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 孟强 姬长飞

《说文》中“邳”条记:“奚仲之后,汤左相仲虺所封,在鲁薛县”。《左传·定公元年》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古代以北为上,南为下,薛城在北,称上邳,邳在南,为下邳。战国时期,齐威王封邹忌为成侯于下邳,始称“下邳”。东汉下邳国始封刘衍于永平十五年(72年),结束于中平二年(185年),历114年。下邳国治位于今苏北睢宁县下邳,这里是下邳国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区域。

汉画像石作为汉代墓室、地面祠堂、墓地石阙等建筑上带有雕刻内容的石质构件,是汉代丧葬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徐州地区是汉代汉画像石分布的核心区域之一,而睢宁汉画像石是徐州汉画像石的精华所在,也是研究东汉下邳国的重要资料。

睢宁辖境内先后进行过九女墩汉画像石墓、墓山汉画像石墓、锅山汉画像石墓等重要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画像石,加之征集了一批散存于民间的汉画像石,睢宁县博物馆现藏汉画像石70余块。这些画像石中的车马出行、庖厨晏饮、乐舞百戏等图案集中展现了东汉下邳国的社会百态,神话故事、祥瑞图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信仰。

舞乐、车马出行

舞乐、车马出行是汉代画像石中的重要内容。舞乐车马图汉画像石出土于睢宁姚集镇张圩墓山汉画像石一号墓,位于前室北壁,宽2.1米,高1.16米。画面构图丰满、内容丰富,雕刻技法高超。中心位置的建筑构成了画面的主体,下部为车马出行图,两侧有乐舞百戏、人物拜谒、仙禽瑞兽等。建筑右侧一人手持笏板跪谒门前,朱门徐启,一位侍者从大门内探出半个身子。建筑左侧的乐舞百戏图中,吹排箫和笙竽的乐者跽坐于地,沉浸在优美的乐曲中,硕大的建鼓立于中央,两侧各有一人边击鼓边起舞,动感十足。而一足踏球的表演者和在屋檐之上倒立的表演者则躯体纤细、姿态轻盈。踏球这种杂技在汉画像石中出现不多。所谓踏球,“用木球高尺余,伎者立其上,圆转而行也”,在球上行走或倒立,是难度较大的杂技动作。

车马出行图汉画像石出土于墓山汉画像石一号墓,平卧于前后室之间,宽 1.91米,高1米。画像石上部表现的是天空,流云之上神龙漫舞,龙或两两相对嬉戏,或引颈相交。画面主体是车马出行,马车前后还有骑吏导从护卫,一位侍从双手持盾站在队伍最前端,俯首躬身作迎候状,画面最右侧是一匹马,仅露头和颈部。

汉车分两种,轺车和轩车。轺车是汉代最常见的车辆,多为一马或二马拉的有盖无帷的轻车,一般为导车和从车;轩车是一种较高级的车辆,车侧安装屏蔽,车盖和屏蔽之间留有一段狭长的缝隙,一般为主人乘坐。《后汉书·舆服志》对用车制度有详细的记载,级别不同,使用的车辆和驾车的马匹数量也不相同,仪仗车也论官定额,还规定了所跟从骑吏的数量。为了表示对主人的恭敬,汉代贵族出行时队列前端常有侍者迎候。

庖厨宴饮

庖厨宴饮也是汉代画像石中的主要题材。庖厨宴饮图汉画像石征集于睢宁姚集镇张圩,宽0.74米,高1.1米,由上、中、下三层组成。下层是庖厨图,庖厨内一片繁忙。左侧有一灶,一人跪坐往灶内添柴,灶上有釜和甑,甑的上部冒着腾腾蒸汽,站立的厨人正往甑内添放食物。灶后方为较长的横木悬在梁下,横木上钩挂着鱼、肉,还有食篮。右侧有一人在井边汲水,井上装有辘轳。中部有三人,一人切肉,一人俯身淘洗,还有一人手捧圆形食具。画像石上层和中层则是宴会场景。中层刻6人相向跽坐于栏杆之外,一人手持食具居中侧露半身。上层顶部有一高大宽敞的房屋,四角有一斗二升的斗拱托起屋顶,祥和的鸟儿引颈回首立于屋脊两侧,帷幔收起,在房间上部卷曲成弧面的形状。房屋内是这场宴会的主角,四人相对而坐,宾主之间摆放着酒樽和盛盘,盘中可见耳杯,宾主两侧皆站立一名侍者,右侧的侍者手持便面。

宴饮图汉画像石出土于墓山汉画像石二号墓,为墓门南端壁石,宽0.95米,高1.02米。男女主人安坐在长榻之上,男主人居左,头戴进贤冠,一手持便面;女主人在右,头梳山形高髻,伸出的右手端着一只耳杯,仿佛在招呼男主人一起共饮。两人之间,摆放着耳杯等宴饮必需的用具。屋外,两名侍者带着酒食正在赶来,特别是右侧的侍者,挑着细长的扁担迈步向前,扁担两端挂着食具,她的左手上还拎着盛酒的提梁壶。画面上部的主体是两只瑞鸟,一雌一雄,雄鸟有长而卷曲的冠羽。鸟儿均引颈向上,从胸腹至颈部紧紧地贴合在一起,鸟喙部相接。这种姿态有夫妻恩爱、琴瑟和谐的寓意。

