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楚晨 俞丽艳 陈涵梅

(宁波工程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社会的发展引起语言的变化。而语言的变化也同时反映社会的变迁。热词,即热门词汇,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民众在一定时期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通常为民生问题及热点话题。年度热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一个国家新的社会现象及大众需求。本文将在介绍中德两国年度热词评选相关情况的基础上,聚焦近年来两国所评选出的年度热词,从社会文化角度对其进行对比研究。

一、年度热词的定义及中德语言协会评选热词的标准

热词最早是由商业贸易往来等带来的“舶来品”,或说是方言南征北伐后的产物。它不仅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也吸引了媒体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热词越来越多地产生于网络,而网络也使热词的受众日益广泛。

从1971年起,德国语言协会(GdS)每年年末都会甄选出年度十大热词。在国内,权威汉语杂志《咬文嚼字》从2008年起每年收集社会生活中的高频词语,选出年度十大流行语。

《咬文嚼字》及德国语言协会评选年度热词的标准基本相似。一是反映时代的特征,对生活、政治、经济等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弘扬正能量,具有积极的意义;三则是在语言上具有创新的特色。 而其“热”的决定因素是词语本身的重要性和受欢迎程度。热词具有出现频率高、使用范围广、流传速度快、紧跟社会焦点等特点。

年度热词聚焦一年中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德国和中国2016年至2021年的热词进行统计,其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1-2 中德两国近六年年度热词各领域分布情况

德国年度热词中,涉及政治领域25个,民生领域19个,文化领域9个,科技领域3个,经济领域2个,生态领域2个。最受德国民众欢迎的政治话题在每一年的热词榜中占三席以上,其中2020年达到6个。而这些政治话题中有涉及国际政治例如(Brexit, wie schön ist die Panama),也有涉及国内政党(Jamaika-Aus,Denkmal der Schande)。

中国年度热词中,涉及网络新媒体与娱乐领域的有29个,民生领域11个,文化领域8个,经济领域5个,政治领域5个,生态领域1个,科技领域1个。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源自网络媒体的新词,每年在热词榜所占比例在一半以上,均与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有关。例如2016年的洪荒之力,2017年的流量到2021年的躺平、破防。网络媒体的热词发展迅猛,热度不减。另一个关注的热点是民生问题例如2021年的双减等。

二、从社会发展角度解读中德热词所反映的重点社会问题

近六年,德国年度热词侧重于政治话题及社会现象,围绕国内外政治矛盾和民生民情,体现德国政府社会治理重点,关注民生问题的保障和改善。其中,移民问题在热词中频率较高。如“die Mutter aller Probleme一切问题之本”及“Ankerzentren难民接收中心”。德国政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接纳大量难民入境。而由于东西德双方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双方接纳度不同,难民问题朝着不可控的方向愈演愈烈。难民事件也是东西德政治经济形式日积月累的分裂所引发的政治矛盾。此外,“Trump-Effekt特朗普效应”“Brexit-Chaos英国脱欧乱局”“Strafbelobigt惩罚式奖励”(马森事件)等热点政治话题体现德国对国外政治局势的高度关注。

2019年德国年度热词侧重于社会民生,如德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Respektrente有尊严的养老金”表明德国政府计划实施基本养老金制度,保障退休金微薄人士的基本生活;“Rollerchaos电动滑板车乱象”指出德国共享电动滑板车随意停放、违反交通规则的乱象严重影响了多个德国城市,体现德国共享基础设施的管理仍存在不足,致力于培养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Donut-Effekt甜甜圈效应”具体化形象地描述了德国内部城市的荒凉,反映了德国地区发展差异的社会问题。

2020年与2021年德国年度热词除“Lockdown封城”“Triage分诊”“Impfpflicht强制接种”“Booster加强针”等疫情防控措施的专有名词外,“Wellenbrecher防波堤”“SolidAHRität团结一心”将原义引申,体现德国人民面对疫情和抗洪救灾的挑战,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团结一心攻难克艰。在全国各行各业处于低迷状态的状况下,鼓舞人民的信心,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从2016至2021这六年的年度热词可以看出,中国的人民大众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感,着重关注国计民生,聚焦于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各方面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如近六年中的“内卷”“鸡娃”“佛系”都关注到了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内卷”批判的是一种无意义的恶性竞争,“鸡娃”讽刺的则是近年来北上广深的家长让孩子不断参加学习和活动的一种教育方式,“佛系”则反思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激烈的社会竞争必然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但同时人们应该正确面对竞争,适当缓解焦虑,及时调整心态。这些热词的产生也说明了民众在反思当下存在的问题。于是就出现了例如2021年热词中的“双减”一词,指政府为了应对教育领域的内卷现象;而2021年的“碳达峰”和“碳中和”也说明了接下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要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016至2021中国每年评选出来的热词中至少有三到四个来自网络流行语,大多也都和文化娱乐相关,可见中国数字化时代的高速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网络媒体在未来极有可能代替传统媒体成为主流信息传播途径。我们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引导网络媒体的积极健康发展,创作出更优质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文化的需求,提升全民的综合素质。“区块链”“命运共同体”“不忘初心”等这些年度热词都表明了中国人民在逐步参与到政治生活当中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始终紧跟党中央的步调。

