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丽 杨丽

引言

贫困作为一个长期性、全球性的难题,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战胜贫困成为人类不懈的追求。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急待解决。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但总体来看,我国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贫困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资源、淳朴浓郁的风土风情、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可探究性高,但是由于多处于偏僻山区,信息接收不及时,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跟不上,村民收入低,生活质量差,村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因此,专家学者们十分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但大多倾向于探索旅游精准扶贫本身,关于政策落实后的效果评价检验少。效益是检验一个政策实施效果最直观的体现。因此,旅游精准扶贫效益是旅游扶贫效果的直接体现,反映了旅游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基于此,本文以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镇龙潭村为案例地,通过调查问卷与访谈的形式,以当地村民感知为基础,客观评价了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研究区域概况

龙潭村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务川中部及东部的洪渡河畔,由前寨、中寨、后寨3个自然村寨组成,共9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村寨共215户837人,多数已在此扎根几代,以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为生。近年来,由于旅游开发,龙潭村旅游经济发展迅速,2018年务川县共接待游客316.32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速19%(其中境外游客554人次,同比增长70.5%);创旅游综合收入25.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其中,龙潭村占务川县旅游收入的大部分。在旅游项目建设上,古寨培育了“龙潭荷花度假山庄”“龙潭前寨山庄”九天母石祭祀文化广场等乡村旅游项目点。古寨宾馆酒店及乡村旅馆等旅游服务行业发展迅猛,景区在建四星级酒店1家,拟申评三星级酒店1家,家庭旅馆及乡村农家12家,床位数650张,其中农家乐“示范户”4户,钓鱼山庄1家,为乡村旅馆服务的餐馆8家,四星级乡村旅馆和二星级乡村旅馆各1户。

二、调查实施

(一)问卷设计及数据搜集

本研究问卷设计分为三大部分,即被调查者的家庭基本特征,被调查者参与旅游业的意愿以及能力,被调查家庭对旅游精准扶贫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效益的感知。2018年10月3日发放问卷,并于2018年10月15日整合信息。以旅游发展区域内的52户村民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填写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客观公正地收集数据,运用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分析结果。

(二)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在性别和年龄上。32名被调查者为女性,占总数的61.5%;20名男性,占总数的38.5%,相当于女性的1/2。在被调查的所有人中,年龄主要分布在25岁及以下和40岁及以上,分别占总数的36.5%和52%。结果显示,女性人数明显多于男性,年龄上老年人多于年轻人。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村内多数人选择外出务工,其中以男性居多,留居当地的村民多为青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在文化程度上,小学及以下的人数偏多,占总人数的63.5%;高中及以上的6人,仅占总人数的11.6%。可见,被调查村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但在访谈过程中发现,村内的年轻人几乎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与旅游精准扶贫政策的施行密不可分。从职业方面看,从事农作物种植的占34.6%,从事餐饮住宿、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销售的分别占7.7%、1.9%、51.9%,这些数据表明留守在当地的村民大多从事旅游相关工作。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当地村民参与旅游业的意愿及能力分析

在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过程中发现,他们对旅游扶贫的关注与期望非常高,并表示认同与支持当地发展旅游业。其中,84%的家庭有参与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意识;71.1%的家庭认为“本地区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73%的家庭愿意成为景区或旅游企业的工作人员;65%的家庭对目前的生活状况很满意。数据表明,旅游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挖掘了当地经济的潜力,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访谈中常常出现如“旅游行业比种地赚钱容易”“发展旅游好,边玩边收钱”等词语。除此之外,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当地居民表现积极,他们意识到了优美的环境的重要价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迫使他们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同时关注生态环境建设,力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行。但与此同时,调查中只有45%的家庭对本地旅游发展现状表示满意,这反映居民认为当地的旅游发展有待改进,在问询对旅游发展的意见建议时多集中于:旅游发展刚起步,应加强宣传,招徕客源,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游览项目,举办大型节庆活动等。

