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艳俐 张颖娉 吴宇纯

【摘要】一条京杭大运河,承载的是悠长而深远的,绵延两千五百多年的文化,贯穿南北五大水系,流经八个省市,见证着两岸中华儿女的兴衰成败。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苏州作为大运河一个重要的沿线城市,与运河一样,拥有着两年五百年的历史,与运河互相滋养,彼此成就。千百年来,大运河苏州段也引得许多中外艺术家青睐,或描绘其静谧流淌的姿态,或描绘其两岸风貌。本文立足大运河苏州段,通过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研等方法,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与意义。结合文旅融合的政策背景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大运河文化带所做出的重要指示,分析古今中外艺术家对运河的描绘及现代插画设计的发展现状,插画中图形、图像的表达方式、媒介的运用等,从文化出发,结合现代插画多样的表现形式,试图寻求一条主题性的插画创作道路,并运用于今后的插画设计中,为下一步品牌化、IP化、物料延展等提供参考,同时为大运河苏州段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大运河苏州段;插画;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2-010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2.031

基金项目:大运河苏州段的插画设计表现(项目编号:SZDYKC-220801);文旅融合背景下基于微课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课程的建设与研究(项目编号:SZDJG-21026)。

一、大运河苏州段的研究背景

(一)文化历史背景

千年运河,自北向南,悠远绵长,连通古今。它讲述着人类如何依靠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以实现与自然共生的故事。自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的第三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做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从公元前5世纪一路走来,向世人展示的不仅仅是时空的连绵不断,也不停留于中华人民的科学智慧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两岸文化的演进,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精神,是中国联结世界的文化纽带。苏州段是大运河中的重要一段也是精彩一段,该段全长96公里,流经全市包括吴江区、吴中区、姑苏区、虎丘区、相城区在内的五个区。由江南运河苏州段以及山塘历史文化街区、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全晋会馆、盘门、宝带桥、吴江运河古纤道等7个遗产点组成。

(二)地方政策支持

苏州,作为运河沿线唯一一座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在活化运河文化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8年,由苏州市水利局牵头,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的建设工程。2020年,苏州召开了“运河十景”建设工作专题会议,部署打造苏州“运河十景”,选取运河苏州段中最精彩的十处景观进行文化挖掘、品牌打造,激发运河活力,擦亮苏州名片。将沿岸的景观打造成一颗颗璀璨珍珠镶嵌其中。2021年,苏州积极参与主办了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暨第三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以下简称运博会),搭建大运河沿线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平台、文旅精品推广平台、美好生活共享平台,将江南文化以板块化的形式有机融入,并在运博会中设计六大主题展,帮助观者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大运河保护传承并合理利用的重要成果,打造运河文化苏州段的饕餮盛宴。同年成立苏州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2022年,苏州继续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修订《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征求意见稿)》。可以见得,近几年来,虽受到疫情防控的多重复杂形势影响,苏州依然在此前提下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精准定位大运河苏州段的建设目标,从而实现文化的活化传承,续写姑苏繁华。

(三)代表性景观

1.水陆盘门

作为苏州最早的八大城门之一,始建于吴王阖闾元年,是苏州城重要的交通要塞。从宋代平江图碑刻上描绘了苏州古城以“水陆双棋盘”格局的架构,作为西南端一个重要的关卡,古时同时承担交通与防御两大功能。结合古城水陆并行的城市规划,建造了水陆两座城门。水城傍南,陆城依北,互相错列配制。另外,水城门还兼具调节城中湖河水位的功能。

2.宝带桥

据《苏州府志》,“去郡东南十五里,有宝带桥,唐刺史王仲舒捐宝带助费创建(约公元806年),故名。桥梁位于运河与澹台湖之间的玳玳河上,整体长317米,是一座联拱石桥。桥两端有一对石狮,桥北还有石亭、石塔,其拥有五十三个桥洞,中心三个孔洞较高,每年中秋素有“宝带串月”习俗。古时为运河交通要道,现出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已不再承担交通运输功能。

3.虎丘云岩寺塔

该塔位于虎丘山山顶,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 (959年),因山上建有云岩寺因此又被称为云岩寺塔。根据相关专家调研考察,虎丘塔在明崇祯十一年改建时就已经发现明显倾斜,现如今的虎丘塔仍然是座斜塔,作为古城的标志之一,巍然屹立于吴中。

4.平江历史街区

北起白塔东路,南至干将路,是苏州城“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又一体现,将前街后河的格局完整保存至今。印证了杜荀鹤笔下“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场景。黑白灰的色调体现了江南人家雅致的特点,街区中汇集了古建筑、古桥、古牌坊、古井等众多文物古迹,是为现代都市中的一处恬静之地。