与德国类似,2020年-2021年国内的热词重点仍围绕新冠疫情展开,但社会发展的重点还是离不开网络和民生。

三、2020—2021中德年度热词的含义、其产生背景及解读所产生的新现象

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大规模爆发,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社会事件的发酵推动了语言的迅速发展。这一世界性的公共卫生事件也给中德年度热词烙下印记。

德国热词主要涉及政治社会方面,阐明了德国的当前局势和防疫措施,简洁明了的缩略语警示群众遵循防疫安排。如“systemrelevant系统性相关”体现德国系统化运作的重要性。“Lockdown 封城”“AHA 距离+卫生+口罩”“Triage 分诊”“BleibenSiegesund! 保持健康!” 等年度热词概括了德国社会生活的现状。

中国热词主要涉及经济民生方面。2020年“直播带货”的大爆发也与新冠疫情冲击实体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疫情形势下新的经济增长点。疫情居家防控状态下,促进了网络媒体直播的发展方式。云课堂、云旅游、云购物等线上活动延续了人们的社交和生活,推动虚拟经济的欣欣向荣。

此外,这一年中的其他热词也代表了一定社会阶层的民意和情绪,表达人们对事件和生活的态度。相对于中国热词“打工人”“内卷”“凡尔赛文学”等侧重于社会生活,德国热词更侧重于政治方面,如“Verschwörungserzählung阴谋故事”“Black Lives Matter 黑人的命也是命”。可见,在相同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德因社会背景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表达方式。

2021年,德国仍旧饱受新冠肺炎的侵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继续受到疫情的影响。热词“Wellenbrecher防波堤”原指一种抵御海岸或建筑的地基被潮水冲蚀的堤坝建筑。新冠疫情下它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德国为打破第四波新冠疫情已经和即将采取的所有措施,代表一种积极的前景。“Pflexit护理人员离职”由“Pflege护理” 和“Exit退出”两个词语组成。疫情之下,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大,工作条件艰苦,薪酬低,不少人纷纷离职,反映了德国日益严重的护理人员短缺问题。另外,为防止疫情蔓延德国不得不采取封城、关闭学校、在家上网课等一系列防疫措施。这对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孩子们在刚刚停课的第一两个星期可能会觉得不用上学很好玩,但是很快就会变得很焦虑。“Lockdown-Kinder封锁儿童”由于失去与同龄人面对面沟通的机会,缺乏人际交往,让孩子们承受很大压力。

中国在2021年已逐步摆脱新冠肺炎的影响。国内选出的热词大多与民生有关,涉及工作、教育等,且偏向网络语言,通俗易懂,贴近大众生活。如内卷:即“向内演化”,实质是一种过度的竞争状态,导致了无意义的内耗,甚至是恶性竞争。该词最开始由美国人类科学家格尔茨提出。如今,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与此相关的“躺平”一词是指无论对方做出什幺反应,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躺平”的兴起与中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选择创造了条件。在物质相对丰裕的当下,人们可以有选择地放慢脚步,以相对舒适的工作方式换取足够的生活条件,或者依靠前期积累安逸度日。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双减”一词可视作是对于“内卷”的积极回应。现如今教育机构泛滥,资本操作着教育,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双减”一词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提升课后活动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减轻家长的精神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其目的是让教育回归本真,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四、中德年度热词的异同及其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差异

对比中德两国近些年德年度热词可以发现,德国更关注国内外政治话题,更加严谨和严肃。比如“Brexit-Chaos英国脱欧乱局”“Ankerzentren 难民接收中心”等。而中国则是更偏爱由实时新闻报道衍生出的新媒体新词和网络流行词。网络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生动新颖,增加了人们沟通的趣味性,传播也更加广泛。比如“佛系”指的是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巨婴”指虽然已经成年,但心智极不成熟的人。这些词概括了原本很长的概念和特点,更加简洁和新颖。

从这些热词中可以看出,中国和德国在个人和群体间的关系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中国偏向于集体主义,而德国则更偏向于个人主义。中国人更讲究集体生活,热词中比较突出对社会工作上的集体需求,表达人民群众的集体愿望。而德国人讲究个人主义,更讲究直系家庭之间的往来。个体权利意识明显,表达的大多是个人诉求。

此外,在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在遇到挫折困难时,我们秉持着“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原则奋斗,相关热词也相对正面。而在德国统治阶级代表的是少数人的利益,无法满足绝大部分人民的要求。相比德国民众更多的是对政策、政府表达批评、不满和反对。

最后,中国讲究和谐共处、社会稳定,倾向于表达社会正能量和弘扬社会文化,热词也相对温和。而德国往往选择坦然接受、不惧矛盾、直面问题,热词相对尖锐。

五、结语

语言和社会文化相辅相成。社会生活的变化促进语言的更新换代,同时语言记录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革。中德年度热词聚焦社会热点和民生民情,折射出社会和大众心理的诉求。中德两国都注重社会民生,但除此之外中国年度热词更多集中于网络娱乐,德国则偏重政治生活,这反映了中国社会问题的重心在于网络媒体的引导和社会民生的治理,而德国在于政治问题的解决和人民民生的保障。2020年-2021年,中德年度热词折射出民众对疫情这一特殊的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的关注,同时表现了两国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对本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的时代洪流中,国与国之间的文化求同存异。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新词汇的理解、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对其进行文化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外语学习者更好的理解两国的社会焦点,了解时代背景以此在实际运用当中能减少因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误会。同时总结词汇发展的规律,使外语学习者在今后的语言学习道路中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使语言更好地发挥交流工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