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昌荣 宋宗梅 张燕郭昌宗

(1.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理疗科 3.河北省张家口市妇幼保健院影像科 河北张家口 075000)

血液透析最近一个时期在我国得到飞速的发展和推广,但是却没有一个关于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规范的统一标准。我国目前应用的血透机大部分为进口机,品牌繁多,其型号,性能,操作流程也有很大差别。这就导致了血液透析护理操作的千差万别,因此制定一套血液透析的护理规范是必要的。总结如下:以下程序由2名护士分工操作(分别为A、B)。

1 透析前准备

进入血透室前,需在更衣室更换专用工作服、鞋、口罩、帽子、手套等。A:准备透析液,开水、电,打开透析机开关,进行机器自检,检查并安装透析血路、透析器,并对血路管和透析器进行预冲,30min后,解除警报,准备透析。B:询问患者姓名、问尿量、测体重、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配制肝素生理盐水备用。铺无菌盘,准备穿刺针,剪胶布,备齐用物推车至床前。

2 上机

(1)(A或B)穿刺血管,应因人而异,一般为先穿刺静脉,而后动脉,用灭菌纱布覆盖针眼并固定。(2)调节机器的各参数(血流量,温度,透析时间,超滤总量,肝素量,钠浓度)到预定值,连接动脉端血路管和穿刺针启动血泵,引出血液,血流量要<80mL/min,待血液至静脉壶时连接静脉端血路管,穿刺针,调节血流量200~250mL/min。检查体外连接情况并核对治疗参数。然后随时对患者进行监护。

3 下机

(1)洗手戴手套、口罩、帽子,准备下机用品,检查治疗过程是否已经完成。在患者穿刺处放好止血带及纱布,将血流量减至80mL/min以下,将动脉穿刺针拔出,待血液回流至动脉端侧孔处,用止血钳夹住,观察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将侧孔打开,用生理盐水将血管路及透析器中的残血输回人体。放入空气,当空气至静脉穿刺针时,关闭穿刺针夹子,同时关闭血泵,拔出穿刺针,用止血纱布块压迫止血。(2)甲:卸下透析器、血路管送回复用室并处理。乙:给患者测血压,测透析后体重并记录,交代注意事项,整理物品,冲洗血透机。

4 透析过程中的监测

随时观察患者的情况(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及时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作好透析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观察血流量,血液颜色、有无分层、透析器颜色,及时发现凝血情况;随时监测动脉压、静脉压、跨膜压、血流量、液流量、肝素等抗凝剂的用量并作相应记录,最少应半小时记录1次,确保透析顺利完成。另外还应注意血透机运行情况是否正常。

5 结语

护理方面有一个特殊的领域那就是血液透析的护理。我国的慢性肾衰竭患者比例约为万分之三,如此庞大的群体导致血液透析机的逐渐增多,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随着全民素质的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也更加强烈。目前必需要做的就是制定一个统一的透析护理操作规程,我国发生较多的护患之间的纠纷,就是因为在我国没有明确的在血液透析方面的操作规程。我们目前使用的观察表,主要观察项目有脉搏、呼吸、体温、血压、血流量、肝素等抗凝剂的用量、跨膜压、时间。因为血液透析过程中的患者观察表,国家还没有统一的制定,所以造成在使用的过程中,观察及监测的项目不规范、也不一致的现象。

血液透析已经不只是针对肾脏疾病的治疗方法,在其他疾病如急性药物中毒、流行性出血热、挤压综合症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与其他科室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遇到这种情况,以往只是科室间口头交代患者透析情况,容易出现医疗护理差错和纠纷,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制作血液透析治疗反馈表,由透析室护士和相关科室分别填写,对患者透析前后的病情进行详细记录,具有连续性:体现了对患者的高度责任心,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将表格附在病历中保存,其内容真实可靠,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于患者每次透析多少都会有血液流失,因此,血液对他们来说尤其珍贵。透析中减少血液的损失就成了血透的一个重要项目。液体-空气回血、液体回血和空气回血是减少残血量的3种方法。这3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均使用过,结果表明回血较彻底的是液体-空气回血,前提是液体量必须在100~150mL之间,过多的话则会增加患者血容量,过少则回血不彻底。与其他临床科室的护理工作的规律不同,血液透析的护理工作其过程更为复杂。所以常规的“三查七对”制度不能覆盖工作的全部,为了防止护理工作出现差错,提高透析质量,建议采用“五查八对”的查对方法[2]。

[1]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38~139.

[2]杨芳,季丹.采用“五查八对”加强血液透析中心护理管理[J].当代护士,2001,7:26.

[3]韩咏梅,乔淑芳,张央,等.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2).

[4]薛颖芝.血液透析风险管理[J].现代护理,2007,13(21).

[5]冯凯芬.血液透析室的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2009,7(26).

[6]陈燕萍,徐连芳.风险意识在基层医院血液透析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