(四)古画中的姑苏运河

经过查阅相关资料,本文选取了《姑苏繁华图》和《乾隆南巡图》第六卷《驻跸姑苏》作为分析对象,因此二卷均为历史纪实性绘画,均采用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移步换景、散点透视等表现技法创作。由清代宫廷画家徐扬所制。徐扬本就是苏州人,凭借对家乡的历史人文地理的熟知,比较全面、客观、完整的表现清代姑苏运河两岸的人文。

《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纸本设色,描绘了自灵岩山至阊门外转山塘桥至虎丘山为止的人文风景。卷尾将阊门地区作为重点加以描绘,表现市集商贾贸易的繁荣景象,也是因阊门专诸巷为徐扬在姑苏的住所,是其最为熟悉之处。该图虽不免有粉饰之处,但对照历史文献,不失其实,反映出当时人文风俗在姑苏古运河交融汇集的盛世光景,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乾隆南巡图》第六卷《驻跸姑苏》存有纸本、绢本,两卷所绘内容基本一致,为浒墅关镇至苏州织造署,途经虎丘、山塘、阊门、胥门。全卷以乾隆下江南的路线为主要描绘对象,由江南运河一路向姑苏城内游览,运河两岸的景象由郊外的乡村景观至城内的城墙、商铺、民居建筑群过度,密度逐步增加,河道也由弯曲向笔直过度,将运河两岸自然的旖旎风光与河道穿越苏州城繁华的烟火气息表现的恰如其分。

二、插画设计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插画在我国起步较早,伴随着印刷术的诞生而得到进一步发展。插画,从字面拆解来理解,就是插入在文字中的图画。其价值在于,一方面增加书本的趣味性,有效调节阅读节奏。另一方面将文章中所描绘的人、事、物通过图像的方式进行再现,更直观、快速的传达给阅读者,更易达到共情效果。现如今,随着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插画不再局限于架上绘画,也有了多种媒介,因此,插画从过去的传统绘画分支中逐渐向视觉传达设计方向延展,被广泛运用于设计作品中,画者也从不同的地域文化中找到突破点,造就了如今多样的绘画风格的同时也带来了插画发展的困境。

(一)百花齐放的插画风格

新技术推动插画设计向数字艺术发展,也大大推进了插画设计商业化。现如今,插画被广泛运用于广告、品牌、文创甚至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在这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下,插画风格也变得多样。从创作手段上看,插画可以分为传统手绘插画与数码插画。传统手绘插画依托各大绘画画种发挥其优势,例如: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钢笔画等。如卢沉、周思聪的《清洁工人的怀念》、雷坦的《飞夺泸定桥》、赵延年的《祥林嫂》。数码插画的风格又能分为国潮风、原画、扁平风、卡通绘本风等。

(二)插画发展的窘境

技术的革新,互联网的推动是一把双刃剑。给商业插画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动力来源的同时也迅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多样的插画风格受到市场的需求以及现阶段社会的审美认知影响,发展困境日益突出,总结归纳出以下两个问题。

1.插画作品的审美疲劳

造成插画作品的审美疲劳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现阶段市场认可度较高的插画风格多为服务产品,为快销手段之一。插画实际应用的场景,无论是外包装还是电商平台造势界面抑或是线下宣传物料,都存在构图单一且配色雷同的问题,在中低端产品中,还存在同一插画不经版式调整就用于多尺寸物料的延展等同质化的问题。第二,设计变现是一个现实问题,并非所有插画师都能成为像倪传婧、李旻、乌合麒麟团队,生计是绝大多数插画师都需要考虑的,在此前提下,很多时候不得不跟风,抛弃自我想法与个人风格,按照甲方要求的风格绘制。另外,前文所赘述的已被市场认可的固定的构图与配色某种程度上也让插画师省去了构思的时间,提高制图效率,这也是甲乙双方都比较乐于接受的一种结果。久而久之,插画师的创作灵感逐渐消散,随之而来的便是千篇一律的插画作品。

2.插画设计中文化表达浮于表面

诚然,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剧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也着实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便捷快速的服务,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然而,在插画设计的文化表达中,却需要插画师慢下来,静下来研究各地的文化与风俗。例如,近几年来借助二十四节气来做插画的案例不少,但在网络搜索不难发现,从同一季节内,每个节气相差无几,毫无节气特点,更无法谈及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如冬至节气,大部分图片中,都逃不开饺子、团圆的元素,殊不知,在苏州地区,根本没有吃饺子的习俗,而更为流行的是,饱餐一顿,典型元素应是特产桂花冬酿酒,这些在节气插画中鲜有体现。

