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

摘要:信息化课堂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目前被广泛地推广与运用。本文将就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含义、特征及应用现状来探讨有效实施信息化课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自主性;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151-02

Abstract: Informatiz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can promote teaching efficiency, improve its quality, now it is spread and applied.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characters and present state of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lassroom teaching , attempts to analyses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and methods of how to better informatiz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optimization

1 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含义

所谓信息化课堂教学,就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信息化课堂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 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特性

2.1 信息资源丰富,知识容量大

信息技术的参与使得课堂上信息来源渠道增多,多种媒体的运用不仅扩大知识的容量,还增强感观刺激,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2.2 教学的直观性增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入,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具直接性,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获得教学信息,对知识构建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2.3 便于分层次教学的展开,体现个别化教学

信息技术参与给学生提供个别化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媒体和网络技术呈现学习的学习内容,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的难易、进度,便于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2.4 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便于协作式学习

在网络的帮助下,学生通过互相协同、竞争或角色扮演等不同形式进行学习。这对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运用很有好处,对学生的认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5 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技术辅助,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反之,信息素养的提高便于学生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平台,这是一个双向的共同促进。

3 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3.1 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认识不够

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有一定认识,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开展仍然受到一定的思想束缚。许多老师还没能意识到“信息技术”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工具。大部分教师对信息化课堂教学还处在尝试阶段,多数只出现在公开课或观摩课当中,实践的形式大于效果。

3.2 部分学校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基础设备薄弱

在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些学校达不到实施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硬件条件,信息化课堂教学所需的校园网络、数字化教室等设施所占比例严重不足。

3.3 教学资源建设不能满足信息化课堂教学的要求

有些学校在建设投资中只注重“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的开发利用。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严重缺乏,教学资源的开发存在着不完善、不系统、无序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优劣。

3.4 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匮乏,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有限,无法完成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的融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对信息化课堂教学感到无能为力。

4 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4.1 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

在信息化手段参与的课堂教学中,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已经从已有知识的传授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获得,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教师不能把自己仅仅看成是"传道、授业、解惑"授业者,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作者,怎幺样让学生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去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才是信息化课堂教学中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力求完成的任务。

4.2 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化课堂教学开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在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及网络设备,但设备的开通率和使用率还有待评估。有些形式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开展不能只靠教室中的一台教师机的支持,类似网络教室的多媒体教室才是首选。因此,学校内网络教室的多少、校园网开通与否决定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另外,教师办公设备充足与否决定了教学资源获的获取,因此,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建设是信息化课堂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

4.3 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为信息化课堂教学提供丰富资源

要实现信息化堂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参与来优化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与管理。

4 研究内容及方向——改为探索模式小结

本文的研究着眼于影视制作专业学生的实践模式方向的确立,通过研究总结出一套符合当地市场人才需求的系统的学生发展实践模式方案,包括:学生职业规划、完善教学实践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和校内与校外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经过笔者多年的影视从业经验及教学经验总结来看,论题的研究需要从3个大的方面入手,可将研究目标总体框架设定为:

1)完整的影视前期加后期校内实践模式。

在有充分物资保障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开展影视前期加后期校内教学与实践。影视制作专业学生入学第一学年,在校内学习影视制作的前期(包括摄影摄像专业课程、编导艺术、影视鉴赏)等课程,在校内的第二学年学习影视后期制作和数码影视制作。其中的数码影视制作这门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制作完整的影视作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协作完成一部校内实践制品。学生在参与制作当中,自主分配导演、摄像、灯光、道具、演员、后期制作等工作,一个组以5—10左右人为宜。

以一个40人的班级为例,学校需要提供的硬件器材有(这里提到的影视设备仅为满足教学用的基本配置):

摄像机10台;灯光等摄影器材5套;轨道等大型设备1套;可完成影视后期编辑的电脑40台。总造价约为25万人民币。

这样做的优势有:学生可以从前期到后期有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体验,并在实际操作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便于最后一个学年中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

2)细化专业方向,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地区影视制作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通过调研的方式,走访顺德区电视台及影视企业,总结出顺德地区影视制作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为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打下基础。以指导学生实践为目的,根据企业调研总结出的人才素质需求来制定务实的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同时认真做好中职影视制作专业学生就业指导。通过跟踪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下企业进行毕业学生的满意度调查,总结出符合当地影视制作领域职业发展指导方案。

以“微影社”、“校园电视台”等社团活动形式为新的课程实践基地,锻炼学生在校内的实践能力;成立“影视工作室”,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满足学生在校内完成企业实践学时的愿望。校企合作的模式可定位为:企业派专业人员进校园指导学生校内实践;企业可将实际案例作为合作项目,引入合作教学环节中。被选为企业培养对象的学生,需与企业签订意向合同,在毕业时该企业有优先选择权,学生应首先考虑进入该企业工作。同时,学校负责提供校企合作中校内培训的场地和硬件、软件等设备。

学生在校两年里,已经学习了影视制作需要的基本技能,根据之前的学习实践,学生根据意愿选择更为细化的专业方向,主要方向有:摄影摄像和影视后期。再第三学年中的前半年,学生可以参加企业开展的项目培训,也可进入企业实习,如果企业的用工人数满额,其余的学生可在校内继续进行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有学校作为实践课程组织,都以模拟真实的实践案例为教学内容,力求让学生得到最实际的锻炼。

5 研究的重点、(模式)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改为研究创新之处

中职影视制作专业学生实践模式研究可以突破的重点是:找出中职影视制作专业学生实践模式的新思路,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可以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将人培养模式和顺德区影视制作人才市场需求相对接,使教学实践模式有的放矢。

主要创新之处为:打破以往以学校为主导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市场需求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探索既符合中职影视专业教学条件又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新模式。

综上所述,本文以探讨的姿态,提出中职影视制作专业学生实践模式研究(探索)这一命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但本文也仅仅简述了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为该命题的开展提出自己的想法。要使之完善合理,仍需要进一步的开展研究工作,也希望本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请各界专家及同仁共同探讨指正。

参考文献:

[1] 崔长华. 影视后期制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 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 姜大源, 吴全全, 等.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