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乐,姜效灵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内科,安徽蚌埠 233000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多伴有上腹部疼痛,且可见呕血、黑便症状[1]。 如未及早治疗,易诱发失血性休克,严重甚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2]。 临床研究发现[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一般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等消化系统疾病有关。 发病后,及早明确病因,并根据原发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及时止血,可有效预防失血性休克,降低患者的病死率[4]。 近些年来,随着居民生活与饮食习惯的改变,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显着提升,居民的健康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疾病的治疗以及护理问题,也成为了临床关注的重点[5]。 疾病治疗期间,患者的舒适度一般较差,加强护理干预,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6]。有学者指出,实施舒适护理效果良好。该研究于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随机选取84 例作为样本,对比观察了舒适护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分组,观察组(n=42),性别:男/女=22/20,年龄(53.6±10.7)岁;对照组(n=42)性别:男/女=23/19,年龄(52.5±11.0)岁。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②无其他系统重大疾病;③意识清醒;④自愿参与研究;⑤研究已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休克;②中途退出研究;③精神类疾病。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呼吸困难者,给予低流量吸氧。遵医嘱给予维生素K、止血敏、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所导致的出血, 给予埃索美拉唑泵入止血。 由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所导致的出血,给予生长抑素静脉泵入。 采取上述措施治疗仍无效,或治疗后48 h 重复出血者,应行外科手术治疗。

1.3.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护士应嘱患者卧床休息,加强对其生命体征的监测,遵医嘱给药,及时发现风险及时处理。

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方法如下:(1)心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多伴有严重的恐惧、焦虑、紧张心理,对止血不利,且患者心理舒适度差。 护士应于患者入院后,主动对其进行安慰,告知患者医护人员会尽最大努力给予救治,并使患者认识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经过治疗后完全能够止血,使其恐惧情绪减轻。 另外,护士还可通过握住患者的手、抚摸患者的头等方式,使其感觉到力量与支持,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提升其心理舒适度。 针对疼痛严重者,护士在获得患者的允许后,播放轻音乐,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使患者的舒适度得到提高。 (2)生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腹部疼痛症状严重,护士应遵医嘱给药治疗原发病,与此同时,考虑遵医嘱给予镇痛类药物止痛, 使患者的生理舒适度得到提升。 除此之外,患者卧床期间,护士还需于骨隆突部位垫软垫,预防压疮等皮肤损伤,在提高护理安全性的基础上,提升患者舒适度。 (3)环境:①护士应为患者提供安静的住院环境,走廊内应张贴“请勿喧哗”的警示牌,保证患者能够妥善休息,提升舒适度。 ②护士应保证病房温度与湿度适宜,及时通风,保证空气清新。地面需及时打扫,保证无杂物。 物品需每日消毒,预防医院感染。 ③夜间,护士应及早为患者关灯,改善睡眠质量。 (4)疾病:针对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导致出血的患者, 多数需使用胃镜下套扎止血。 护士应于护理期间,加强健康教育,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存在的不适,告知患者术后的护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能够自行采取措施提升自身的舒适度。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共0~10 分,得分与舒适度正相关)、护理效果、患者满意度。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舒适度评分

观察组生理、心理及环境舒适度分别(8.6±0.3)分、(9.5±0.4)分及(9.2±0.5)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舒适度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舒适度评分对比[(),分]

组别生理心理 环境观察组(n=42)对照组(n=42)t 值P 值8.6±0.3 5.1±0.9 23.910<0.05 9.5±0.4 6.0±0.4 40.098<0.05 9.2±0.5 6.5±0.2 32.493<0.05

2.2 护理效果

观察组止血成功率100.0%、 护理风险占2.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n(%)]

2.3 满意度

观察组入院、住院、出院满意度分别(94.6±3.0)分、(95.3±2.8)分及(94.7±3.6)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分]

组别入院住院 出院观察组(n=42)对照组(n=42) 值P 值94.6±3.0 81.1±2.0 24.265<0.05 95.3±2.8 80.7±1.9 27.962<0.05 94.7±3.6 83.6±2.1 17.260<0.05 t

3 讨论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为常见病,患者疼痛严重,舒适度低,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较高[7]。 患者发病后,给予常规止血、吸氧等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但难以提升其舒适度[8]。 受腹部疼痛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多伴有严重的生理不适,且存在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9]。 此外,如环境嘈杂、温度与湿度不适宜,同样会对其舒适度造成影响,从而阻碍病情好转,影响患者的满意度[10]。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常规护理方法,以给药、病情监测等为主,虽有助于降低休克率,但对患者舒适度问题缺乏重视,因此,护理效果不尽人意[11]。该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后,该组患者生理、心理及环境舒适度分别(5.1±0.9)分、(6.0±0.4)分及(6.5±0.2)分,提示患者生理、心理以及环境舒适度,均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对治疗情况的观察发现,止血成功率83.3%、护理风险占19.0%,提示患者止血成功率有待提高,且护理风险有待减少;入院、住院、出院满意度分别(81.1±2.0)分、(80.7±1.9)分及(83.6±2.1)分。 上述数据表明,患者的满意度较低。张彩红[12]指出,实施常规护理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成功率为80%,入院、住院、出院满意度分别(80±3)分、(82±1)分及(78±2)分,研究结果与该次结果基本一致。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进展, 对提升患者满意度的问题逐渐提高了重视。 确保患者舒适已成为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关键。 舒适护理属于新型的护理方法,强调以保证患者舒适为主要目的,对其进行干预。 为改善护理效果,将该模式应用到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实施的舒适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心理、生理、环境等多种。 心理舒适护理的目的主要在于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 患者入院后,主动对其进行安慰,通过握住患者的手、抚摸患者的头等方式,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对患者心态的改善, 以及情绪的舒缓, 均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生理舒适护理的目的,在于减轻患者的躯体疼痛,以免对其睡眠造成影响。 遵医嘱给药治疗原发病,并给予镇痛类药物止痛,与此同时,于骨隆突部位垫软垫,均可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对患者生理舒适度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环境舒适护理的目的,在于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 通过调整病房温度、湿度,保证病房安静等方式,对患者进行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疾病舒适护理的目的,在于促进病情好转,缩短住院时间。 并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提升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了舒适度。 该研究中,实施舒适护理后,患者生理、心理及环境舒适度分别(8.6±0.3)分、(9.5±0.4)分及(9.2±0.5)分,与常规护理相比,患者的舒适度更高。 进一步观察发现, 观察组患者止血成功率100.0%、护理风险占2.4%,与对照组相比,止血成功率显着提升,护理风险明显减少。 观察组患者入院、住院、出院满意度分别(94.6±3.0)分、(95.3±2.8)分及(94.7±3.6) 分, 与对照组相比, 满意度更高, 优势显着(P<0.05)。

综上所述,实施舒适护理,有助于提高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止血成功率,提升舒适度与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