拥篲图

拥篲侍者图汉画像石征集于睢宁姚集镇张圩,宽0.6米,高1.15米。画面中刻二人,前面为侍者,拥篲而立;后面为贵妇,头戴步摇,身穿绣服,长裙曳地。画像石图案周围饰几何纹。

拥篲是古代迎宾礼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战国时期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到燕国时,燕昭王礼贤下士“拥篲先驱”。刘邦当皇帝后,常去看望父亲刘太公,太公家令劝太公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刘邦再来时,“太公拥篲,迎门却行”,刘邦见状大惊失色,连忙上前搀扶。

拜遏图

人物拜遏图汉画像石征集于睢宁姚集镇张圩,宽0.6米,高1.18米。画面分为两格:上格刻的是人物拜谒的场景。人物的前部有低矮的栏杆,主人居右端坐榻上,左侧两人,一人揖手拜见,另一人持笏坐立,主宾之间有一侍者侧身,与来宾以手相接。下格描绘的是屋外,众多鹊鸟隐于树干交错、枝叶茂盛的连理树中,一马兜悬挂在枝杈上,劳顿的瘦马卸掉了鞍具,正食用马兜中的饲料。以人物形象大小来区分等级高低是汉代绘画作品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这幅画面中主人虽坐,但身形高大,谒者体躯相对矮小,隐喻着来宾在主人面前的地位。

弋鸟捕鱼

弋鸟捕鱼图汉画像石出土于墓山汉画像石一号墓,位于前室南壁,宽1.94米,高1.01米。天空中瑞鸟飞翔,屋脊上两只猴子攀爬嬉戏。房内二人端坐于榻上,左一人戴进贤冠,右一人头梳高髻,为夫妇。屋右有二人抬着猪腿、大鱼、酒壶献食。图右上格刻画捕鱼场面,三人持竹笼扣鱼,其中一人捕获一条大鱼,坐在竹笼上手舞足蹈。捕鱼图左侧有瑞鸟啄鱼,古人认为鸟属阳,鱼属阴,鸟啄鱼有阴阳和谐、男女合欢、子孙繁衍的寓意。房屋左侧有一巨树,树上雀鸟飞翔,树下一人引弓弋射,射者后面一人手提落鸟。雀为瑞鸟,汉宣帝时因神雀聚集于长安宫而将年号改为“神雀”。“雀”为“爵”的通假字,汉代铜镜铭文多将雀写作爵,爵代表着地位和俸禄,雀也是爵位的象征。这块画像石上射雀、得雀的图像,暗含着“射爵”“得爵”的美好愿望。

西王母图

西王母图汉画像石征集于睢宁姚集镇张圩,宽0.62米,高1.15米。上格为女性坐在榻上,手持仙药,周围有蟾蜍、捣药的玉兔、起舞的羽人,身后还有一名女侍。蟾蜍、玉兔、羽人、仙女等都是汉代西王母题材常见的组合,可见坐榻上的女性应是西王母。《山海经》说西王母住在“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的昆仑之丘,人们渴求“上大山,见神人”“服药求神仙”,因而在汉代绘画、图像中西王母的题材屡见不鲜。往下是鸾凤交颈画面,脖颈相交是动物亲昵的行为,画像石中这类画面较多,有双兽交颈,也有鸾鸟交颈,甚至有些树木的枝干也相互缠绕在一起,这类图像是对爱情这一浪漫题材的含蓄表现。最下层是羽人瑞虎图,《风格通》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食鬼魅”,表现的也是辟邪升仙的主题。

羽人戏鹿

羽人戏鹿图汉画像石征集于睢宁姚集镇张圩,宽0.42米,高1.18米。画面分为两格,上格为羽人戏鹿,也是汉代升仙思想的具象反映。鹿肩生双翼,是长寿、祥瑞之物,常与神仙在一起,也是升天成仙的工具。《楚辞·哀时命》中有:“使枭杨先导兮,白虎为之前后。浮云雾而入冥兮,骑白鹿而容与。”《汉乐府·长歌行》:“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寻我上太华,揽芝获赤幢。”羽人是“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的仙人,《列仙传》中偓佺、毛女等人修炼之后,都是“形体生毛”的仙者形象。下格为青龙白虎图像。青龙、白虎是汉代最常见的瑞兽,不仅代表方位,也有辟邪的作用,汉代铜镜上经常会看到“左龙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等铭文。辟邪是手段,升天成仙才是目的,龙与虎也是引导人们升天成仙的瑞兽,特别是左侧的双龙蟠曲相互交缠,扭曲的身体绕成了玉璧形的图案,更加突出了升仙的主题。

睢宁汉画像石构图合理,总体图案对称,画面总体平衡。主画面外常有菱形纹、锯齿纹和连弧纹等几何图案边框,体现主体突出、搭配得当、繁而不冗的艺术风格。画像石题材丰富、内容多样,车马出行、舞乐、晏饮、杂技、执篲迎宾等是汉代社会生活、礼仪的真实体现,也是东汉下邳国生活的反映,对下邳国社会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为江苏省文物科研课题“以下邳故城遗址为中心的汉代聚落考古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21SK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徐娟为睢宁县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孟强为徐州博物馆研究馆员;姬长飞为睢宁县博物馆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