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赵兴彬

鹿角村十字穿心阁(修复后)

在 山东泰安的泰山东南和徂徕山东北麓之间,有一个古老村庄名曰鹿角村。其环境清幽,森林密布,泉系发达。村中有一座建于清代前期的十字穿心阁(又称观音阁、三圣阁),是山东地区清代民间宗教建筑的代表,经民间善士集资,本着“修旧如旧”原则,已于2018 年修葺完毕,现正申报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该建筑始建于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完工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春。阁呈方形,总高12 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观音阁,下层为正方形底台。底台高5 米,占地177 平方米,四面用不同规格长方体大石块砌成,层次整齐。底台四面正中,各有一半桃心形发券拱门,各高4.3 米,宽2.3 米,分别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连通四方大道,行人车辆皆可通达。在拱门内,用圆拱式相互对称的8 层券石叠起,当叠砌至顶部正中心时,将剩余空隙用一整块雕凿成榫状“十”字形券石填塞,加之四门十字街过道,故而得名“十”字穿心阁。在下层底台的东南角外,建有石阶梯,由此攀至上层。

鹿角村十字穿心阁(修复前)

上层建有三圣殿(亦称观音殿)。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占地69 平方米,高7 米,砖石混构,仿四梁八柱前台抱厦式殿阁,其中两架大梁砌于山墙上,仿悬山式硬山顶。大殿东西山墙外,各留约1 米过道。殿面屋顶用板瓦覆盖,不用筒瓦,既参差似鱼鳞,又使坡面整体宏阔划一,增加视觉空间,还呈挑檐弧面状。顶脊用精美的六龙戏珠深浮雕大砖拼接而成,两端龙尾高翘。在山墙的潲头上,螭首、报音鸟次第排列,雄伟壮观。殿内雕梁画栋,绘有佛教故事壁画,伴有道教八卦图,原供奉主神为观音菩萨。大殿南部两侧建有东、西卷棚式屋脊的厢房各两间,其中东厢房北间设为楼梯过道,南间设为临时钟楼。大殿正南端边缘及东西厢房与大殿之间的空档处,各砌成精美的花墙作为护栏。由此,整个上层建筑构成一优雅别致的三合院结构。

这座十字穿心阁的底台与上阁有机结合,使整个建筑构思巧妙、设计科学、造型考究、布局合理、结体坚固,堪称清代民间建筑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历史价值

该阁底台的券洞两侧,嵌有两方碑刻,其一为《创修观音阁碑记》,文曰:

窃思天地之化,不外于阴阳;阴阳之用,不外乾坤。乾化为男,坤化为女。生男育女,父母为重。怀胎十月,乳哺三年;千辛万苦,为湿就干;怀抱提携,殷勤存念;则父母之思诚昊天至极矣。张太乐持念平等,葵心于张氏,约集一会,名曰血湖会。会首良言劝化大众,各施资财,共成善果。处奉大士,愿视菩萨济苦垂光,超出苦海,因将各家姓名勒石刻铭,以昭来世。今后之善男信女,鉴此念云尔。张太乐题。

另一块碑无篇题,其文曰:

旧有穿心阁一座,创建于清康熙年间,迄今七十余岁。领袖人等,俱系本庄之先人。经营贻谋,不知若何其艰辛,但志未遂而功未成,大限各终,半途而废,培塿之势,相沿至今。兹又有合庄人等,念昔先人,不忍遽没其志,继修前功,不使为之尽弃。各施资财,同出人力,募化四方,共成善事。莱邑文庠张艾如撰。大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仲春。

比对两块碑文可知:清康熙四十六年(1781)左右,本地民间宗教组织“血湖会”首领张太乐发起募资创建观音阁,但因施工艰辛,未及完工,张太乐去世,随之搁浅。直到乾隆五十六年春,才由鹿角村信士赵润身、马洪文和道士田义昆等人再次多方募捐、动员义工,最终建成,前后延续70 余年。

碑文中明确记录的民间宗教组织“血湖会”,由一群“持念平”的道教信徒组成,这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它不但反映宣讲“孝道”的道教经典《元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跟佛教《佛说盂兰盆经》的承袭糅合关系,也提供了至今仍在邻近莱芜地区流行的“中阳节”祭祖民俗的演变线索。同时,根据附近佛教遗迹的分布情况,还可以发现以十字穿心阁为中心的区域,是佛教在泰山民间传播的一个生动的微型模板。

科学价值

十字穿心阁的科学价值首先表现为该建筑设计科学、质量上乘。下部底台设计为“十”字四通的券顶形,极大减轻了地基承重。阁立面呈方形,四面用不同规格的长方体大石块砌成。如果不是设计为“十”字券顶的四通结构,加之需要承担二层观音殿,那就必然极大地增加底台的承重量,导致地基下沉,难以传之久远。

