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诗凡

(湖北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法治意识是“法治运行的思想基础、指导法治实践的精神动力、法治的内在追求和进程”[1],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提升公民法治意识。部分大学生,法治意识却表现出法律素养不高、法律意识淡薄、权利义务意识有待加强、自觉投身法治建设意识较差等问题。

一、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内涵

法治意识是指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公民所应当具备的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文明形态相适应的,为法治社会所必需的法律素养、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观念,它包含法律认知、法律信念和法律依赖三个层面[2]。法治意识产生于法治实践,同时又对法治实践具有促进作用。与法律意识不同,法治意识是法律意识基础上的更高形态。法律意识是公民对于法的一般性评价,包含了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和理解,也包含了对法的看法及态度。法治意识是符合法治社会建设需要的积极的法律意识,是公民对法律和法律现象完全认知、积极认同、充分信任、行为依赖的自觉程度最高的一种意识。

大学生法治意识与公民法治意识的内涵相一致,但是其在公民法治意识的基础上,有更具创造性的一面。大学生作为公民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其法治意识的养成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获得和被塑造;他们是在法治意识教育的背景下,结合自身思考,创造性地丰富其内涵,从而形成内涵丰富程度高于公民的法治意识。

二、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代部分大学生法治意识存在着“法律知识匮乏、法治信仰扭曲、法治态度模糊、法治方式路径欠缺”[3]等问题。笔者从法治意识中法律认知、法律信念和法律依赖等三个层面,对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进行了归纳:

(一)大学生群体法律素养有待提升

有研究者对600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法律、立法等基础性问题上,回答正确率基本在半数左右;即使是“我国最高立法机关是哪一个”这样的问题,正确率也只有62.21%[4]。大学生是接受过系统专业教育和多年法律基础教育的知识分子,面对法律的基础性问题,却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法律素养水平,这样的结果不得不令人担忧。大学生法律素养不仅包含法律知识的储备,更包括将法律付之于行的能力。然而,在法律的运用上,当代大学生也表现出同样的不足。整体来看,当代部分大学生群体的法律素养有待提高。

(二)大学生群体法律权利意识淡薄

大学生法律权利意识,表现在对自身权利义务的认知,也表现为对他人合法权利的尊重。对于自身所拥有的权利义务,当代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不仅对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了解不够,对学生手册中规定的权利义务也不重视、不清楚,少数的同学认为这与自己没关系”[4]。如果大学生对自己基本的权利义务内容都不清楚,那维护好自身的权利义务也就无从谈起。在尊重他人合法权益的问题上,当代大学生也未表现出应有的素养。在法律信念层面,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法律权利意识淡薄的问题。

(三)大学生对于法律依赖程度不高

当代大学生对于法律的依赖程度是最能说明大学生法治意识强弱的重点。目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都会经历多种问题,但其寻求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的比例却并不高,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利用非法途径来解决问题[5],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大学生不愿将遇到的问题诉诸法律,或者说根本没有意识到要将问题诉诸法律,实质上是大学生对法律的依赖程度不高造成的。当前大学生对法律依赖程度不高,其对于法律的认同度不高,并未将法律途径内化为自身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三、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养成的基本路径

大学是教育中的最高学府,大学生是社会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代表了公民法治意识的最高状态,也是引导社会公民意识养成的主要风向标。针对当前大学生法治意识表现出的现状,我们应积极努力寻求方法,以实现对大学生法治意识不强问题的突围。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促进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养成。

(一)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养成首先要解决法治文化认同问题

法治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笔者倾向于学者李林对法治文化的界定,法治文化包含了精神理念、制度规范、行为实践三个层面的内容[6]。化解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的矛盾,需要全社会对于法治文化的认同[7]。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升,首先要解决大学生法治文化认同问题。当前大学生法治意识不强,很大程度上与其对法治文化了解不深、认同度不高有关。只有大学生真正深入了解法治文化,才能对法治文化体现出的公平公正产生价值观上的认同,才能真正地对社会法治产生信任和依赖,这种信任和依赖便是法治意识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养成,首先要解决法治文化认同的问题。

(二)大学生法治意识养成要具备几个先决要素

推广传统伦理、强调家庭示范、推进全民普法,是大学生法治意识养成需要具备的前提要素。传统伦理道德给所有人描绘出一种模板[8],引导人们选择不逾矩的君子之行,这种君子之行就是在法理以内的合乎规范的行为。推广传统伦理道德,能让大学生从行为上进行规范,并形成自我约束意识,这是法治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家庭示范作用,是从成长环境对人心理层面的影响而言的。大学生获得影响的最主要的环境,一个是学校,另一个是家庭。家庭在遵循法治的过程中,通过无声教育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从而模仿家庭遵循法治。推进全民普法是从法律知识获得层面而言的。大学生虽然接受了多年的法律基础教育,但在法律知识的储备上,并未表现出应该有的水平,问题的原因与全民普法程度不高不无关系。公民的法治意识程度,影响着大学生想要去获得法治意识的程度。社会对于普法的热情不高,大学生便不会在这个上面有所压力,从而导致法治意识不强。因此,全民普法是推进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的重要先决要素。

(三)全面推进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

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最关键途径。当前,“高校法治教育仍然较多地停留在学校教育的层面,忽视了大学生‘准社会人’的定位,缺乏与社会生活的有机融合”[9]。要提升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就应该对高校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首先,高校应该在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上多下功夫,认清大学进行法治意识教育的意义所在,弄清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幺。其次高校应该在法治意识教育中,尝试改进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让法治意识教育跳脱出传统死板、生硬的灌输式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活动教学等新教学模式,使法治意识教育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既改革了教学,又提升了效果。

此外,高校之间还可以就法治教育进行交流和互动,对法治教育中的优秀经验进行宣扬和推广,积极推进高校间联盟,促进学校间教师的合作交流,邀请从事法治工作的检察官、律师等行业精英来参与到兼职师资队伍中,进一步增强法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