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评论家 孙佳山:网络时代日新月异,流量世界新一轮全球竞争正在来临。流量竞争不仅体现在短视频领域,也包括奈飞这样的长视频领域。短视频领域,TikTok在全世界范围的覆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长视频领域的情况,则没有短视频领域这幺乐观。这场流量世界的新一轮全球竞争对于我国而言,绝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可选项,而是一个文化上的必选项。在当下的文化传播语境下,这一幕不仅正在发生而且还将以更为激烈的形态来临。因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是一个整个历史上都非常特殊的文化周期——传播时代已经到来!

@厦门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 张铭清:记得在读新闻研究生的时候,听过新闻大家徐铸成的《新闻烹调学》一堂课。徐老把新闻业务形象地比喻为烹调:采访是采购食材,写作是烹调,编辑是大师傅的深加工。发表后,就要接受食客品尝后的评头论足。常言道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见知心之难!但是,言为心声,心声是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记者的功力和水平表现在怎样走进采访对象的心里,让他能够向你掏心窝子。这里当然有经验方法和技巧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真诚的态度,就是以诚待人,以诚动人,以心换心。走近不应当仅仅理解为空间距离,更应当是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刘军胜:新京报创刊18周年以来,已基本构建起“以客户端为主体、社交媒体为侧翼、入驻账号为补充”的移动传播全媒体矩阵。新媒体平台现在已经拥有460多个账号,其中微信矩阵32个账号,微博矩阵37个账号,视频矩阵超20个账号,音频矩阵共25档播客节目,头条号、百家号等平台300多个账号。目前,全网覆盖人群2.8亿,日均传播流量近5亿。为适应融媒体新用户,新京报创新了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内容生产体系。一方面,实施移动优先、视频优先战略,积极探索媒体数字化的“破圈”之路。另一方面,坚持“视频优先、文图升级、音频孵化”三个产品维度,持续深化“快、深、独、准”理念,打磨优质原创“网生”内容,打造传播新业态,推行全领域视频化。

@《传媒茶话会》主持人 胡瀚中:媒体最应该做的是规划好自己在互联网新生态下的运营模式,而不仅仅只是关注自己旗下的账号有多少十万加。尤其地市级媒体,其新闻作品并不天然具备十万加属性,在现有的流量分配机制下,机构媒体受宣传纪律及从业人员写作定式限制,不能就某一个现象进行过多渲染和情绪引导,创作十万加新闻作品不易,多数情况下新闻作品在流量上打不过自媒体。流量获取不易,好不容易有了流量,多数媒体又没有进行流量引导与应用模式设计,即使取得了十万加往往也会因为没有可以变现的对等效益,流量大小与运营预期结果没有直接关联。偶然有了大流量,没有通过专业人员进行社群等粉丝运营,将模糊的用户群体分解成为有细分需求的小社群。这样的流量,对媒体而言实际上仅仅只是一个数据,一旦大事件过去流量又会再次枯竭。

@路透社资讯与传播战略总监 苏·布鲁克斯:新冠疫情期间,各国媒体以全媒体的方式记录了不同国家、种族、年龄、行业的人们彼此声援、相互支持的真实历程。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广为流传,不仅让身处不同时空的人们得以同理共情,而且传递出人类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毅和勇气,为战胜疫情挑战注入信心。与此同时,去年以来的疫情也给新闻报道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面对面的采访沟通受阻,如何确保新闻的专业性、真实性?疫情期间,我们积累了远程办公的经验,起初大家都担心整个机构产出新内容和编辑校对的速度会变慢,但是事实却正好相反,这一转变使我们的团队能够转向新的思维和规划,从而持续吸引受众和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