在自然观上,费尔巴哈充分表达了唯物主义的立场。然而正如费尔巴哈自己所说,“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完全一致;但向前进时就不一致了。”[4]费尔巴哈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了解社会实践在历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鼓吹普遍爱的道德。本文将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出发研究道德

道德出发点的问题是根本问题,是判断一种道德观是否合理的准则。费尔巴哈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研究道德问题,纯粹地在宗教哲学中论述人,并未将这个人置于其生活的世界之中。他所理解的人始终是既没有从事任何社会实践活动,也不隶属于任何社会关系的人。按照他的说法,宗教才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纽带,人们所理解的友谊、同情、亲情等等不过是“用宗教的名义使之神圣化以后才获得自己的完整意义”[5]。他自以为人与人之间的男女关系是基本的道德关系,没有看到道德关系物化后的社会关系。因此,他意识到的落脚点是错误的,道德观最终也走向了唯心主义。

(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的善恶观

在善恶观上,费尔巴哈虽然将人作为道德主体,但是并没有看到道德观念与物质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他认为人性本善,恶是他不想触碰的可怕的东西,善是绝对的好,恶是绝对的坏,一旦最初已经形成善恶对立,那幺便是无法改变的[6]。这是一种机械的、静止的对立。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他自认为善比恶更加能够推动社会稳定发展,完全将辩证法剥离出善与恶的对立关系。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黑格尔的善恶观,黑格尔指出“有人以为,当他说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忘记了,当人们说出人本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7]在黑格尔那里,恶是能够推动历史进程发展的,并且他更强调恶对于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由于费尔巴哈并未从历史角度辩证分析黑格尔善恶观的思想,没能从根本上克服黑格尔思想的弊端。

(三)费尔巴哈脱离阶级关系的幸福观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利益冲突,根本不会存在适合于全人类追求幸福,满足欲望的道德准则。然而费尔巴哈却不这幺认为,根据他的道德理念,证券交易所就是最高的道德殿堂。人们在此进行证券交易,只要投机的行为适当,正确估量自己行为的后果,没有因为自己追求利益的行为而影响他人,同时因为赚钱而倍感愉悦,那幺便是按照费尔巴哈的道德论执行了道德行为。相反一旦赔了钱,那幺就是道德行为出错,不利己不利人。此时便需要费尔巴哈提及的超脱现实的“爱”的理念[8],那就用爱来解决一切问题吧,它能够创造奇迹。很显然,以此幸福观映射的费尔巴哈的道德论完全脱离了现实,将阶级关系完全剔除,换句话说费尔巴哈的道德论完全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爱能够包容一切,实则矛盾丛生。

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道德观的批判

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说费尔巴哈是继黑格尔之后影响他与马克思最深的哲学家,费尔巴哈将人们从宗教神坛中拉回生活,以唯物主义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历史观上,费尔巴哈走向了唯心,没有意识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仅仅将道德看作是宗教神化的社会关系,片面地、机械地讨论道德问题。因此,恩格斯在上文提及的这篇着作中运用唯物史观对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

(一)批判费尔巴哈道德学说的出发点

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与黑格尔相比,在道德上“惊人的贫乏”。黑格尔研究道德是从“绝对精神”出发的,但是他在研究论述人类社会领域时,并不是单纯地将人看作一个无关系的个体,而是与其所在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等相结合,探讨人类世界的现实意义[9]。然而,费尔巴哈忽视了人所在世界的社会关系,一味地追求个体的人、抽象的人,只关注了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社会属性,而这一点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格外强调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是主体,具有一定程度的能动性,社会存在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它从多个方面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主体的道德研究必然是要放诸于人活动领域内,才能真正探究道德理念与物质基础之间的必然联系。

(二)批判费尔巴哈的善恶观

恩格斯指出,在善与恶的对立研究上,费尔巴哈同样是肤浅的[10]。费尔巴哈认为人性本善,人的欲望是绝对的“善”,而且善恶是对立矛盾,不存在相互转化。即使费尔巴哈曾经说,“当人最初从自然界产生的时候,他也只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物,而不是人。人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11],但在恩格斯看来这种论断都是无果之花,因为费尔巴哈并未继续去探究其中的深奥,所传递给人们的价值也是极其匮乏的,而相比较而言黑格尔却能看到恶能够作为历史发展推动力。恩格斯认为,例如在阶级社会发展中,并不是善而是人性中的恶成为事物运作机制的中心点[12]。

(三)批判费尔巴哈的幸福观

恩格斯指出:“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这就是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准则。”[13]在费尔巴哈看来,人们追求幸福,往往会被短暂的快乐所蒙蔽而未必会去追求长远的愉悦感,同时人类欲望皆以“爱”为一切道德准则,这种普世的价值向人们传递一种肤浅的、片面的道理思想,仿佛“爱”能解决一切难题,能成为衡量一切荣辱得失的杠杆,但事实并非如此。恩格斯强调费尔巴哈的幸福论只适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完全脱离了现实关系,“是和康德的绝对命令一样软弱无力的”,实际上道德准则在不同的领域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非能一概而论。

