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秋兰,王敏玲,殷舒珺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福建福州 350000

非小细胞肺癌在肿瘤科较为常见,其发生多与大气污染、遗传及电离辐射等因素有关,大部分患者在发现时已进入中晚期,5年内生存率相对较低[1]。临床采用的靶向治疗效果相对较好,最典型的靶向药物为吉非替尼,该药属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的患者采用吉非替尼治疗后预后明显改善,同时可减轻患者化疗之后的痛苦,患者接受程度较高[2]。当前,多数靶向药物均为口服药,患者出院之后需继续服用,但部分患者用药依从性相对较差,需要加强以护士为主导的药物管理来督促患者用药[3]。该次研究对2018年1月—2020年1月的4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护士主导下的口服靶向药物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便利选择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0例纳入项目统计资料,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为45例,其中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5∶20;年龄42~71岁,平均(56.52±3.53)岁;病程3~8个月,平均病程(5.85±0.15)个月。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4:21;年龄43~72岁,平均(57.55±3.54)岁;病程4~9个月,平均病程(6.08±0.52)个月。两组患者各项资料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过相关检查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②年龄均<80岁;③均具有较高的依从性。排除标准:①对研究药物过敏者;②预期寿命<1年者;③近期接受其他方案治疗者;④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以常规护理进行干预。①出院评估。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根据资料内容评估患者得认知度,简单对其实施口头宣教,叮嘱其出院之后的相关注意事项。②用药指导。患者出院之后为防止病情加重,需要谨遵医嘱用药,对此,护理人员可告知其具体的用药时间、用药剂量及用药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告知其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擅自更改剂量或者停药的危害,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1.2.2 观察组以护士主导下的口服靶向药物管理进行干预。①出院宣教。患者住院时护理人员向其与其家属讲解该次研究的目的,在用药方面帮助患者制定个性化定期用药记录卡,主要记录患者的服药执行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随访计划。②出院后护理。患者出院之后根据所制定的随访计划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治疗情况并对其信息进行采集,每周通过医院的短信系统为患者发送人文关怀、健康指导与服药提示,叮嘱患者每天在服药之后认真填写用药记录表,真实准确记录出现的药物事件。患者用药期间有意识的漏服或者无意识的漏服药物均属于药物事件,每天的服药次数低于医嘱要求则为一个药物事件,在一个疗程结束之后护理人员统计每个月发生的药物事件。要求患者在用药结束之后对生活质量进行测评,对于不能进行现场测评的患者要通过电话方式协助其填写量表。对于患者在院外服药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与不良反应等现象,护理人员要随时进行管理与干预。

1.3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患者出院之后不同时间内药物事件次数、生活质量评分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主要包括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与角色功能5项,每项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4-6]。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予以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出院后不同时间内药物事件次数对比

观察组患者出院后2、3、4、6、个月内药物事件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出院后不同时间内药物事件次数对比[(±s),次]

表1 两组患者出院后不同时间内药物事件次数对比[(±s),次]

?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3/45),其中1例(2.22%)痤疮患者,1例(2.22%)瘙痒患者,1例(2.22%)腹泻患者;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2%(10/45),其中2例(4.44%)皮肤干燥患者,3例(6.67%)痤疮患者,3例(6.67%)瘙痒患者,2例(4.44%)腹泻患者,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5,P=0.035)。

3 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较高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对患者身心健康有严重影响,甚至威胁生命安全,患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部胀痛、体重减轻、痰血、食欲下降、低热、咯血、咳嗽及疲乏等症状,临床一般以放疗与化疗联合治疗的方式,虽然可延长生存期,但患者需要承受较大痛苦[7]。靶向治疗作为新兴的治疗方式,在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临床采用的多数靶向药物均为口服药,患者在医院将药物带回家服用,由于缺少医生与护理人员的干预,会导致大部分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常常出现不按要求服药或者漏服药物等现象,难以保证治疗效果[8]。相对于其他化疗药物来说,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患者接受程度较高,但由于需要长时间用药,还要注意用药期间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例如患者服用吉非替尼之后可能会出现皮疹、皮肤干燥、瘙痒与痤疮等不良反应,情况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腹泻与呕吐等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用药之后的1个月内,且以上不良反应均具有可逆性[9]。

患者接受靶向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与护理人员长时间接触,为保证治疗效果,使得护理整体水平得到提升,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就需要对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来赢取患者的信任,保证治疗效果[10]。多个医学学科在临床用药管理方案中将护士作为主导均受到足够重视,该种管理方式的参与者主要包括患者、家属、医生与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管理方案可使得护理流程更加规范化,而规范的护理流程离不开护理团队、非小细胞肺癌知识教育及药物使用细则等方面的管理[11]。研究中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护士主导下的口服靶向药物管理之后患者在出院后1~6个月的药物事件次数明显减少,生活质量得以提高,表明通过定期电话随访、短信推送及个性化用药方案等方式的干预之后,患者能够坚持服药的比例明显增加,因相关不良反应而私自停药的患者较少,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2]。另外,实施护士主导下的口服靶向药物管理之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仅为6.67%,表明按计划用药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这与雷奕等[13]的研究中不良反应发生率6.02%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护士主导下的口服靶向药物治疗管理效果较好,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减少药物事件次数,降低用药之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