(二)经济效益感知

经济效益指标是对旅游扶贫效果最直接的反映。通过对调查问卷所涉及数据的全面整合,74.9%的家庭认为旅游精准扶贫增加了家庭收入,78.9%的家庭旅游精准扶贫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反映出旅游精准扶贫为解决龙潭村村民就业带来了许多便利。在对当地居民进行访谈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诸如“前几年在家只能老老实实的种地,现在农产品也能卖钱了”“常年在外没时间管孩子,幸亏当地发展旅游,回来边做生意边带孩子,两不误”“这两年务正高速的开通,景区的游客随之增加”此类的话语。这反映出许多居民对旅游精准扶贫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表达了明确的赞同,旅游发展为当地农土特产品增加了销路,减少了留守儿童的数量,大部分居民从中分得了一杯“旅游羹”。但同时,75%的居民认为旅游的发展导致当地物价上涨,增加了生活成本;78.8%的人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加大了居民的贫富差距,且由于村寨旅游淡旺季明显,也导致居民收入不稳定。

(三)社会效益感知

社会效益指旅游精准扶贫后,居民对贫困地区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感知情况。本研究从4个方面评估居民对社会效益的感知度,在正面感知方面,对于“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9.6%的居民表示非常同意,69.2%的居民表示同意。针对“使当地居民思想观念更加开放”的问题,5.8%的居民表示非常同意,61.5%的居民表示同意。数据表明,居民对这两方面的感知比较明显。在访谈中发现,大多数居民认为旅游业的开发丰富了当地的文娱生活。有居民说:“自从旅游开发以来,我们村多了好多节目,比如九天祭祖、吃新节、高台舞狮等,重新举办快被遗忘的活动,这些节目我们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参加,为我们平淡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乐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外来的旅游投资者和旅游者自然而然地把外地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产业发展经验等带入当地,拓宽了当地村民的视野,转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同时为村寨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在调查居民对当地治安水平的感知情况时,73.1%的居民非常同意“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的治安水平”,在访谈中,村民们高度赞同“旅游业提高了当地的治安水平”。

(四)环境效益感知

环境效益感知方面,分析了完善基础设施、增强环保意识、干扰日常生活、降低环境质量4个方面的指标。被调查对象中,75%的居民同意旅游业发展“改善了本地的基础设施”。为了满足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致力于提高水、电、厕所、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实惠。在访谈中,不少居民这样说:“以前道路不好,晴天都是灰尘遍布,都不喜欢出门,现在路修好了,来往的车辆也多了,热热闹闹的,跟住在都市一样。”可见,旅游精准扶贫直接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状况,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在“增强了您的环境保护意识”方面,11.5%的居民表示非常同意,75%的居民表示同意。这表明居民对旅游的正面环境效益感知明显,居民思想素质提高。旅游业未开发前,村寨里垃圾随手乱丢,大家都没有环保意识,旅游开发后垃圾进行了分类,村寨内设立了垃圾桶,对于当地居民来说,这不仅没有对他们造成不便,反而非常乐意加入环保队伍中。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从居民感知的视角出发,旅游开发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会和利益。居民对旅游扶贫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正面效应明显。但也逐步意识到了旅游带来的负面效应,如物价上涨、贫富差距拉大、噪声污染严重等。居民对当地发展旅游表示赞同和支持。目前,大部分居民表示满意旅游发展情况,并对旅游业的未来抱有较高的期望。居民非常愿意参与旅游业发展中,特别是自主经营。但受资金、自身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致使居民参与程度不深,参与方式单一。除此之外,居民参与旅游业的方式不专业,缺乏系统性、规划性的技术指导。村民对旅游业的参与仅仅局限在摊位经营、小卖部以及销售当地农土特产品方面,缺乏组织,没有形成系统、专业的销售模式。

(二)建议

一方面,要让居民成为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权。本地政府和旅游相关部门通过开展知识讲座、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等活动,培养贫困居民从事旅游工作的素养和能力,解决居民缺乏经营管理能力、服务水平低下、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引导有能力、有条件的居民考取餐饮经营资格证、景区讲解资格证等职业技能证书,充分展现当地人的魅力。除此之外,让本地居民优先就业,从本地选择适当的人员就任,打造一批专业的主力队伍,逐渐提高居民参与旅游的层次。增强当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当地民俗节日庆典活动,让居民以志愿者或其他方式参与进来,提升居民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旅游扶贫利益分享机制。让更多的居民共享旅游扶贫的积极成果,发展新型股份合作经济,让居民将资金、土地、房屋等变为股权参与旅游业中。同时,对于没有能力参与的居民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此外,对于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被占用土地、生产资料的居民给予补偿,增强居民对村寨旅游发展的信心,提高满意度。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