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丽敏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医院妇产科 内蒙古包头 014040)

80例剖宫产术中出血相关因素分析与防治

白丽敏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医院妇产科 内蒙古包头 014040)

目的 80例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简称子宫下段剖宫产),分析发生剖宫产术中出血的相关因素,探讨防治方法,以降低剖宫产术中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07~2009年间我院收治的80例剖宫产术中出血病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剖宫产术中出血是剖宫产术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与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等一系列因素有关。结论 加强健康宣教,减少人工流产,加强围产保健管理,严密产程监护,选择最佳手术时机,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是降低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关键。

剖宫产 术中出血 相关因素 防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分娩总数为3000例,剖宫1200例,占40%,剖宫产术中出血80例,占6.7%。剖宫产指征依次为产程异常、胎方位异常、胎儿宫内窘迫、巨大儿、胎位不正、瘢痕子宫、社会因素及前置胎盘。

1.2 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12例,腰硬联合麻醉68例。麻醉效果满意。腹壁切口为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及出血量的测量方法:胎儿娩出24h内出血超过500mL者诊断为产后出血[1]。剖宫产者的出血量=负压瓶集血量+血垫纱布计算量。

2 结果

2.1 剖宫产术中出血因素分析(表1)。

2.2 剖宫产术中出血相关因素

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原因宫缩乏力52例,其中羊水过多14例,巨大儿16例,双胎妊娠6,产程延长10例,精神因素6例;胎盘因素18例,其中前置胎盘8例,胎盘粘连10例;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4例;合并贫血及凝血功能障碍6例。

2.3 产后出血的治疗及结局

出血量500mL者以负压瓶集血量+血垫纱布计算量及休克指数估计。多经应用宫缩剂、按摩子宫、出血部缝扎和局部压迫、缝扎子宫动脉上行支、输血等处理后治愈。个别顽顾性出血病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无孕产妇死亡。

3 讨论

(1)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剖宫产术中出血的首位原因[2],本组资料占65%,通常引起宫缩乏力的原因是子宫肌纤维极度伸张,多见于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巨大儿、产程延长在52例宫缩乏力的病例中,羊水过多、巨大儿、双胎妊娠、产程延长的病例共46例,占宫缩乏力的88.46%,所以对存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应加强产时监护,对进入产程的产妇要正确掌握各产程的进展情况,防止宫缩乏力,避免产妇过度疲劳,防止产程延长,防止滞产,防难产,掌握好剖宫产指征时机,减少困难性剖宫产的例数,术中减少损伤,止血要彻底,尽量减少出血。

表1 80例剖宫产术中出血相关因素

(2)本组资料中胎盘因素导致的剖宫产术中出血18例,居第2位,占20.5%。以胎盘粘连、前置胎盘多见。目前随着无痛人流、药物流产的推广使用,有多次流产史的产妇增多,增加了胎盘粘连、前置胎盘的发生率,因此,在孕期围产期保健系统管理中,对有多次生产史,引产史,流产史,胎盘滞留史,胎盘粘连史,不孕症史,子宫发育不良史,产后出血史等的孕产妇要做好重点预防,及早做好干预准备,防治剖宫产术中出血[3]。同时应加强健康教育,做好计划生育指导,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减少人工流产次数,降低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3)子宫切口撕裂是剖宫产术常见的并发症,本组资料中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导致的剖宫产术中出血4例,占5%。子宫损伤主要发生于产程延长、胎先露入盆深、胎方位或胎位异常、下段形成差及瘢痕子宫的手术。因此,应加强孕期保健,及时纠正或发现胎位异常,提前住院分娩。作为产科临床医生,加强责任心,严密产程监护,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应熟练手术操作,根据胎头位置高低恰当选取子宫切口,提高胎儿娩出的技巧,是防止切口撕裂的关键[4]。

(4)合并贫血及凝血功能障碍亦是剖宫产术中出血不容忽视的因素。近年来虽然孕期围产期保健已引起普遍重视,但流动人口,城乡结合部人员,受其知识结构、经济状况等因素制约不进行系统产前检查,妊娠合并贫血早期不能及时发现及纠正[5];是产时产后出血的高危人群。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围产期保健的宣传,定期产检,监测孕三期血色素,积极纠正孕期妊娠合并贫血,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4.

[2]姚利.产后出血88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6,21 (1):34.

[3]张云,肖维霞.剖宫产出血88例分析[J].中华临床医药,2005, 8(90):2049.

[4]梁丽凌.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术100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4):587~588.

[5]范玲,黄醒华.再诊剖宫产术式的选择[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10):729~732.

R719

A

1674-0742(2010)06(c)-0048-01

201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