三、运河文化在插画中的运用实践

(一)以线造型,绘制代表性建筑物

利用本地考察优势,选择大运河苏州段中的代表性景点进行实地调研,观察其外形,多角度进行图像采集,并进行写生。形似是表达物体的第一步,也是帮助人们识别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其次才是插画中的色彩与构图。前文所选取的代表性建筑单看造型,绘制起来并不复杂,作为插画来讲,需要表达的不只是一个建筑单体,而是要通过对建筑的刻画来表达运河文化,并且是让人们更易接受的表达形式。因此,写生仅是一个感知建筑的手段,在进行插画设计时,往往需要结合现场采集的照片将画稿整理并重新绘制,对细节进行优化,以插画的角度,主观添加元素,用以将自然之美转化为艺术之美。进行插画设计时,还应具有全局观,因大运河苏州段中选取的典型建筑各有其特点且散落分布在运河的各个河段,设计时,还需考虑如何串联,使之能够整体表达。

(二)略施淡彩,确定运河插画色调

如今的数码插画风格逐渐形成体系,而同体系同风格的设计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为避免本次插画设计重蹈往日覆辙。本文另辟蹊径,参考国画水墨山水施色方式对线稿进行绘制。同时进行数码插画的尝试,两方面均进行了实践,形成了多种风格的插画,给未来进行线下文化宣传或商业推广大大增加了可调整空间。

在颜色的选取上,本文结合徐扬的两幅着作,分析其用色,提取出比较有代表性的色彩,结合苏州城市粉墙黛瓦的基调与江南水乡的色泽,摒弃浓墨重彩的青绿色,取道中国画水墨山水用色,以赭石、花青、草绿为主进行铺色,营造清新淡雅的风格,强化苏州这座城市给人的印象。如图3-1所示:

(三)结合技术,确定插画呈现方式

多数插画在落地时采用数码彩绘喷印的方式完成,该方式的优势在于能精准的将数码绘制的插画展现在任何物料上,缺点在于,手绘的真实感欠缺,色彩受各个印刷机器影响一定程度上会产生色偏。本设计在构图与物料选择上做出一定尝试,选择用丝网印刷中曝光制版的方式将绘制完成的建筑线稿制出,丝网曝光的优势在于其承印物与颜料的选择范围非常广泛,相较于数码彩绘喷印来说,丝网印刷成本较低,可以在不同承印物上进行多次尝试,且色彩可自由控制调配,以取得最佳效果。在大运河苏州段的插画设计的构图上,参考《五牛图》的长卷表现方式,将每个建筑用丝网印的技法先印制于画卷中,建筑之间用云纹、水纹等元素以中国画白描的技法绘制,最后以淡彩晕染而成,卷首题字运河十景图。在多物料延展中,以扇面为承印物并制作折扇并收集有关诗句书写于背面,将插画转化为文创,赋予其实用性。

四、结语

一条运河牵连的是不仅是南北商贾,更是文化交融的纽带。在调研与创作过程中,可以认识到,千年运河的价值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理清说透,也并不能只靠艺术靠插画设计就可以完整讲述。活化运河文化还需要集结各领域、各方向的综合学科知识,更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深入地传承与发展。本文以运河作为大运河苏州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提取运河沿岸建筑轮廓并结合江南特点提取色彩,尝试通过改变技术,改变传统插画的表现方式进行设计,试图找到创造出一条适合表现大运河苏州段文化特点的插画设计之路,以插画再现运河苏州段的精彩故事。

注释:

①图1-1: 《姑苏繁华图》:https://www.sohu.com/a/458101698_120968399.

②图1-2:《乾隆南巡图》第六卷《驻跸姑苏》:https://file.szmuseum.com/WaterMark/展品信息管理图片/20211

2241322061KwNA4.jpg.

参考文献:

[1]王德庆.苏州盘门[J].文物,1986,(01):80-86.

[2]茅以升.介绍五座古桥——珠浦桥、广济桥、洛阳桥、宝带桥及灞桥[J].文物,1973,(01):19-34.

[3]吴雨苍.苏州虎丘山云岩寺塔[J].文物参考资料,

1954,(03):69-70.

[4]《姑苏繁华图》赏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

(04):120.

[5]宋莎莎.中国当代商业插画设计现状研究[J].艺术大观,2022,(17):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