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飞

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随着十九大的胜利闭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即将迎来法学教育改革的又一次春天,如何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改革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是当前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近年来,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法科毕业生却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法律应用型人才的渴求。究其缘由,很大程度在于地方本科院校没有明确学校办学定位,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且法学教育模式落后。因此,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设置科学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法学教育模式。

一、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基本要求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法学教育何去何从,是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非常关心的话题。笔者认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法学教育应根据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基本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与方案,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实际需要。

(一)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时代要求

随着法制经济的发展,应用型法律人才不仅仅是法律专业人才,更应该是多元化的法律人才,除了能够熟练运用法律,独立从事实务性法律工作,还应综合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与科技学,乃至现代实务性人才所蕴涵的基本知识和素质要求。因为,应用型法律人才本质上是懂法、用法的综合性服务型人才。

(二)具有较强的司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利用法律分析,处理法律纠纷,解决法律问题,具备某种法律岗位的职业技能,需要专门的法律培训来掌握适用法律的技术。不同于其他技术的是,司法技术必须通过法学科班教育和长期的法律实践方可形成。首先,在法学科班教育中,我们能够形成正确的法律思维理念、方式,且在该法律理念的引导下,能较好地解读诉讼程序、司法解释、司法文书等实务性应用问题。倘若没有正确的法律思维理念与方式,较强的司法实践能力只能是纸上谈兵。其次,应用型法律人才除了具有较强的司法实践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的司法创新能力。因为,应用型法律人才是法律的践行者,他们对法律的践行最能体会立法的旨意,对法律适用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在司法实务中,应用型法律人才必须具备司法的创新性,在检验立法的同时,推动司法的发展与完善。

(三)具有良好的法律专业素养,法治文明意识,法治愿景

应用型法律人才作为懂法、用法的综合性服务型人才,除具备较强的司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法律专业素养,法治文明意识,法治愿景。一国应用型法律人才专业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法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具体而言,法律专业素养包括法律信仰、法律道德、法律思维和法言法语。法律信仰是一种对法治文明的最高精神追求。法律道德反映司法活动者法律情操与素质。法律思维和法言法语反映应用型法律人才良好的专业素养。因此,美好的法治愿景能更好的完成作为一个法律人的使命,正确的愿景才会有正确的行动。比如热播剧《人民的名义》没有一个美好的法治愿景,不热爱一个法律人的使命,如何产生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正确的行动。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应用型法律从业人员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专业技能;不仅需要专业的语言,而且需要专业的思维。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法律教育必须根据应用型法律人才的专业特点进行改革。避免只注重法律专业技能,忽视应用型法律人才综合素养培养,过分强调法律人的技术和工具价值。

二、完善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设计法学教学模式。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适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一)法学教学内容是构建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一,要明确整体教学目标和每堂课的阶段性教学目标,只有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目标,才能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的法律思维和创新性的应用型法律人才。二,要充分落实法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实践,有效改善学生实际分析法律问题的能力,以及切实提高学生实际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三,设置科学系统的课程结构,调整法律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限选课的比例权重,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赋予学生更大的课程选修权。四,法律人才应具备丰富的法律文化和人文关怀精神。因此,法律选修课的建立一定要体现法律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文化学、历史学、法哲学、美学、经典法律电影赏析等相关课程的设置。五,创新课程的设置,比如探讨什幺是一个法律人的使命,什幺是公平正义,什幺是良知理性,与法学理论者和实务工作者一起探讨中国法治愿景,扩展法律的真正意义。这样的课程可以不断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和改革意识,并且不断扩展我们的意识水平,也不断提醒我们勿忘初心。

(二)教学方法应与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目标相适应

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于民商法、刑法、行政法和诉讼法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和庭审实践观摩等教学方法。当然,阐明法律教育的概念和原理也非常重要,对此进行讲解主要适用讲授法,所以不可盲目排斥讲授法。有必要在讲授中对案例进行解释和适当讨论,创造情景,探索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传统的讲授法中,也可以参加课堂讨论,可以选择小组讨论或者整个班级讨论,老师可以是整个讨论会的主持人,只是注意老师不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此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几人小组讨论,在整合几人的意见后,再进行整个班级讨论。为加深学生对法律裁决程序的记忆与理解,更直观的了解现实审判的具体环节,更深切的体会到我国司法审判的运作方式和现实情境,必要时可以选择审判观摩法。比如为学生提供到法院旁听审理案件的机会,在观摩之前声明审判观摩的目标,在观摩之后,让学生们发表感想,进行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法律诊所,兼职一些公益的律师联合会,进行免费的咨询或者法律援助,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司法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实践教育模式

大学生在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工作,读研还是留学。不论是哪种选择,都是为了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法律人才,在工作实践中为国家和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因此,加强产学研合作实践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产学研合作实践教育要依靠法律产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推行诊所教学方法,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弱者。因此,应积极通过与司法部门的配合和支持,让学生们广泛参与法律实践,与司法界有更多的联系,且联合加强与相关行政机构、国有企业、私营公司、金融机构等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实践教育。通过与法律问题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解决法律问题,同时对形成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有不错的成效。在法庭听证会,学生观察到资深律师,检察官和法官的实际工作,使学生能够对审判期间的工作有更深的体会,潜移默化中学习到法律工作者的优秀技能,对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更好的遵守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坚持自己的法律信仰和原则,追求法律的公平与公正,拥有良好的法治愿景,做出正确的行动。

三、结语

在中国高等院校发展普及型教育的今天,法学专业除少数重点院校可以偏重研究型人才培养,满足法学研究的高级人才需求外,大部分一般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更好的解决法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就岗问题,实现学生自身发展需求,适应并能促进社会发展需要,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有着良好法治精神、法治愿景、法律使命感的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法学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