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燕萍,郝庭婷,史佳佳

宜兴市人民医院眼科,江苏宜兴 214200

青光眼是一组进行性视神经损害、 最终损伤视力的疾病总称[1]。 在眼压升高时,会导致进行性视神经损害、视野缺损,与遗传、长期服用药物、年龄、眼科手术等因素具有相关性。 临床对于青光眼的治疗, 包括药物、手术等多种形式[2]。 但是,在临床治疗中,患者的配合度、 治疗进度的有序进行, 都会对治疗结果产生影响。 多项研究指出[3-5],在治疗期间,根据治疗流程,选择适当的护理模式, 以配合准确的护理服务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从方面促进预后。 临床护理路径属于一种制定好的计划, 通过提供时间性的合理照护,使临床诊疗、护理等井然有序,减少遗漏护理项目,提高护理质量等[6]。 该次研究方便选取2018 年1月—2019 年6 月在该院行手术治疗的48 例青光眼患者,合理探究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行手术治疗的48 例青光眼患者进行研究。 按照奇偶数法分组:对照组共24 例,男14 例,女10 例;年龄42~75 岁,平均年龄(58.46±5.35)岁;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0 例、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 例。观察组共24 例,男13 例,女11 例;年龄42~75 岁,平均年龄(58.38±5.41)岁;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 例、慢性角型青光眼6 例。 纳入标准:①认知功能正常,可遵医嘱治疗;②免疫系统功能正常;③术前视力光感-0.5,术前眼压4.0~6.8 kPa(30~51 mmHg);④视野存在不同程度损害。 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②手术禁忌证;③合并眼部其他疾病;④参与同期其他医疗研究者。 该次研究属自愿参与,参与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注意观察患者眼部情况,指导其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告知其在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等。

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 内容为: ①住院第1天:护理人员引导患者熟悉住院环境,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护人员、 医院相关制度、 相关治疗及检查流程等;展开入院护理评估,监测其生命体征情况,以当面宣讲、发放宣传图册的形式开展健康宣教,指导患者掌握科学的饮食习惯;结合患者的情绪表现,给予适当心理疏导;执行医嘱,完成护理记录单。 ②住院第1~2 天:执行医嘱,告知患者相关护理知识,宣传围术期间注意事项, 协助其完成术前检查, 完成术前护理记录单填写。 ③住院第2~3 天: 结合术后注意事项进行健康宣教;在以往经验基础上,对患者术后心理进行疏导,并指导患者家属掌握正确的生活照护方式; 执行术后医嘱, 完成术后护理记录单填写; 观察患者动态病情变化,出现异常后及时与患者沟通;告知其术后用药、饮食等相关注意事项。 ④住院第3~4 天:护理人员执行术后医嘱,展开术后用药知识宣教,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眼情况变化;指导患者选择正确卧位,叮嘱其遵循医嘱用药,并解释用药目的、给药途径、用药注意事项等;做好相应饮食指导, 交代患者需要加压包扎术眼的目的;讲解术后疼痛的形成机制及相关自护方法,对可能出现的术后并发症,如术眼结膜充血、溢泪、低眼压等作出解释。 ⑤住院第4 天至出院: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滴眼药水的方法、次数,告知其用药期间注意事项,叮嘱其睡前涂眼膏、按摩眼部、注意眼部卫生等;患者准备出院时,制定出院手册,包含健康生活作息指导、眼部按摩方法、护理方法、复查时间等;叮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良好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等;引导患者及家属完成出院手续办理。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临床指标, 评估其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及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等。

①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GQLI-74)[7]评估,内容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等4 项,每项25 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②疾病知识掌握度:依据中文版简式疾病接受度量表评估,评分标准为:完全掌握:>85 分;基本掌握:55~85 分;未掌握:<55 分。 疾病知识掌握度=(完全掌握+基本掌握)例数/24×100.00%。

1.4 统计方法

选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

观察组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组别术前等待时间(d)住院时间(d) 住院费用(元)对照组(n=24)观察组(n=24)t 值P 值2.02±0.42 1.45±0.36 5.048<0.001 7.66±1.33 6.23±1.22 3.882<0.001 4 723.28±308.45 4 535.54±236.72 2.365 0.022

2.2 生活质量

干预前, 两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有所提升,其中,观察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对比[(),分]

组别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 物质功能对照组(n=24)干预前干预后t 值P 值观察组(n=24)干预前干预后t 值P 值15.81±0.42 17.27±1.27 5.347<0.001 15.24±2.37 18.13±1.67 4.883<0.001 16.28±0.16 19.17±2.34 6.036<0.001 18.45±1.22 20.34±2.82 3.013 0.002 t 干预前组间值P 干预前组间值t 干预后组间值P 干预后组间值15.92±2.31 19.84±1.12 7.481<0.001 0.230 0.410 10.530<0.001 15.35±0.26 19.56±1.44 14.095<0.001 0.226 0.411 3.177 0.003 16.39±1.05 20.37±2.28 7.468<0.001 0.507 0.307 1.799 0.078 18.56±0.11 21.85±2.66 6.054<0.001 0.440 0.331 1.908 0.062

2.3 疾病知识掌握度

观察组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度对比

3 讨论

青光眼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双眼或单眼的眼内压升高,且压力水平超过眼球耐受程度,导致患者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视力减退,随着病情发展,可丧失视力。经手术治疗,可降低患者眼内压,保护视神经,控制病情发展,改善临床症状等。 但是在手术治疗期间,患者易出现情绪激动、焦虑等情况,且术后并发症较多,影响其生活质量。 多项研究指出[8],临床护理路径的合理应用,可改善患者预后。 作为护理制定计划,临床护理路径可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医护关系从原有的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 护理人员在护理路径内容的指导下,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以给予正确指导,在融洽护患关系的同时,可转变护理人员的工作观念,提升工作成就感,增强工作积极性。

临床护理路径由常规护理计划综合而成。 临床护理路径中提倡的高效率、高质量、低费用,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及住院时间。 在孙银学者[9]的研究中,回顾性选取了107 例青光眼手术患者,并根据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53 例和研究组54 例, 通过研究发现,研究组的住院天数为(4.56±1.38)d,对照组为(7.47±2.26)d,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该次研究数据显示, 接受临床护理路径的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6.23±1.22)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7.66±1.33)d,观察组住院时间较短(P<0.05)。此外,为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二者研究方向均具备一定相似性,但孙银学者的研究中着重于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分析, 缺少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研究。 临床护理路径在合理安排住院时间的同时,可在相应时间段内完成检查、手术、护理等多项措施,使患者在有限时间内,运用医疗资源快速获得治疗及康复,通过整合医疗资源,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 在对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研究中,临床护理路径将原有的护理工作纳入计划, 通过规范护理流程,使护理人员在掌握青光眼护理重点的同时,实施疾病知识及健康知识宣教,加强护患沟通,提升患者的自护意识及能力,缓解其精神压力。 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及较高的护理质量下,患者满意度提升,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临床护理路径在青光眼患者中的合理实施,在丰富护理内涵的同时,可促进护理观念更新,指导其有计划性地展开护理工作, 在提升整体医疗护理质量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10]。

综上所述,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青光眼患者中,可缩短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 住院时间, 降低住院费用,提升其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改善生活质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