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各地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政策建议方面,一是短期适度使用财政、货币和基建投资等逆周期调节政策;二是加快推进经济转型与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完善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助力科学治理。

建议短期内适度采用财政、货币和基建投资等逆周期调节政策,稳定企业和金融机构预期,协调好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将疫情的冲击降到最小。

财政政策,可考虑加大国债或地方债、专项债发行规模,适当提高赤字率。进一步减税降费,取消或大幅降低一季度中小微企业、房屋出租企业的所得税;对中小微企业提供专项资金进行资助;降低或缓缴社保费,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等加大支持力度。在降费方面,建议由各级国资委牵头,督导水、电、气、通信、铁路、公路、航空等相关部门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切实减轻企业经营压力。

货币政策,应保持稳健宽松基调,将宽货币与宽信用相结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商业银行对因疫情而面临暂时资金困难的企业积极提供信贷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增加对医疗卫生材料和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低成本资金支持,协助它们扩大物资供应,但同时也要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

加快推进经济转型与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转变地方政府考核方式。改变“唯GDP论”的发展模式,增加“民生指标”在考核地方政府中的权重,帮助地方政府真正跳出“GDP锦标赛”的怪圈,全力聚焦经济发展质量。

二是保护和扶持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支撑。地方政府应积极出台并贯彻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税收、贷款、社保、房租等多方面措施,促进金融体系主动应对形势,不断提高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提升中小微企业贷款识别和风险管理能力。

三是扶持和塑造生产生活新业态。新冠肺炎疫情既给生产和服务业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转型发展机遇。疫情发生以来,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生产生活新业态不断涌现,智能化、线上化发展特征明显,建议进行重点扶持和引导。

重大疫情不仅关乎人民健康与医学发展,更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全盘考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3日会议明确指出:“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为防控疫情,各地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了各类措施。适度、及时、合理的防疫措施确实为阻断疫情进一步迅速扩散提供了有力帮助,同时部分地方政府行业地方官员的防疫措施也存在“缺位”和“过度”并存的问题。

一是完善综合应急管理体系。优化现有应急预案执行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决策机构主动预警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明确防控和应急管理部门横向分工,探索建立一套完善的跨部门、跨区域、跨国界应对突发事件的现代协同治理模式。

二是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增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识别、诊断、救治能力,提高对重大疫情的防控能力,积极应用“互联网+”助力医疗服务覆盖每个公民;社区是疫情防控的基础防线,应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在日常管理服务的作用,开展健康教育、法治知识普及、人员流动信息登记等,增强每一个社区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社区成员之间的监督机制。

三是以科技创新助力科学治理。完善的产业体系、厚积薄发的科研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抗击疫情强有力的武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生物技术、5G、大数据分析、特种物流等技术在疫情防治、恢复生产中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