此类建筑是对明清城楼式建筑的继承和创新。明清城楼或佛教寺院的山门、过街塔,大多以券顶过洞门道为底台,其上构筑楼阁,但其底台过洞一般都是砖砌单向单洞或单向多洞,并且其横向都与城墙连为一体,最着名的如北京天安门以及南京、荆州等众多古城楼。而底台采用“十”字四向门洞的楼阁,起初也仅仅用于钟鼓楼的建设,如河北宣化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的清远钟楼,以及山西平阳鼓楼、大同鼓楼、宁武鼓楼、太谷鼓楼、隰县鼓楼等,大多集中于山西省。以“十”字门洞做底台的专门作为宗教用途的楼阁,显然也是由钟鼓楼发展而来的,但在全国范围内的数量却极为有限。如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的山西霍州鼓楼,其底台之上是三檐二层歇山式阁楼,最初在一层设置暮鼓,后来才在第二层“供奉文昌帝君、财神爷”,并因此改称文昌阁。

类似的宗教建筑,目前在山东省境内仅仅发现了3 处,尤以鹿角村的十字穿心阁为质量最好、最高。

位于山东高青县青城镇的文昌阁,其十字底台全部用青砖券砌,显然其施工难度要远远小于鹿角村的大型石券构造;而其底台上的三檐二层四角攒尖塔式阁楼,也并非独创,是山西明代鼓楼建筑中的常见形制。另一处是位于济南市高新区巨野河街道西卢村的玉皇阁,其底台虽然也属于石券构造,但其体量、规模在整体上几乎比鹿角村的小了一半,并且其洞内券顶十字交叉衔接处用了木板覆盖,这与鹿角村所用整块巨石雕凿的十字榫扣合方式,无论在密封牢固度还是视觉美观度上,都不可同日而语;而其第二层的建筑也极为简陋,并非鹿角村的那种三合院式结构。

其次是施工难度大,技术屡有创新。其高5 米的底台,全部用雕凿工整的大石块垒砌和拱券,且要四面券洞连通,这需要繁杂的施工流程和很高的技巧才能完成。尤其是洞内券顶“十”字的交叉衔接处,使用了整块巨石雕凿的“十”字榫加以扣合,这既强化了底台的密封牢固度,又使洞内表面严丝合缝、规整美观,体现了施工智慧。

河北宣化清远钟楼

山西霍州鼓楼

图①山东高青文昌阁

图②山东济南西卢村玉皇阁

图③底台内部券顶十字榫扣合

图④镶嵌的修建题记碑刻

在第二层的大殿内,大胆采用了减柱法。在这一面阔三间的带前厦四梁八柱式大殿内,它把两座梁架和立柱置于东西山墙之上,以山墙与梁柱合理结合,极大拓展了殿内开间。

尤为新奇的是,大殿采用了“仿悬山顶”式结构,亦即在两边的硬山内侧各嵌入一梁架,从大殿的外面看明显是硬山顶,而从大殿内部看则是悬山顶的“五花山治”样式,这是这座大殿最为鲜明的创新亮点。因为“五花山治”在传统营造法式中只见于悬山顶建筑,这里却采用了“外硬内悬”的构架,这既可以减轻山墙对下部底台券洞中间的承重,又符合现代建筑“剪力墙”的科学原理,对于大殿整体稳定性、牢固性、抗震性具有重大作用,可谓民间古建筑的一大创新。

艺术价值

十字穿心阁艺术价值首先表现为结构美。其底台巨石十字叠券,上层砖石混构殿堂,下重上轻,尺寸大致符合黄金分割率,给人以稳重、依持之感。

其次是布局美。其上层采用三合院构思布局,既承袭了北方民居传统,给人以亲和感,又能满足较大规模的信众开展宗教活动。其正前方视野开阔,登阁了望还能欣赏前方泉溪景致。大殿东西山墙外各留有露天廊道,可供游人东西方向的眺望。

由于东厢房北间设为进阁过厅,其北侧由月梁承托而不设山墙,成为三面可出入的开放式过厅,这既利于疏散人群、便于北面大殿采光,更打破了东西厢房结构对称的僵硬感,使三合院富于变化,平添了灵气。

殿宇顶面富于变化,颇具韵律感。殿面屋顶用板瓦覆盖,不用筒瓦,既参差似鱼鳞,又使坡面的整体显得宏阔划一,减少了局促感,还呈挑檐弧面状。而其顶脊则采用大木起脊式,用精美的六龙戏珠深浮雕大砖拼接而成,两端龙尾高翘。正殿两侧的东西配房,其顶脊采用卷棚脊式,两面坡顺滑连接。同时,两侧配房面南的外窗采用了圆形窗,而在三合院内的窗子则使用了方形窗,外圆内方,方圆配合,交替有序,端庄灵动。

图①主殿(屋面不设筒瓦)

图②西厢房(卷棚脊式)

图③山墙内侧“五花山治”

图④山墙外侧半硬山式

再次是妆点美。在山墙的潲头上,螭首、报音鸟次第排列,雄伟壮观。殿内雕梁画栋,绘有佛教故事壁画,伴有道教八卦图。整个建筑外墙涂以赭红饰料,厚重夺目。

鹿角村这座距今200 多年的十字穿心阁,融历史、科学、艺术三大文物价值于一体,堪称清代民间优秀建筑的典范,同时它也成为鹿角村及其附近民间信仰的一个演绎符号,对于泰山区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文化旅游资源,业已被纳入了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综合实施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