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现实意义

在2020年10月所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党中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显着提高。因此,我们要树立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频共振的理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进程中社会思潮不断涌入,人们的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这就引发了道德层面的两难问题,例如置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学生群体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但网络社会中充斥的享乐主义、攀比主义等等却蒙蔽了部分学生。网络平台的开放式发展与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养成需要寻求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平衡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锐利武器,但技术层面的伦理问题同样也是新时代必须面对的课题,如何让技术发展助推人类社会发展而非割裂人类社会是每位新时代答卷人的必修课。如今消费主义问题、思想观念问题等等都在不断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很多情况下如果缺乏足够的定力,很容易陷入道德危机。学习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为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法治建设,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有利于辩证分析道德问题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道德伦理问题。例如在封建社会,尊卑礼法是金科铁律,阶级意识相当严苛,压抑的社会环境使得人们无法喘息。因此随着社会文明进步以及人们社会意识的改变,很多人开始大肆宣扬“新理念”,全盘否定封建礼法,认为封建道德伦理思想不应当阻碍新时代思想理念的发展,然而封建社会所秉持的长幼有序、父子有亲、朋友有信放置今日也不过时,传统文化中相敬如宾、乐善好施、为国为民的理念恰恰应该是需要传承与发扬的。相反目前出现的很多道德伦理问题,追溯其根源,大多因为人们恶劣欲望不加以控制,放任其为所欲为,利益的追捧与道德的准则无法平衡,从而自身无法达到内心理性与社会秩序的匹配,只能以仇视的眼光看待社会。依据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杠杆,在看待一些伦理问题时,要坚持辩证的思维方式,不能简单地否定旧事物,也不能简单地肯定新兴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我国发展迈入现代化、长远化,全球化,在利益冲突与道德伦理纷杂的背景下,人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正当维护自己的权利,辩证看待事物发展,这应当是历史大变革时期的必然反映。

(二)有利于完善道德法治建设体系

从十九大到十九届五中全会,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法治体系的精神理念从未动摇。

恩格斯指出:“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必然会产生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上的矛盾或冲突,为解决这些矛盾或冲突,调节社会关系,就逐渐产生了一些行为准则和观念,这就是道德。道德归根到底是人们物质生产和交换关系的产物。” [14]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社会实践活动便不会停止,道德问题自然会出现,而如何处理社会与个人、社会与集体之间的道德矛盾关系便是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面临的新问题。个人是具有独立性的,集体是具有统一性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势必会整合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以此达到二者的对立统一。然而,社会主要矛盾随着新时代进程不断变化,但是基本矛盾不变,作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始终由经济基础决定,经济基础实则又是人类社会发展中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地追求幸福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现代化发展,完善社会道德法治建设体系,很好地维持社会主义市场秩序。

(三)有利于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教育

民生问题一直是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就业、教育、医疗等等都覆盖于全人类社会。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等等是社会秩序维稳之关键。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认为道德在阶级社会是具有阶级性的,但是并不否认有需要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与准则。不可否认,新时期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如何做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统一是社会道德治理的根本。利益驱动人类追求的复杂化,差异性的人格是无法做到完全统一的。当然,社会同样肯定个人利益的合理化与正当性,尽可能满足个人欲望才能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但同时集体利益应该也必须放在首位,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以史为鉴,才能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如果仅仅去关注社会的道德建设而压抑个人欲望的合理诉求,可能会造成社会秩序的失衡,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忘却社会道德的规范性与集体性,社会总体的发展与稳定同样得不到平衡,这只会造成不良社会问题的扩大化。

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把社会关系放在首位,这是道德理论革命性的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早已深入人心,它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延续至今的精神理念,更多地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厚积薄发,中华民族有能力、有信心、有决心为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

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道德学说,揭示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阐述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反求诸己,社会道德建设并不是空谈,更应当落实到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去,新时代青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栋梁,更应当肩负民族重任,在学习与践行马克思主义道德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时代国情与社会实践,树立良好的道德法治观念,这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有着非凡意义。

参考文献:

[1][2][5][7][11][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4]陆昱.道德观的迷途与唯物史观的救赎——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道德观的批判[J].理论月刊,2008,(12):

12-14.

[6][9][12]路明洁.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道德观的批判及对我国道德建设的价值[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28(02):88-90.

[8]陈万柏,李文全.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道德学说的批判[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

(11):46-48.

[10]冯春芳.费尔巴哈道德观的现实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2):56-58.

[14](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